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余光中> 鄉愁余光中教學流程

鄉愁余光中教學流程

鄉愁余光中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之前我們學習過一首馬致遠元曲小令《天淨沙•秋思》。大家還記得嗎?(記得),能不能背誦給老師聽聽?

  教師:好的,這首小令表達了遊子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鄉愁)

  教師:對,同學們,其實啊,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著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遊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

  我們同學們在校寄宿也會有想家的時候,由此而產生一種愁、一種痛,但是我們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有關鄉愁的詩歌,就是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簡介教師: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 1928年出生於南京,父親餘超英,母親孫秀君。但是母親為江蘇武進人,妻子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戰爭時在四川讀中學,感情上亦自覺為蜀人(巴人——主要指生活在現重慶及四川的宜賓一帶古人,蜀shǔ人——主要指生活在現在的成都平原一帶的古人。)

  曾自言:“大陸(中國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1950年去臺灣。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主要作品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鑑賞》等。

  誦讀欣賞(一)誦讀感知 1、聽課文錄音

  教師:有人說余光中的詩歌是音樂的詩歌,是聽覺的詩歌,剛才我們聽了課文錄音,你們覺得這首詩讀起來有什麼特別。

  學生:這首詩歌語速比較緩慢。語調也比較低沉。

  教師:對,語速緩慢些,語氣低沉些,感情比較深摯。我們來一起讀一下,好嗎?

  學生:讀

  教師:要再緩慢一些。語氣再低沉些。除了這些,我們還要注意停頓,把握節奏,突出某些詞的重音,如:“小小”、“這、那”

  教師:指名試讀,全班再齊讀

  教師:大家讀的真好,那麼透過朗讀你們在這首詩歌中讀到什麼樣的情感?

  學生:鄉愁(濃濃的思念之情,一種無奈之情,一種孤獨之情)(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教師:鄉愁是一種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難以表達的一種情感,那麼詩人把這種抽象、不可捉摸的感情寄託在什麼具體可感的客觀事物上?生齊聲: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教師:對,(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種事物在詩歌中就被稱作為什麼?

  學生:意象

  教師:那麼什麼叫意象呢?

  學生:讀

  教師:對,作者把鄉愁化作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這就是鄉愁,這就叫做創設意象,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方法,透過分詩歌中的意象來感悟詩人要表達的感情,是理解和賞詩歌的重要途徑。

  教師:同學們,在漫長的一生生活經歷中,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我們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學生: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

  教師:那麼這些詞語說明詩歌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學生:(時間)

  教師:四個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它們代表了詩人人生經歷的四個階段,暗含著詩人客居他鄉而愁苦的一生。那麼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

  學生:小時候(少年)—— 長大後(青年) ——後 來(中年) ——現 在(老年)

  教師:下面我們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板書) ,再讀全詩,想一想四個人生階段各是因什麼而愁?

  學生:小時候(少年)──母子分別 家愁(親情)

  長大後(青年)──夫妻離愁 家愁(愛情) 後來(中年) ──喪母哀愁 家愁(親情) 現在(老年) ──思歸濃愁 國愁(祖國情)

  教師: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如何能表現鄉愁的?

  郵票讓人聯想到什麼?(通訊)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在外求學,母子分別,由此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骨肉之情,都凝聚在這張怎樣的郵票上?

  學生:小小的

  教師:郵票雖小,可蘊含的感情卻是那麼深。所以作者把眷戀之情,骨肉之情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因此郵票就成了鄉愁的“骨肉之情”的象徵。(這是一種親情)

  後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餬口,外出工作。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

  教師:船票又是用了怎樣的'修飾語?

  學生:(窄窄的)

  教師:一張船票雖然窄窄的,卻凝結著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因此船票也就象徵著鄉愁的戀人之情。(這是一種愛情)

  教師:同學們,世界上最長的距離是什麼?

  學生:就是生死之別

  教師:是啊,詩人到後來,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墳墓裡,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

  教師:墳墓又是用了怎樣的修飾語?

  學生:矮矮的

  教師:雖然是矮矮的墳墓,卻將母親與“我”天人相隔,作者心酸極了,這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這種辛酸是不為人體會的。因此,矮矮的墳墓就成了鄉愁的生死之情的象徵。(這是一種哀情)

  教師: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臺灣的高山上,望祖國大陸。詩人就在海峽那頭,吟詠了一輩子鄉愁。就像他說的,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是雪滿白頭。海峽將“這頭——臺灣,那頭——大陸”隔開了。

  教師:那麼海峽又是用了怎樣的修飾語?

  學生:淺淺的

  教師:分“淺淺”的效果。課文100頁

  教師:一灣海峽,雖然是淺淺的,卻將臺灣與大陸分隔將近半個世紀,可這淺淺的海峽又怎能割斷炎黃子孫對故土的綿綿思念?

  教師:海峽也就成了鄉愁的“故國之情”的象徵。(這是一種愛國情)

  教師:這“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麼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個人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教師:同學們,“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教師:這些形容詞也是疊詞的運用。那麼這些疊詞聲調有什麼特點?

  學生:都是三聲。

  教師:聲音上有什麼感覺?

  學生:聲音拖長了

  教師:聲音拖長了情感就濃了,鄉愁就更濃重。

  教師: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這組意象和“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一組表時間的短語聯絡起來,首先讓人聯想到詩人的經歷;如果和“鄉愁”這一主題相聯絡,更會讓人聯想到作為“鄉愁”這種抽象情緒的對應物,形式上看起來是並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他們具體生動的表達了伴隨詩人一生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以及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思考與練習第一大題)

  教師:再讀全詩

  教師:同學們我們朗讀這首詩歌,抑揚頓挫,感情真摯,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除了詩中意象的內涵具體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這首詩本身的構思精巧、形式優美(板書)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教師:我們剛才知道了,詩歌是以“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一組表時間的短語為序的,構思精巧、結構嚴謹。板書:(時間為序)

  教師:前三節內容上是有一個明顯的時間先後順序,寫的是詩人的一生的生活經歷,內容都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後一節與前幾節相比,順序相連而內容卻有變化(剛才我們瞭解到個人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那麼能否去掉第四節?

  教師:不能。前三節如同洶湧而進的情感波濤,層層推進,到了最後一節,感情推向高潮。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是前三節情感的昇華,即是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思考與練習第二大題)

  教師:講解完美的形式(表現在結構美和音樂美)

  五、結束語

  詩人自己說:母親不在了,再也聽不到母親呼喚的聲音,也再回不到童年,余光中的鄉愁是回不去的鄉愁。周杰倫歌詞中有說“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這種回不去的感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比如童年我們再回不去,在時間的長河裡,我們有很多地方再也回不去的,但是慶幸還好有這首鄉愁,帶我們回到那故鄉,帶我們重溫過去的歲月,叫我們感動。我想請大家起立,再朗誦一下這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