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制度> 小學學生評價制度(通用5篇)

小學學生評價制度

小學學生評價制度(通用5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制度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制度是一種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章或準則。一般制度是怎麼制定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學生評價制度(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學生評價制度1

  學生評價是學校教育評價的核心。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教育物件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評價的依據是教育方針規定的總目標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要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以促進每一個學生髮展作為評價的根本出發和最終目的。制定學校學生評價制度如下:

  一、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學生成長手冊

  根據縣教研室關於學生髮展性評價的指導意見,依據小學思想品德評定手冊,吸收現代教育評價的思想,融入具有時代特徵的內容,體現素質教育的評價觀,改變了以往學生學業成績、學生評語相互分離的形式,整合形成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以及個性興趣愛好等方面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這一變化,反映出人的社會化過程,反映出學生的綜合優勢和潛在能力。

  二、實施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發展性

  對學生的評價採用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個體內差異縱橫比較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標準,重視個體內差異評價標準的運用。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可以確定學生與客觀標準的差距或他在集體中的位置,而個體差異評價是將學生的現在與過去進行比較,或者對學生若干側面進行比較,對錶現較差學生的進步行為的肯定或表現相對較好方面的認同,從而激發較差學生的上進心,也會發現學習較好學生的相對弱的方面或退步的表現,從而促使較好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更好的促進發展。

  三、評價採用多元評價標準

  對學生的評價強調百分制、等級制和評語評價的相互補充、相互結合,充分體現各類評定方式科學性和互補性。語文、數學等科目學習情況記錄欄目中,可以根據學科的特點及實際情況採用百分制或等級制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其中,可以根據學科的特點及實際情況採用百分制或等級制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其他方面採用的是等級制評價,一般由優、良、及格、不及格或A、B、C、D等表示;而在興趣愛好的評價中,採用評語式評價,教師可以用簡短的語言肯定學生的進步,或指出存在問題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所以說,這三種評價都是對學生學業兇橫機評價的有效方式。

  四、注重定性評價理論,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所謂定性評價,它市對不便量化的評價物件採用的方法。運用調查法、觀察法、分析法等蒐集、處理教育評價資訊,進行定性描述,作出價值判斷。長期以來,對學生評價中定性評價研究一直較為薄弱,尤其是對學生期末的思想品德評語,內容單一,相互雷同,忽視了人的個性,缺乏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並沒有起到激勵作用。如學生評語模式的改變,使之成為學生思想、行為真實寫照,形成談心式的評語模式。促進學生各種興趣的持續增長和良好品格的逐步形成。教師評語的個性化、具體化、系統化,使評語在促進每個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方面發揮作用。

  五、實行周、月、學期三段評價法

  學生每週對自己的各種行為逐天評價,小組一週一評,班級每月進行月評。每學期進行月評。學期末結合學習成績班主任進行總評的三段評價法。

  小學學生評價制度2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以新課程改革評價理念為指導,堅持“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原則,推動全縣中小學全面、客觀、科學、公正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特制定小學生評價制度。

  一、學校要改變傳統評價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共性、輕個性的弊端,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構建與新課程改革需要相適應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

  二、學校要從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既關注學生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在評價過程中,要將三個方面有機結合,避免孤立評價。

  三、學校要採取檔案袋評價形式,注重指導教師有目的地收集學生測驗、探究活動、調查、課外實踐等學習狀況的資料和資料,並對其發展狀況進行描述和判斷。在學生檔案袋評價過程中,要確保評價資料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四、對學生學業評價要採取自評與互評、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自評,提倡家長、同學共同參與。

  五、教師要立足於學生長遠發展,以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為出發點,能夠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實際情況,及時反饋並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

  六、學校要成立學生學業評價領導小組,制定評價方案、計劃,使學生學業評價工作落實到實處,收到實效。

  七、學校要對班級學生學業評價情況進行檢查,建立相應的檢查制度。

  八、中小學要依據縣教師進修學校制定的《小學生髮展性評價細則》,創造性地開展學生學業評價工作。

  小學學生評價制度3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進行適時評價,在班級中樹立榜樣、弘揚正氣,特制訂慧明小學學生評價制度如下:

  1、學生評價由德育評價、課堂行為評價、作業評價等幾個環節組成;分定性和定量評價;

  2、評價時間分學期末評價及平時評價,各班級應重視平時評價工作,將平時評價結果納入學期末評價中;

  3、學生評價形式應結合各班級及學生年齡特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

  4、學生評價結果及過程應向學生公開,並形成班級評價方案,形成長效機制;

  5、學生評價應堅持正面引導,以鼓勵為主;

  6、重視學生的課堂行為評價和作業評價,課堂舉手回答問題次數及質量、作業優秀次數及書寫質量納入評價範圍;

  7、學生的評優必須與平時評價結果相掛鉤,重點考慮平時評價結果。

  小學學生評價制度4

  一、指導思想

  為了更好貫徹素質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學生素質開展和反映學生個體差異為出發點,從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綜合評價學生的開展。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多方面潛能的開展,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開展,促進各門課程的有效實施,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制定本制度。

  二 、評價原那麼

  〔一〕評價內容多元化原那麼。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考察,不僅關注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開展;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開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潛能,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擁有自信。

  〔二〕評價過程動態化原那麼。不僅關注結果,更要注重學生成長開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予屢次評價時機,促進評價物件的轉變與開展;鼓勵將評價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使評價實施日常化、通俗化。

