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赤壁賦> 品讀《赤壁賦》的精神

品讀《赤壁賦》的精神

品讀《赤壁賦》的精神

  《赤壁賦》展示了蘇東坡的入世精神。蘇東坡與客人泛舟赤壁,飽覽美景,“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品讀《赤壁賦》的精神,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蘇東坡是宋代大文豪,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文豪。他的成年主要生活在北宋神宗、哲宗年間,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獲宋代學子最高榮譽,官至禮部尚書,風光一時。然而,他的稟性和情操,卻使他一生坎坷,屢次被貶。他自嘲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即被貶到現今的湖北黃岡、廣東惠州和海南島。“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更工”,蘇東坡的坎坷經歷沒有成就他政治上的事業,卻造就了天才的文學巨匠,為中華文化貢獻了精品和經典。他把宋文、宋詩和宋詞推向高峰,其散文既以才智馳騁,又文理自然;其詩干預社會,思考人生,藝術風格剛柔相濟;其詞開一代新風,豪放俊朗,清新灑脫。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東坡由於“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年底出獄,被安置在黃州。越二年,元豐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蘇東坡偕同友人遊黃州城外赤壁,分別寫下《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在《赤壁賦》中,蘇東坡描繪出“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風景畫,彈奏出“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的人生音符。

  《文心雕龍·詮賦》認為:“賦者,鋪也。鋪採摘文,體物寫志也。”《赤壁賦》沒有過多的鋪採和辭藻堆砌,重點是體物寫志,敘述中有描寫,描寫中有感悟,感悟中有議論,議論中有敘述,迴圈往復,一唱三嘆。兩篇《赤壁賦》是一個有機聯絡整體,《前赤壁賦》寫水,說理談玄,議論風生,側重於人生哲理的闡發;《後赤壁賦》寫山,以記敘、描寫為主,更符合遊記的特徵,側重於藝術形象的渲染。《前赤壁賦》全文537字,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寫作者與客人泛舟江上,清風吹拂,明月當空,水天一色,飲酒誦詩,盡情投入大自然懷抱,領略秋江夜色之美,飄飄渺渺猶如離開人間不受拘束,又如生出雙翼登臨仙境。第二層次寫作者與客人飲酒唱歌,作者扣舷而歌,客人吹簫而和,產生悲傷幽怨情緒,“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第三層次寫作者與客人關於宇宙人生的討論,客人被作者說服,精神得到解脫,復又歡樂,“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後赤壁賦》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情趣與《前赤壁賦》是一致的,《三蘇文苑》眉批日:“仍用風月為主,二字乃長公一生襟懷”。全文357字,分為三個自然段,著力描寫出一幅美妙奇異的夜景和意境,既有長江與斷岸,又有月白與風清,既有巉巖與蒙茸,又有危巢與幽宮,既有雪堂與臨皋,又有鱸魚與斗酒,既有客人與家婦,又有孤鶴與道士,真可謂字字有詩、句句如畫,讀之似真似幻、如夢非夢。

  品讀《赤壁賦》,我們不能不對蘇東坡豁達的.人生態度油然而生敬意,這就是置自我於物體之外,以不變去應對萬變,在隨緣自適、隨遇而安中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烏臺詩案”使蘇東坡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出獄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職位相當低微,不得擅離居所,實為軟禁。蘇東坡從顯赫高位一下跌入底層,以犯人身份在黃州生活了四年又二個月。在這段時間內,他有過情緒低落和意志消沉,但沒有沉淪和被厄運擊垮。他的報國壯志堅貞不渝,在致友人書信中說:“雖廢棄,未為忘國慮也”;“願為穿雲鶴,莫作將雛鴨”。他的樂觀心態沒有改變,公務之餘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家計,由此號“東坡居士”。他的文學天賦更是得到充分發揮,不僅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絕唱,而且留下了《黃州寒食詩帖》這一書法極品。蘇東坡所以能在人生困境時始終保持豁達、積極的人生態度,源於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儒釋道兼備的深厚學養和人生境界。

  《赤壁賦》展示了蘇東坡的入世精神。蘇東坡與客人泛舟赤壁,飽覽美景,“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當飲酒樂甚之時,蘇東坡仍然扣舵而歌之,“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意思是,桂樹做的棹啊蘭木造的槳,劃破明靜如空的江面啊逆著流動的月光。渺渺茫茫啊我的心思,盼望我思念的人啊都在天邊。這段歌辭是模擬屈原的《思美人》及《湘君》中“桂棹兮蘭枻”等詩句而創作的。蘇東坡平生非常崇尚屈原忠君愛國的氣節,欣賞屈原賦中一再用“美人”比喻楚君懷王藝術手法,因而這裡的“美人”,實際是借屈原之句指他心目中的“聖明天子”宋神宗。這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優秀傳統和普遍情懷,即如范仲淹所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前赤壁賦》中,蘇東坡還提到曹操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詩句和“孟德之困於周郎”的赤壁之戰,這雖然有借古喻今、懷古傷今之意,但也表明蘇東坡關注時局、不忘政事的入世精神。縱觀蘇東坡一生,積極入世、憂國憂民一直是他思想的基本色調,他從小受到富有文學傳統的家庭薰陶,父母給他講述《後漢書·範滂傳》,以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蹟勉勵其砥礪名節;年青時就懷抱“書劍報國”和“致君堯舜”的志向。入仕後,因看到王安石過激的變法對普通老百姓造成的損害,便上書反對,從而不容於朝廷,被迫離京外任;在杭州當太守時,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土在西湖旁築起一道大堤,至今仍澤被百姓,千百年來被稱為“蘇堤”。晚年被貶至海南島,據說在宋朝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面對厄運,蘇東坡始終不改憂民為民志向,他開闢學府,自編講義,自講詩書,不遺餘力地推進文化教育;他改進海南的生產勞動習慣,推廣農耕,完善工具,墾荒種植,發展水稻生產;他致力於改變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教人挖井取水飲用,不要取鹹灘積水飲用,從而大大減少了疾病的發生。儒家認為仁者愛人,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海南人不忘蘇東坡,建東坡祠和東坡書院以紀念。正是儒家思想作為人生的根本,使得蘇東坡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笑對人生,達觀自信,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