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
六年級的學生對立體圖形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我藉助圓錐體和圓柱體的聯絡和區別,引出圓錐體的特徵,進而分散了難點。在講授體積公式時,我設計的實驗環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就可以既動手又動腦,透過自己的努力總結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的單向知識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研究者。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很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透過動手製作圓錐體,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自主探究圓錐體的計算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活動,創設了引導學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把教師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這節課把學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線”,讓他們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思考問題,並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暴露感知的矛盾和差異,把他們弄不懂的地方、錯誤的地方都擺在桌面上,再引導他們透過獨立思考,摒棄錯誤,發現真理,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這樣,透過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要學習的東西,能夠積極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整節課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操作,有獨立的思考,有小組的合作學習,有猜想,有驗證,有觀察,有分析,有想像,使學生在儘可能大的活動空間中切實體驗到數學對解決實際問題是有用的,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自主地學習知識,發現規律,實際應用,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2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教學摒棄了以往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小組實驗得出結論的方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絡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看白板演示將圓錐裡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裡,需要倒幾次。雖然孩子們沒有進行實驗,但孩子目睹了過程,從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鞏固深化知識點。
思考: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但不是並不是每個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學生動手操作。從課後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的出錯率比以前小組合作的學習的還要好。看來,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3
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延伸,所以再學生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以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來解決圓錐的體積,有的同學說圓錐的體積公式是V=sh,也有的同學說不是V=sh,而是V=sh÷3,當我問及為什麼是V=sh÷3時,這位同學說,是書上是這樣說的。我知道這位同學在老師講新課之前,他已提前預習了。接著我把提前準備好的兩個學具擺在學生面前,找人上來操作,讓學生從實際操作中驗證圓錐的體積公式到底是V=sh,還是V=sh÷3。因為數學由於語言的嚴謹性,我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這句話是否正確。有不少同學透過剛才的試驗,絕大多數同學都說這句話是對的。然而也有極少數同學認為這句話不夠嚴謹,還應該加上“當圓錐與圓柱等底、等高時,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1/3.”透過辨析,我讓學生不僅明白了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讓學生明白圓錐體積公式與圓柱體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絡。
一節好的數學課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透過試驗總結、歸納、體驗,透過活動“做”出來的。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4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圓錐的體積,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透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收到的效果不佳。
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掌握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在六年級(6)班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的。
思維也出現了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的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置身於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資訊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匯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讓他們去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啟發性的。學生做數學題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懂得這個解法的來歷。
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真正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勇於、樂於為學生創造時機,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學生成長和成功的樂園!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5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鋪墊孕伏
1、(電腦出示一個透明的圓錐)仔細觀察,圓錐有哪些主要特徵呢?
2、複習高的概念。
(1)什麼叫圓錐的高?
(2)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用橡皮泥製作的圓錐體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幫助學生進行操作)
評析:
圓錐特徵的複習簡明扼要。圓錐高的複習頗具新意,透過動手操作,從而使抽象的高具體化、形象化。
二、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1、 電腦呈現出動畫情境(伴圖配音)。
夏天,森林裡悶熱極了,小動物們都熱得喘不過氣來。一隻小白兔去“動物超市”購物,在冷飲專櫃熊伯伯那兒買了一個圓柱形的雪糕。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見了,它也去熊伯伯的專櫃裡買了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小白兔剛張開嘴,滿頭大汗的狐狸拿著一個圓錐形的雪糕一溜煙跑了過來。(圖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一:狐狸貪婪地問:“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換一個,怎麼樣?(如果這時小白兔和狐狸換了雪糕,你覺得小白兔有沒有上當?)
問題二:(動畫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個同樣大小的圓錐形雪糕。(小白兔這時和狐狸換雪糕,你覺得公平嗎?)
問題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圓錐形雪糕有幾個時,你才肯與它交換?(把你的想法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學彙報)
過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學習了“圓錐的體積“後,就會弄明白這個問題。
評析: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教師在引入新知時,創設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情境,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學生在判斷公平與不公平中蘊涵了對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體積關係的猜想,他們在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樂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從而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慾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實驗
下面,請同學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分組操作,自己發現螢幕上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解決電腦博士給我們提出的問題。
出示思考題:
(1)透過實驗,你們發現圓柱的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
(2)你們的小組是怎樣進行實驗的?
