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精選成語故事七則

成語故事

精選成語故事七則

  想要更好的瞭解成語的意思,瞭解它的出處以及故事尤為重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精選成語故事七則,歡迎參考閱讀!

  對症下藥

  東漢末年,有一位神醫名叫華佗(huàtuó)。他救死扶傷,醫術高超,給人治病的時候總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作出準確的診斷,並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深受人們的敬仰。

  有一次,兩個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裡看病,碰巧的是兩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覺頭疼發熱。華佗仔細為兩個病人作了檢查,然後說:“倪尋應該用瀉藥,而李延要吃發汗的藥。”

  這兩個小官吏感到很不解,於是便問:“我們兩個人的病情是一樣的,為什麼吃的藥卻並不相同呢?”

  華佗解釋說:“倪尋的身體外部並沒有什麼毛病,病是由於身體內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體內部很健康,病是由於外感風寒,受了涼而引起的。所以,雖然你們兩位的病情表現是一樣的,但是藥方卻應該根據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華佗隨即給兩人分別開了藥方,他們兩人買了華佗開的藥,剛剛吃了兩天,病就全好了。

  當時的人們知道這件事情後,就用“對症下藥”來稱讚華佗的這種治療方法。

  後來,人們將“對症下藥”作為成語,來比喻針對不同的客觀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加以應對,從而妥善地處理問題。

  濫竽充數

  齊宣王喜歡聽竽。他有個三百人的吹竽的樂隊,想聽的時候,就叫三百個人一起吹。南郭處士不會吹竽,可也參加了這個樂隊,受到很高的待遇。

  吹竽的時候,他就混在裡邊裝個樣子,反正人多,齊宣王不會覺察。後來齊宣王死了,齊湣王即位。齊湣王想:“吹竽的人有這麼多,到至mǐ底誰吹得最好呢?”他叫三百個人一個一個輪流吹一遍。南郭處士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悄悄地逃跑了。

  “濫竽充數”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濫”是沒有選擇和沒有限制的意思。“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樣子跟笙差不多。“充數”是“湊個數”。有人冒充自己有本領,目的只是混口飯吃,可以說他是“濫竽充數”。

  也有人為了表示謙虛,說自己是“濫竽充數”,意思是說自己沒有什麼本領,在工作上起不了什麼作用。拿質量夠不上標準的東西來湊數,也可以說是“濫竽充數”。

  杞人憂天

  杞國有一個人,老是怕天塌下來,怕地垮下去。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覺也不敢睡,飯也不想吃。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擔憂,倒替他擔憂起來,跑去跟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大氣。你整天呼吸行動,都在大氣裡,幹嗎要擔心它會塌下來呢?”那個人聽了可更加擔憂了,說:“照你這麼說,天是很厚的大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來嗎?”朋友說:“這怕什麼呢,太陽月亮和星星不過是大氣中一些發光的東西,即使落下來也打不著人。”那個人想了一會兒,覺得朋友說得有點兒道理,看來天真的不會塌。可是他仍舊不放心,又問:“那麼地垮了怎麼辦呢?”朋友說:“地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泥土。你看東西南北,哪兒沒有泥土。

  你整天在泥土上走來走去,幹嗎要擔心它會垮下去呢?”那個人聽說地也不會垮,總算放下了心。

  “杞人憂天”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有人為用不著擔憂的事情擔憂,可以說他是“杞人憂天”。多餘的擔憂也可以說是“杞憂”。

  一絲不苟

  明朝時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殺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鄉紳張靜齋與舉人范進相約去拜訪高要縣知縣湯奉。湯知縣置酒招待他們。席間有位老者給湯知縣送來了他與其他幾個信回教的人拼湊起來的五十斤牛肉。湯知縣一向貪贓受  賄,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時也不知該不該收下這份禮。於是問張靜齋:“你是做過官的,有關禁止宰殺耕牛的事正該與你商量。剛才有幾個信奉回教的人為了開禁,送來五十斤牛肉,請求我對他們稍微寬鬆些。你看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張靜齋搖頭道:“這可千萬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應當只有皇上,哪裡顧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問的劉老先生(指劉伯溫);洪武私訪到他家,正巧江南張王(指張士誠)送來一個菜罈子。、當面開啟一看,是一罈金子。皇上大為惱火,第二天就把劉老先生貶為青田縣知縣,後來又用毒藥把他毒死了。

  湯知縣見張靜齋說得頭頭是道,不由得不信,於是急忙請教該如何處置為好。張靜齋說道:“世叔可在這件事大章。把那位老者抓起來,打他幾十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來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並且在旁邊出一張告示,說明他們大膽妄為,知法犯法。如上司知道你辦事這樣一絲不苟,那麼你升官發財就指日可待了。”

  連最細小的地方也不馬虎,形容辦事認真、好細。

  小心翼翼

  宋朝時有個很有學問的人,名叫賈黃中,他五歲起跟父親讀書。

  由於父親的嚴格要求,賈黃中十五歲就考中進士,當了校書郎。賈黃中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大守時,有一年鬧災荒,百姓餓死不少。賈黃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飯,救活了幾千人。他在金陵任職的時候,發現府庫內藏有幾十匣金銀寶貝,價值連城,馬上清理上報朝廷。

  宋大宗十分興奮,誇獎他說,若不是他廉潔奉公,這些前朝的寶貝一定會丟失;此外還特地召見了賈黃中的母親,讚揚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親。

  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碰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後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該這樣,但是假如做得太過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份。”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三十萬,又給他老母親白銀三百兩,以表彰他為官廉潔無私,他母親教子有方。

  這個成語出自《詩經大雅大明》形容舉動十分謹慎,一點不敢疏忽。

  歧途亡羊

  楊朱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全家都出去尋找,還要請楊朱的僕人幫忙。

  楊朱覺得很好笑,對鄰居說:“你只丟失一隻羊,用得著這許多人去找嗎?”鄰居說:“你不知道,野地裡岔道多,還是人多些好。”楊朱就讓僕人去幫著找,去了半天才回來。

  楊朱問鄰居:“羊找著了沒有呢?”“唉,”鄰居嘆了口氣說,“找不著了。”楊朱又問:“怎麼會找不著的?”鄰居回答說:“岔道之中又有岔道,誰知道羊跑的是哪一條道呢!我們只好回來了。”

  “歧途亡羊”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歧途”就是“岔道”,“亡”就是“丟失”。有人做事情,老是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結果失掉了時機,沒把事情做成,可以說是“歧途亡羊”。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勳。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沒有學問,沒有本領。不:無,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