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真跡到底在哪之謎
導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文化之謎,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真品《蘭亭集序》的下落。那麼蘭亭集序真跡到底在哪裡呢?
蘭亭集序真跡到底在哪裡?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長安街頭,天光未亮,大唐宰相武元衡正走在上朝路上,隨身衛隊的燈籠突然被箭射滅,數十名殺手從黑暗中湧出,帶頭者手起刀落,砍斷武元衡脖子,拎走頭顱。
次日,女神探裴玄靜收到了武元衡死前一晚臨摹的半部《蘭亭序》,和一首神秘的五言詩。原來,武元衡對自己的死早有預感,留下一道連環謎題,解謎者必須步步踏對,倘若棋錯一著,真相就將永遠湮滅。此後,名動天下的女刺客聶隱娘、被後世尊為“八仙”之一的韓愈之侄韓湘子、“鬼才詩人”李賀等紛紛牽扯入局;藩鎮勢力奇計連連;朝廷權臣各懷心機;甚至皇室深宮中也是人影閃動,鬼胎暗結,試圖遙控局勢……
文化懸疑小說,破解《蘭亭序》真跡的千古謊言與生死謎局。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魏晉顯赫家族名士共42人,聚會於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名士們共成詩37首,想要編成一部集子以流傳後世,提議集會發起人王羲之寫一篇序。王羲之拿起鼠須筆,乘著酒興,現場揮就了一篇《蘭亭序》(又稱《蘭亭集序》)。這篇書法共324字,凡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堪稱神品,其文辭也雋永非凡,被後世作為古文典範來吟詠背誦。
經典的誕生往往就在轉瞬之間,卻凝結了創作者半生的功力,貫通了當世與後世的文化血脈,讓歷史的瞬間變為永恆。歷代書法家和文學家在談到蘭亭集會時,都會有一種悠然神往的意緒。
但就是這一篇書法神品,卻成了一個歷史懸案、一個千古之謎。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蘭亭序》版本均為摹本,真跡從唐代就已失傳。而有關《蘭亭序》真跡的故事綿延千年,至今爭論不休。
李世民不僅僅是一個書法迷,也是一位優秀的書法家,只不過他政治上的巨大成功掩蓋了其書法上的成就。當代書法家徐利明評論初唐四家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世民,而將薛稷替換掉了。雖然是一家之言,但李世民的書法造詣可見一斑了。但凡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有過人技能,必定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李世民的某些瘋狂舉動了。
李世民蒐集王羲之真跡的舉動可謂如痴如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知道李世民愛王羲之書法,長安城一夜之間就冒出成千上百件王字真跡,外地的收藏也潮水般湧向京城。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幾位老臣昏花著老眼,一邊鑑定真偽,一邊奉詔臨摹。有時為了爭論真偽還爭得面紅耳赤。最後由褚遂良拍板,鑑定王羲之真跡二千二百九十紙,號稱“一網打盡”,獻給李世民。
真的是一網打盡嗎?當然不是,因為少了神品《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