1、小組實驗。
(1)學生分6組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其中4個小組的實驗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另外2個小組的實驗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體積有8倍關係的,也有5倍關係的。
(2)同組的學生做完實驗後,進行交流,並把實驗結果寫在長條黑板上。
2、大組交流。
(1)組織收集資訊。
學生彙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教師把這些資訊逐一呈現在插式黑板上:
①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圓錐體積的3倍。
②圓柱的體積不是圓錐體積的3倍。
③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圓錐體積的8倍。
④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圓錐體積的5倍。
⑤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
⑥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
(2)引導整理資訊。
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把黑板上的資訊分類整理。(根據學生反饋的實際情況靈活進行)
(3)參與處理資訊。
圍繞3倍關係的情況討論:
①請這幾個小組同學說出他們是怎樣透過實驗得出這一結論的?
②哪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更加科學合理一些?
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突出等底等高,並請他們拿出實驗用的器材,自己比劃、驗證這個結論。)
③引導學生自主修正另外兩個結論。
3、誘導反思。
(1)為什麼有兩個小組實驗的結果不是3倍關係呢?
(2)把一個空心的圓錐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裝滿水的圓柱形容器裡,剩下水的體積是多少?這時和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4、推導公式。
嘗試運用資訊推導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1)這裡sh表示什麼?為什麼要乘1/3?
(2)要求圓錐體積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5、問題解決。
童話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麼前提條件?(動畫演示:等底等高)之後播放狐狸拿著圓錐形雪糕離去的畫面。
評析:
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教師敢於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經歷“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進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特別是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小組或大組的多向交流,這種交流是立體、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學生的意義建構。在有的小組實驗失敗後,引導學生在反思中不斷進行自我調控,在調控中增強了體驗的力度,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四、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1、教學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萬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2、學生嘗試行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3、引導小結:不要漏乘1/3;計算時,能約分時要先約分。
五、鞏固練習,拓展深化(略)
六、質疑問難,總結昇華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探索到了什麼?怎樣推匯出圓錐體積公式的?
回到童話情節。我們發現三個圓錐形的雪糕換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形雪糕公平合理,如果狐狸只用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和小白兔交換,而不使小白兔吃虧,那麼圓錐形的雪糕應該是什麼樣的?配合用課件演示、
總評
1、摸得清,考慮周。教師能深入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即學習起點能力分析得比較清楚。設計教案時,能充分估計教學過程的複雜性,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以順應學生的學習過程,力求構建一種非直線型的教學路徑,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值得提倡。
2、理念新,設計巧。教師能利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理念處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節課結合了現實中的具體情景,創設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情境——狐狸和小白兔換雪糕,並把這一故事情節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教學中儘量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節課的結構渾然一體。教師遵循了“現實題材——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探索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重建構,促發展。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不同的學習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產生不同的建構結果,本節課在實驗探索中,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發現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有的同學會持反對意見,這樣剛剛建立起來的平衡旋即被打破,當大家發現他們的實驗器材不等底等高時,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學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認知結構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多樣化的數學活動,如實驗、交流、反思、推理、問題解決使學生的意義建構有了堅實的基礎。學生的情感在認知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和諧的發展,他們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溝通和包容,品嚐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6
這一節失敗的課讓我反思了很多,除了總結和練習,還找到了很多不足之處均待提高。
1.課堂提問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
如:你打算用什麼方法測量這個圓錐的體積?問題提出後,我僅停頓了2秒,沒有學生舉手我就接著說我們解決一個未知問題通常會把它轉化為已知問題,那麼圓錐的體積可以轉化為我們原來學過的哪個立體圖形的體積呢?說完這句話,我就意識到,這個地方應該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說一說方法,如果學生說不出,我再說這些話,學生可能會給我很多驚喜。
2.實驗結束後,你想說什麼?
學生經歷了猜想、體驗、探究、驗證的過程,在實驗的過程中肯定會發現很多問題、矛盾。實驗結束後,學生應該有很多話要說。此時問一問,你想說什麼?既給了學生一個思維提升的過程,又能順利的總結出這節課的結論。
3.如何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高年級的學生也能積極回答問題?
這個問題,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總以為就是高年級學生的公開課比低年級的公開課難上,這節課後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時的課堂上。由於平時上課總要照顧後進生,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往往不去叫舉手的好學生,總去點不舉手的後進生,公開課時也不由自主地這樣做。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導致,舉手的同學本來就有些害怕,我還總不去叫他。不但打擊了舉手同學的積極性,還打消了其他同學舉手的念頭。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緣於教師上課的心態。對著低年級學生上課,我們很容易放下姿態,去哄他們,有一點做的好、說的好了,教師就會給很高的評價。而且態度還和藹可親。但是對著六年級學生,就覺得他們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沒有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又怎麼能向他們要同樣的課堂效果呢?
