查文庫>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3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3篇

  《我們仨》該書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我們仨》讀書筆記1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都會對王國維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觀點,則是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誇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而無論是哪個“不”則都是對生活的準確描述,包含的都是對素質甚至人性的考量。

  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點,都會讓我想到一個人,她的一生彷彿一首溫柔綿長的歌曲,悠長而動人。

  楊絳在《我們仨》裡傾訴了對家庭滿滿的愛意和對生活的感慨。當我讀完整本書卻發現,書中完全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話語,這些濃濃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瑣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家人早年頗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而此時的她已不再年輕。正如她所言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的憂慮”。而我們也同樣應該知道,人間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憂慮。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這對萬物來講是如此,而對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講更是如此。我原以為她有著那麼多兒女情長,苦辣酸甜,然而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卻是那麼簡單——快樂而堅強地如流水般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選擇從容與淡然呢?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如這流水般不濤不逆,正如楊絳所言,“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卻隻身於水中不覺水流”。世間萬物還有那麼多的驚喜未被發現,而世間萬物的路也有千千萬萬條,楊絳卻堅定的選擇了淡然平靜。

  《我們仨》讓我感觸頗多,楊絳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樂、憂慮、煩躁、悲歡離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經歷的,而她卻從這塵世中光怪陸離的生活,孕育了閃耀的鑽石,在樸實無奇的塵土中,熠熠生輝。

  我們經常抱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什麼。是那份豁達、樂觀,還是淡然、灑脫?也或許都不是吧。只是沒有那份心境罷了,我們都願去作那波濤洶湧的江河,而沒有人願去作那平靜的潭水。

  在這一刻,我也許並未真正領悟到書中所寫的那種靜如止水、淡定從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尋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為了我們的生活和夢想堅定地走下去,這才是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才是我們在世俗和利益的紅塵中最該做的一生的追尋。

  《我們仨》讀書筆記2

  看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總覺得要寫下點什麼!不寫的話,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沒去完成一樣,深夜也難以入睡!這就如同我每去一個地方,總要留下幾張照片,以證明我來過···

  說實話,看先生的《我們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時間!我是禮拜天去圖書館借的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時候就已經看完啦,而這一切只因我沉迷於先生的故事中,難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卻有一股巨大的衝動,一定要寫一篇讀後感,一定要寫!所以說,在夕陽下沉的這個時候,我坐在窗戶邊寫下這篇讀後感!以證明看完這部作品後,我曾有這樣的感動,心悸有如此顫動過···

  要我來說,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為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為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著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所以在字裡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對逝去親人的無比追憶與懷念,甚至於為之落淚!而就我個人而言,當讀到作品最後時,我彷彿感覺到先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趴在床上不斷啼哭的嬰兒,她需要親人的懷抱,她需要親人的溫暖···任身邊的人在怎麼相勸,她卻始終啼哭著,因為她太思念她的親人啦!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說,這部作品撞擊著讀者的心靈,澎湃著讀者的真情···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起先,我並不這麼覺得,只是在讀完整部作品後,我才發出這樣的慨嘆!我總結了一下,這種悲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我該說,先生的一家始終顛沛流離,從國外輾轉到國內,而後在國內又不斷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時才有了一個穩定的居所!

  是啊,先生家庭的這一路上,飽受了太多的心痠痛楚,而這又是常人所無法體諒的'!第二,我該說,先生並沒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事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當先生與丈夫錢鍾書還在世的時候,他們那被先生喻為“此生唯一傑作”的可愛女兒便因病先離他們而去!

  一年後,丈夫錢鍾書又離先生而去!此後,在這個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獨地承受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個年過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個人承受著這巨大的悲痛的!我們雖能想象的出,但我們絕不會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細看書中,先生無比的懷念著自己的女兒!那書中所描寫的場景一一再現,讓我們感受著一個平凡母親對孩子的百般疼愛,看出一個可愛孩子對母親的萬般孝敬!而當女兒真的離自己而去時,先生便將對女兒的思念幻化成了這部作品!因為在一開始,先生並沒有寫回憶錄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兒在生病住院期間一直在寫著《我們仨》,只是後來女兒離去,先生為完成女兒的這一心願才下筆寫這部回憶錄!而我們所要清楚知道的是,當時先生的身邊已沒有了女兒,沒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寫這部回憶錄就只是為了單純的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嗎!想必沒這麼簡單吧!先生或許是在用她的方式叩問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始終銘記一個永恆的話題:親情!是啊,偉大、無私的親情!先生的家庭是那麼的平凡,但為何當我們這些讀者去拜讀時,仍會被深深地打動呢!我想,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也一直懷有著一份親情!只是我們都太過於遺忘,只是在被別人感動時,我們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為何一定要這樣呢!難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後才學會珍惜嗎?

  最後,我得說明一下!先生的《我們仨》是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媛(先生與丈夫都叫女兒為“阿圓”)還有先生自己楊絳!而我為何要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呢!其實是這樣的,我看完這部小說後,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我看到很多的讀者都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想必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著這個傳統,稱楊絳女士為先生,同樣,也是為了表達我的崇敬之情!還有,作品中有一段寫的極為動情,也倍為傷感,看到這段話時,我的心中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淒涼!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樂樂地一起過日子。”

  “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此刻,夜幕已經降臨,略有涼意!從窗戶向外望去,校園裡的路燈都已亮起,為步行的人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們仨》讀書筆記3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真真假假,悲歡離合。

  楊絳的書像個夢,在夢中離別,在夢中失散,獨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嘆一聲“人生如夢”,道一聲“如夢幻泡影”,拉著你的手,像一個常家老人敘敘叨叨的講著大半輩子的事,聊聊平凡樸素的家常。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樣,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平平淡淡的過著日子。她繼而說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蘊含著一點火花,潛藏著一點不尋常的巧合。

  《我們仨》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時間的殘酷並不防礙楊絳把他們仨一同生活的歲月,編織於夢中,記錄於那條悠長的古驛道上。

  1997年—1998年的歲月,對於楊絳是怎樣一種"悽悽慘慘切切”是旁人無法讀懂的,女兒和老伴相繼去世,獨留一人於世,不厭其煩的回憶著他們共同的時光,與其說,“我們仨”是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三個人,不如說是他們的情感。“我們仨”是一段回憶,是一個整體,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為浪漫,他們把痛苦化為詩歌,化為文字,朦朦朧朧,如文中的描寫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條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稱為“古驛道”的前途,老伴錢鍾書的生命則似驛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驛道上行走,去追隨,一年又一年,相伴著的柳樹從綠葉成蔭到枝寒蕭瑟。

  如此往復,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經意間漂走,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衝進茫茫雲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這是楊絳寫錢鍾書去世前兩年的手法。而女兒錢瑗的回憶就更是迷幻,她把錢瑗從患病到去世的所有過程編成了夢,透過夢的視角、播放、記敘。

  在古驛道上失散,離別,如文中描寫:“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而文中一段對愛國的理解:“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

  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沒有弄明白什麼是真正愛國的我,被文字中所迸發的力量震撼,那種出自靈魂的震撼,這就是真正的愛國。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只是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一生相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