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蘭亭在什麼地方

《蘭亭集序》蘭亭在什麼地方

《蘭亭集序》蘭亭在什麼地方

  導語:《蘭亭集序》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蘭亭在什麼地方

  這是著名的書法勝地,在東晉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2位文人雅士在蘭亭舉行了曲水流觴的盛會,並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被尊為書聖,蘭亭也因此成為書法聖地,如此的書香之地,自然是不能錯過,下面就由寧波旅行社為您介紹蘭亭在哪裡_蘭亭在什麼地方:

  蘭亭地處於浙江省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這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郡守沈啟重建,幾經反覆,現已於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這個古樸典雅的園子雖然不大,卻為中 外遊人所矚目,據歷史記載,公元353年,即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 等名流及親朋共42人聚會於蘭亭,行修禊之禮,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後來王羲之彙集各人的詩文編成集子,並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 傳說當時王羲之是沉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 324字,凡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只可惜這樣一件書法珍品,到 了唐太宗手裡,他愛不忍釋,臨死時競命人用它來殉葬。從此後世人便看不到 《蘭亭集序》的真跡了。 在蘭亭裡,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內碑石上刻有“鵝池”兩個草書大字。相 傳這兩個字是王羲之手書,並傳說王羲之很喜歡鵝,在家裡養了一群鵝。現在蘭亭的鵝池裡也養了幾隻白淨的鵝。

  蘭亭裡還有曲水流觴亭、右軍祠、墨池等建築。流觴亭面闊三間,四面有圍廊。亭前有一彎彎曲曲的水溝,水在曲溝裡緩 緩的流過,這就是有名的曲水。當年 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邊,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隻盛酒的杯 子,酒杯有荷葉託著順水流漂行,到 誰處停下,誰就得賦詩一首,作不出 者罰酒一杯。當今很多遊人來到這裡, 興致勃勃地用塑膠杯子,盛上飲料, 放在曲水裡“流觴”,體味當年曲水邀歡的情趣。 曲水流觴 右軍祠是紀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當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因此人們常稱 他為王右軍。祠內有許多碑刻,正中懸掛王羲之畫像,兩邊的楹聯是“畢生寄 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祠內有一水池,稱為“墨池”,據說當年王羲 之用這池子的水蘸筆習書,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紹興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又是一個著名的水鄉,城內城外,河道縱橫,到處都 可通船。這裡有一種用雙腳踩槳的烏蓬船,很有特色。

  紹興有許多名勝古蹟,如夏朝大禹的禹陵、與南宋詩人陸游有關的沈園、明代 徐文長的青藤書屋以及近代的秋瑾故居、魯迅故居等,都值得一遊。

  《蘭亭集序》背後的故事

  浙江紹興,會稽山有條蘭溪,所以稱之蘭溪,首先應該感謝越王勾踐,這位一時失意的君王,為了麻痺吳王夫差,相信他不再企圖復國。屈身此處,墾土種植蘭花,想來他的蘭花種得不錯,使一條無名小溪,亦禍福相依,得了一個這樣的美名。

  在蘭溪河畔修有一座蘭亭,但蘭亭紀念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悠悠的文化。因為它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曲水雅集的地方。而“曲水流觴”在千載之下仍然為人津津樂道,則要歸功於王羲之參加的那一次著名的會稽蘭亭之會。以仲春之約的風雅形式成就了被後人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流傳至今。

  北京故宮,紫禁城外東路的寧壽宮花園,這個乾隆皇帝打算退休養老的地方,有一座四角攢尖的'亭式建築,亭以竹紋裝飾。在東面突出的抱廈內,地面鑿石為渠,曲折宛轉,稱“流杯渠”,這是效仿《蘭亭序》“曲水流觴,修禊賞樂”故事而設計的,所以取名禊賞亭。乾隆皇帝以蘭亭為本造亭,複製下的不僅是景觀,更是一種文化情懷。

  臺北故宮博物院,如果你走進芳西邊叫做“至善園”的小公園,沿著小徑前行,也會看到一座蘭亭。庭外右邊立有一方石刻,上刻有王羲之流傅千古的拓本《蘭亭集序》供遊客觀賞。再向右前行,蘭亭序中“曲水流觴”的情景映入眼前。就如同會稽山蘭亭,如同紫禁城寧壽宮流觴,也許這樣能更長久地保留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某種追憶。

  曲水浮觴成就《蘭亭集序》的故事

  古時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恰逢“江南草長,群鶯亂飛”的季節,按照舊時的習俗,古人都要到水邊嬉遊,並且雅緻地稱其為“上巳修禊”。“禊”也是一種祭禮,意思是浴,三月初三為上巳日,也稱“禊日”,這一天人們聚集水邊舉行儀式,用水洗滌汙垢災晦,以求祛除不祥。此風俗起自漢代,到了晉朝以後逐漸演變成文人墨客踏青遊春,飲酒賦詩的遊戲。

  一千六百多年前,在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了謝安、謝萬、孫綽等名士及親友41人,來到會稽(今紹興)之蘭亭。他們在蘭溪岸邊,盡情地享受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自然風光,大家放眼遠望,“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大自然是何等樣的圓滿美麗,活潑自在,生生不息。名士們雅集在此,目睹秀水青山,耳聞微瀾輕風,心情莫不怡然快適。

  他們圍坐在曲水之畔,將盛有酒的觴(酒杯)置於水中,任其順水漂流,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便要飲酒賦詩。做不出者罰酒三杯。正是這樣的一次雅集,造就了一幅絕佳的圖景:一群風流倜儻的文人雅士,列坐茂林修竹掩映的蘭溪之側,流觴飲酒,好不快哉!

  因為這樣特別的形式而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曲水流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