透過不斷的反思自己,讓我發現了很多自己的問題。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我從教以來對我打擊最大的一節課,卻又是讓我收穫最大的一節課。課堂上留下了很多遺憾,有機會真想再重新上一遍這節課。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7
《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時讓學生透過實驗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感到非常簡單易懂,因此學起來並不感到困難。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絡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教師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中去,學生在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由於本節課活動單設計合理,問題比較精細,學生能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自主設計實驗過程,從而選擇合適的學具來做實驗,在比較、分析中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一、收穫:
1、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學生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2、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演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學案的引導下學生能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自主設計實驗過程,從而選擇合適的學具來做實驗,在比較、分析中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才有這樣的關係,從而加深了等低等高的印象,進而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
3、學生在展示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體驗了探究的樂趣。
自採用“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以來,學生敢說、願說、樂說,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敘述問題的條理性、層次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本節課中學生能夠根據教學案中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從而大膽展示,能夠把動手實踐和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從而清楚地展示了圓錐的體積探究的全過程。這點值得充分的肯定。
二、不足:
1、。實驗教材具有現成性,學習用具具有一定的實際限制,使學生探索思考的空間較小,不利於學生思維的充分發展。
2、學生在實驗時要求不高,導致存在著誤差。實驗失敗。
3、學習困難的學生對於一些需要靈活判斷的題目還是不能有較好的把握,從而也可以看出,他們對於該體積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較簡單的和較低的層面。在與圓柱的體積的聯絡中,思維的靈活度不夠。後來也感覺他們有出現一點點厭學的情緒,這是因為在最後他們把自己當成了傾聽者。缺少了一種主動思維和思考的願望。
三、 措施:
1、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時認真仔細。
2、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間動手做一些學具,不僅會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用到學習中去。
3、教師要認真的去設計教學案,把每一個問題設計精細,小組合作學習才能真正發揮優勢。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8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透過觀察實驗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於六年級的學生對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知識掌握較牢固,學生感到簡單易懂,因此學起來並不感到困難。
新課一開始,我用課件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並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絡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課件演示實驗過程,讓孩子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再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當然,教學是一門缺陷藝術,在教學之後我感到遺憾
的是,沒讓學生動手實際操作,我想如果每個小組準備一套學具,讓他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的參與到探究中去,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能力。 1、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2、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演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真正體會到了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去發現新知識的好處,學生自己去發現的新知識,是一種真正的理解,不是老師硬灌輸給他的,他們能靈活用知識解決問題,這使我熟悉到新課改提倡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我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9
《圓錐的體積》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並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圓錐的體積應用
學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水和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錐有什麼特徵?(課件出示)
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徵: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指名學生回答,並板書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同時滲透轉化方法在數學學習中的應用。
二、導人新課
出示一個圓錐形的谷堆,給出底面直徑和高,讓學生思考如何求它的體積。 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三、新課
1、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師:請大家回億一下,我們是怎樣得到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
指名學生敘述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透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師:那麼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也透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
先讓學生討論一下用什麼方法求,然後指出:我們可以透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教師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大家看,這個圓錐和圓柱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然後透過演示後,指出:“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們透過實驗,看看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學生分組實驗。
彙報實驗結果。先在圓錐裡裝滿水,然後倒入圓柱。正好3次可以倒滿。 圓柱裡裝滿沙子,倒入與他等底等高的圓錐,三次正好倒完。
接著,教師課件邊演示邊敘述:現在圓錐和圓柱裡都是空的。請大家注意觀察,看看能夠倒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問:把圓柱裝滿一共倒了幾次?
生:3次。
師:這說明了什麼?
生:這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
多找幾名同學說。
板書:圓錐的體積=1/3 ×圓柱體積
師:圓柱的體積等於什麼?
生:等於“底面積×高”。
師:那麼,圓錐的體積可以怎樣表示呢?
引導學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積×高”來替換“圓柱的體積”,於是可以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板書:圓錐的體積= 1/3 ×底面積×高 師:用字母應該怎樣表示?
然後板書字母公式:V=1/3 Sh
師:在這個公式裡你覺得哪裡最應該注意?
教學例1一個圓錐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這個零件體積是76立方厘米。
做一做:課件出示,學生回答後,教師訂正。
1、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2、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r和高h,如何求體積V?
3、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d和高h,如何求體積V?
4、已知圓錐的底面周長C和高h,如何求體積V?