  〔三〕評價主體互動化原那麼。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選擇、溝通和協商,關注評價結果的.認同問題,即如何使評價物件最大限度地承受評價結果;改變單一評價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互動活動。

  〔四〕期望性原那麼。充分表達教師對學生學業成績和特長開展成功的期望,使教師有信心,學生有希望。教師的評語要注滿“師情〞,透出一個“愛〞字,點燃學生的希望之光,重視“鼓勵〞的教育功能。

  〔五〕 模糊性原那麼。運用模糊控制理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評價學生的素質開展情況。文化課考試,量化學生的學習成績,改較準確的百分制為較模糊的等級制,對學生思想品德表現及興趣、意志、個性、態度和習慣等智力因素不易量化的工程,一律採用操行評語定性評價。

  三、評價內容及方法

  〔一〕、品德評價:包括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

  1、品德修養。愛國愛校、關心集體,遵守紀律、遵守公德,努力學習、勤思好問,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注意平安、講究衛生,文明安康、勤簡樸素,關心他人、團結同學,城實守信、知錯就改,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2、行為習慣 。堅持說普通話,見了教師主動敬禮問好;認真聽講,積極發言,按時完成作業,不拖拉;作業字跡工整,不馬虎;自己整理書包和書桌,不亂丟果皮紙屑等雜物,認真做好兩操,能和別人合作;在家按時起床和睡覺,吃飯不挑食,喜歡讀有益的課外書,不進網咖等少兒不宜場所,不亂用零花錢,保護花草和樹木,飯前便後會洗手,進出家門主動和大人打招呼。

  3、以行為標準的養成教育和責任感教育為主題,按學生年齡和生理特徵構建分層評價體系,促進良好校風和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小學學生評價制度5

  一、評價目的和原則

  ㈠目的

  用新的教育評價理念,建立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有利於發揮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多元的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反思等促進評價主客體發展的功能,幫助全體教師不斷提升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㈡原則

  1、發展性原則,必須關注教師發展的要求,將教師的參與、變化和發展過程作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使評價過程成為全體教師主動、終身發展提高的過程。也成為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過程。

  2、全面性原則,既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發展,也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提高,既要評估教師的工作業績,又要重視教師的工作過程;既要體現教師的群體協作,共性發展,又要尊重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個體差異。

  3、多元性原則,評價主體要多元化,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建立以教師自評為準,學校領導、同事、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多向溝通的教師評價機制;評價方法,途徑多樣化,建立以校為本,以教研為基礎的教師崗位工作評價方式,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

  4、可行性原則,既體現評價目標的共性要求,又考慮到地域環境和學校條件的差異,探索利於教師自評和他評的評價方法。

  二、評價內容

  1、職業道德。志存高遠,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積極上進,樂於奉獻;公正、誠懇、具有健康心態和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

  2、瞭解和尊重學生。能全面瞭解、研究、評價學生;尊重學生,關注個體差異,鼓勵全體學生充分參與學習,形成相互激勵、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贏得學生信任和尊

  3、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能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確定教學目標,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選擇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設計教學方案,使之適合於學生的經驗、興趣、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於與學生共同創造學習環境,為學習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

  4、交流與反思。積極、主動與學生、家長、同事、學校領導進行交流和溝通,能對自己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進行反思,並制定改進計劃。求真務實,恿於創新,嚴謹自律,熱愛學習。

  三、評價方式和途徑

  ㈠教師自評(權重佔60%)

  應用自評量表、數學反思日記、階段性工作總結、個案分析或成長記錄等自我反思方式,與可比物件比較,調查問卷,調查交流或問題診斷等分析他人對自己評價的方式進行。要求能經常地反思,自覺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給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如何,客觀地分析別人的評價意見,確定自我發展目標,實際可持續性發展。

  ㈡同事互評(權重佔10%)

  應用教學人案分析和研討、說課、聽課與評課、述職測評或展示成長記錄等交流方式,調查問卷或互評量表等調查方式進行,要求建立教師教學個案研究制度,以教研組或年段為單位進行互評,互評應持真誠態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形成團結氛圍,促進共同成長。

  ㈢領導評價(權重佔10%)

  應用面談、座談會、評課或教師述職等交流方式,日常觀察、常規檢查記錄或教師成長記錄等調查方式進行,要求領導評價時要實事求是,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關注教師個體差異和工作特點,體現人關懷,注重發現教師的閃光點和進步,幫助教師樹立自信心,實現自我發展。

  ㈣學生評價(權重佔10%)

  應用問卷調查、學生作業、學生素質測查或個別徵求意見等調查方式,座談會、校長接待日、校長信箱、師生對話等交流方式進行。要求評價前應讓學生了解評價目的、內容、過程、程式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評價工具,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講真話、實話,適當顧及學生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不同接納程度,以大多數學生的意見為準。

  ㈤家長評價(權重佔10%)

  應用調查問卷等調查方式,家長開放周、座談會、校長接待日、校長信箱和熱線等交流方式進行。要求評價前要適當進行培訓,讓家長了解評價目的、內容、過程、程式以及工具等,針對家長的城鄉地域、文化素質等差異,設計相應的評議工具,要信任家長,要正確引導家長客觀、動態地評價教師,鼓勵家長講真話、實話,適當顧及家長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不同接納程度,有分析地看待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