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眼光與見識》的閱讀答案

《眼光與見識》的閱讀答案

《眼光與見識》的閱讀答案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有過漫長而輝煌的歷史,其中有很多經驗值得今天的批評家好好吸取。單就批評主體方面而言,我們不妨學學古人的真情、眼光、膽識。

  葉燮《原詩》說:“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袁枚在《隨園詩話》卷三強調:“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凡在藝術上取得傑出成就的文學家,無不是恆久一貫地持有赤子真心。屈原、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哪個不是至情至性的赤子真心?有第一等的真性情,才有宇宙間第一等的好詩文。作家要有真情,批評家也要有實意,要說真心話。

  真實的文學評論要從真切的閱讀中來,要從真切的現實人生體悟中來。評論者要以真情熱心投入詩文,以心會心,而不是與物件毫無感觸,冷眼相向,淡漠處之。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說:“世遠莫見其面,覘文則見其心。”評詩論文,實則是與詩文對話,是與作者或主人公心與心的交流。如今,部分文學評論真情不再,應酬捧場之作滿天飛。評論者多規避社會生活,不願或不屑於顧及現實人生體驗,只在自己營構的理論真空裡遐思妙想。說的話不是從真切的閱讀體味中來,多空話套話。這樣的文字,內容上假大空,談不上真實感人,勾不起民眾閱讀的慾望,對被評的作品也起不到真正的推介作用。

  還有“讀書先要具眼”。這句出自薛雪的《一瓢詩話》,意即評論要有眼光。文學評論家要有雙文學的慧眼,要有把握社會動向、總結人生真諦的獨到眼光。

  如何才具有這一眼光呢?設身處地地看問題很重要。賀貽孫《詩筏》說:“看詩當設身處地,方見其佳。”平平淡淡的話,卻道出評詩論文的最佳境地。文論家評詩論文,首先得走進詩文,把自己當作者或主人公,隨之喜而喜,隨之悲而悲。此時此刻,不知自己是身在詩文之外。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設身作杜陵。”也即設想自己是杜甫,這樣就能看出杜詩的“情中景”。葉燮《原詩·內篇下》認為評詩之時要“設身而處當時之境會”,這樣詩文才會“呈於象,感於目,會於心”。設身處地,方見詩文之真美。作為文論家,光設身處地還不夠,還要求有見識,即劉勰《文心雕龍》所說的要成為詩文的知音。

  “識”不能僅僅停留於表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詩文的精神命脈處。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中要求“識其安身立命處”,優秀作品都有自己的神髓之所在,眼識高明者才能見出。葉燮尤其強調評論者的“識”:“無識則不能取捨。”此“識”當然不是指識詩文字句表面,而是識其命脈精髓處。當前的部分文學評論缺乏藝術的眼光,缺乏感悟美、評價美的能力。大量的文學評論失去了獨立的判斷力,被媒體、廣告、市場牽著鼻子走。

  另外,“無膽則筆墨畏縮”。這是葉燮《原詩》中的話,意即評論要有膽量。評論家光有真情投入有見識還不夠,還要有膽量把自己的見識表達出來。無膽,評詩論文自然不能出彩,自然非大家氣數。謝榛《四溟詩話》卷四說:“要有英雄氣象,人不敢道,我則道之;人不肯為,我則為之。厲鬼不能奪其正,利劍不能折其剛。”其言其行在世俗人看來是“怪”、“痴”、“瘋”,當然不可能為世俗之人所理解,更談不上為世俗所接受和容納。薛雪《一瓢詩話》也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這是多大的理性勇氣和近乎偏執的學術精神,沒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筆膽是萬萬不能的。千百年來,中國曆代文論正是在真情的切身投入和膽識的精誠袒露中,詩性精神和童心意識得以恆久一貫地持續,這才使得中國文論有了一份永久的魅力。

  初唐四傑出,時人笑其“輕薄為文”,杜甫卻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宋代江西詩風盛行日,嚴羽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滄浪詩話·詩辨》),直指江西詩派的要害。

  當前的一些文學評論要麼在歷史的遊戲中空想,要麼在傳奇怪論中迷思,不敢直面現實生活的負面和藝術的沉淪。即使偶爾涉及現實生活,也多輕描淡寫,不關痛癢。缺少筆膽,該說的不敢說,說的不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所以說,文學作品需要文學評論的真情觀照、眼光高遠的藝術駕馭和大膽直露的理論點撥,真正繁榮的文學需要熱熱鬧鬧的評論來衡量,真正繁榮的文學景象需要有膽有識的評論來品鑑。

  (1)

  下列對這篇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A.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之所以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是因為古代的評論家都具有真情、眼光和膽識。

  B.

  劉勰的《文心雕龍》、嚴羽的《滄浪詩話》、袁枚的《隨園詩話》,都是古代著名的文學評論著作。

  C.

  評詩論文,實則是與作者或主人公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所以評論家要有真情實意,要說真心話。

  D.

  文論家只要能走進詩文,把自己當做作者或主人公,就能成為詩文的知音,看到詩文的精神命脈處。

  E.

  歷代文論的詩性精神和童心意識得以恆久一貫地持續,是因為有真情的切身投入和膽識的精誠袒露。

  (2)

  從全文看,當前的文學評論存在哪些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結合2、3段簡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結合全文看,作者為什麼說“文學作品需要文學評論的真情觀照、眼光高遠的藝術駕馭和大膽直露的理論點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

  解析:

  (1)

  A說“古代的評論家都具有真情、眼光和膽識”以偏概全;D“只要……就”太絕對。

  (2)

  (1)部分文學評論真情不再,應酬捧場之作滿天飛。(2)部分文學評論缺乏藝術的眼光,缺乏感悟美、評價美的能力,失去了獨立的判斷力,被媒體、廣告、市場牽著鼻子走。(3)一些文學評論缺少筆膽,不敢直面現實生活的負面和藝術的沉淪,輕描淡寫,無關痛癢。(每答對一點給2分)

  (3)

  (1)例證法。列舉屈原、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等人的事例,說明凡在藝術上取得傑出成就的文學家,無不是恆久一貫地持有赤子真心。(2)引證法。引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中“世遠莫見其面,覘文則見其心。”的論述,說明評論詩文,實則是與詩文對話,是與作者或主人公進行心與心的交流。(3)正反對比論證法。用當前的一些文學評論與歷代文論對比,說明當前的文學評論存在的問題。(答出兩點即可。指出方法給1分,簡要分析給2分)

  (4)

  (1)評論者以真情熱心投入詩文,其評論才能真實感人,勾起民眾閱讀的慾望,對被評的作品起到真正的推介作用。所以,文學作品需要文學評論的真情觀照。(2)優秀作品都有自己的神髓之所在,眼識高明者才能見出。所以,文學作品需要文學評論眼光高遠的藝術駕馭。(3)沒有膽量,評論詩文就不能出彩,自然非大家氣數,也就無助於文學作品質量的提高,所以文學作品需要文學評論大膽直露的理論點撥。(每答對一點給2分,語言通順給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