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初三作文> 誦讀經典感悟成長優秀徵文

誦讀經典感悟成長優秀徵文

誦讀經典感悟成長優秀徵文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經典作品,小編收集了誦讀經典感悟成長征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誦讀經典感悟成長

  我是一名初一學生,在自己剛來到實驗中學時,就被這裡每個星期六的一節獨特的早自習給吸引住了:在這節早自習要求誦讀《弟子規》、《三字經》。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學校開展的一項"誦讀經典"的活動,目的在於讓學生記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臉炙人口的詩文中,益學生之心智,怡學生之性情,變化學生之氣質,滋養學生之人生,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很快,我們便加入了這項有趣的活動,融入了這濃濃的書香之中。

  每個星期六早自習,全班進行集體誦讀,接受古典文學的薰染,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感受誦讀經典的無限樂趣,我們不知不覺在朗朗誦讀聲中潛移默化,變得文明儒雅起來一一懂得了孝順父母,團結關愛兄弟姐妹等,就連老師也不由自主地在課堂上吟誦起了經典名句,用它來教育我們,老班還留下了"老師呼,應勿緩。老師命,行勿懶。老師教,須敬昕。老師責,須順承"的名句。

  為此,學校還開展了朗誦比賽,每班推舉三人參加,由學校領導及老師評判,比賽內容主要從朗誦經典古詩文、散文或現代詩為主,這樣不僅鍛鍊了個人,還加強了同學們經典的理解與背誦,使同學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如今己是21世紀了,願同學們能夠不忘記祖先傳下的經典書籍,學習並努力發揚它,使明天更加美好!共同努力吧!

  第二篇:誦讀經典感悟成長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經典作品,而我也不列外哦!我喜歡的是《綠山前牆的安妮》。書中的女主人公憑著自己堅持不懈的精神,實現了自己夢想,種種不幸並沒有難倒安妮,反而使她更加堅強!這裡面的好詞佳句可多了,數不勝數,看的我眼花繚亂。

  以下是我從中摘抄下來的一些詞句,也是對我啟發最深最感人至心的,希望大家能與我一起分享。1從今以後,她再也見不到馬修的音容笑貌了,一個善良憨厚的老人將永遠長眠於地下,安妮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痛之情,忍不住失聲痛苦。2瑪利亞立刻從失落與絕望中解脫出來,就像一個夜行人發現了光明,心中也立即燃起了希望的火焰。3吉爾巴特受寵若驚,緊張失措地握住安妮的手。4安妮每天往來於綠山牆的小徑上,熟悉的美麗風光讓她的想象更加豐富,夢幻更加綺麗。``````

  這本書給我帶來許多快樂和悲傷,酸甜苦辣,裡面的情感十分豐富,讓我看了之後淚如雨下。讀完後,眼前總浮現出那場面。主要寫了安妮從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變成了人見人愛的老師,在這當中安妮經受了種種挫折,例如:臉被吉爾巴特劃傷了;被人笑話,說她是一個醜八怪;有些人看不起她也瞧不起她的家;甚至她那滿頭金燦燦的秀髮變成了綠油油的顏色;可是她並沒有退縮,而是勇往直前,多麼頑強呀!我們每個人都應學會擁有一顆美好無瑕的心靈,用最善良的角度去觀賞這個世界,便不會覺得有什麼困難再會阻擋住我們的腳步,讓希望溢滿心靈,堅信黑暗是黎明前的等待學會堅忍,學會愛,學會用幸福的眼光去看到最美妙的一切。這是安妮給我的啟示。

  第三篇:誦讀經典感悟成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載不動,許多愁......”

  ——題記

  依靠著陽臺的邊緣,細細品味著李清照的詩。語雖淺卻意深,一字一句都打在我的心頭上。李清照的詩始終那麼細膩而不失高雅,但有時卻又流露出一種淒涼的感覺,也許這就是李清照詩的畫龍點睛之處吧。老師說,這首詩實際上是反映出詞人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但我覺得這只是表層意思,更多的是借物擬人,作者李清照實際在感慨紅顏易老,就如花兒一樣,一場暴風雨過後,花兒已是紅見多,綠漸少。再美的花也終有凋謝的一天。

  李清照的`詩是與她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由於出生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在父親李格的薰陶下,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對詩、詞、散文、書畫、音樂更是無不通曉,以詞的成就最高。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且以北宋南宋的生活變化呈現不同特點。前期反映閨中生活風光別思離愁,清理明快。後來因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國傷痛,詩詞變為淒涼悲痛,抒發懷鄉掉亡情感也寄託強烈的亡國之思。

  在李清照的一生中,少女時代是最讓她懷念不已的。當時,她與父母居住在濟南,便便常常在附近的小溪邊的亭子裡遊賞,一直到太陽落山時才回家,因玩的興致高所以常常醉的忘記回家的路了。這就是李清照兩首如夢令中的其中一首的真實寫照。殊不知,李清照曾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由於丈夫的官職變動,李清照不得不和丈夫分隔兩地。後來由於當時朝代的腐敗,李清照的丈夫去世了,再加上亡國之痛,李清照日益憔悴......

  想到這兒我深有感觸:“如果世上停止一切戰爭,如果世上沒有爾虞我詐,如果世上充滿和諧,如果世上任何人都助人為樂,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