5、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是20釐米,高是9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例2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判斷:課件出示,學生回答後,教師訂正。
1、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比圓錐體的體積大( )
2、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 ) 。
3、正方體、長方體、圓錐體的體積都等於底面積×高。 ( )
4、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如果圓柱體的體積是27立方米,那麼圓錐的體積是9立方米( )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五、作業。課本練習
六、板書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V圓柱= S·h
圓錐的體積=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V圓錐= S·h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六年級圓柱和圓錐的內容,主要是求圓錐體的體積。就小學現有的知識,把圓錐體積轉化為體積相等的其它物體有些困難。因此,教學圓錐體積公式採用的方法與圓柱相同,採用“轉化”的思想。因而這節課首先複習圓柱的體積公式及推導方法,讓學生從圖畫直觀上感受——圓錐體的體積比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小。在此直觀的基礎上,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這裡除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發現的能力,還讓學生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各種能力得到鍛鍊,同時還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受數學的嚴密性,感受數學的內在魅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學生學識的關鍵還在於會不會運用,因而,在學生探索好後,讓學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結論,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用處——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最後讓學生談談收穫,鞏固這節課的重點,加深印象。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0
本節課在學習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再學習圓錐的體積,學生感到非常簡單易懂,因此學起來並不感到困難。但教學過後,仍感到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當然也有許多收穫。
一、收穫
1、是在教學新課時,沒有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觀察倒沙實驗,而是透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透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是在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3、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4、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發現演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
二、不足:
1、許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常忘記除以3,需要加強練習。
2、許多學生在計算中出現錯誤,計算能力不過關,口算也不過關,導致計算失敗。
3、在學生進行倒沙實驗時,應該事先讓學生準備好充分的學具,比如,準備一個圓柱,然後做一個和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在做一個等底不等高的圓錐或者等高不等底的,這樣學生就比較明顯的看出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4、一節好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要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在這幾個方面都還要加強。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1
圓錐的體積這一部分內容是圓柱體積的遷移。在這節的設計上我主要是採用讓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得出結論的模式進行教學的。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充分的利用學具,先讓學生觀察手中的圓柱與圓錐有什麼關係,學生觀察到他們是等底等高的,我的目的就是為了深化學生對這一個條件的認識。緊接著學生開始嘗試用學具研究圓柱與圓錐體積的關係。當他們一切進行的都很順利的時候,有一個小組突然提出用“圓柱向圓錐裡倒水也是可以的。”話音剛落,另一個小組的學生馬上說道:“那樣很麻煩的,還得測量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出來。”顯然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已經牢牢的印在腦海中,這就已經達到了我所需要的效果了。
記得有位老師曾經說過:老師說了,學生記住了,沒有多久就忘了,只有動手操作了,學生記住了,形象的記憶就會產生了。讓我們多創造一些動手的機會給他們吧!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2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徵,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因此,我有針對性地設計、製作了本節課的輔助教學課件,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複習遷移,做好鋪墊
由於圓錐體的體積是在學生學過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為了讓學生回憶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以便為知識的遷移和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我製作了一張圖文並茂的圖文片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圓柱體圖形,並在圖形下面用醒目的文字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是什麼形體?它的體積應怎樣計算?這樣一張集文字、圖形、聲音於一體的圖文片,很容易引起學生注意,營造學習氣氛。
2、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取材於生活以創設情境,使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密聯絡起來,我製作了一張圖文並茂的圖文片向學生展示了曬穀場上一堆圓錐形的穀子,並在顯眼的位置向學生巧設問題:這堆谷成什麼形體?你們能求出這堆谷的體積嗎?這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把學生引入到新課探索的活動中。
3、實驗操作,推導公式
圓錐體積的推導,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直觀感知圓錐的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關係。首先讓學生用工具做實驗,初步感知,再呈現我製作的圖文片向學生演示: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裡的過程。並在動畫下面巧設問題: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圓柱裡,倒幾次正好倒滿?每次水的高度是圓柱高度的幾分之幾?有層次的教學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透過認真操作實驗,觀察思考,都明白了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從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4、自學嘗試,解惑答疑
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把課本上的例1製成一張圖文片,配上悠閒的樂曲,讓學生嘗試解答。試做時,我則進行巡視,如有問題,個別輔導,接著指名回答。這樣,能夠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功的樂趣。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本節課《圓錐的體積》以談話法、實驗法為主,討論法、練習法為輔,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小學階段學習的幾何知識是直觀幾何。小學生學習幾何知識不是靠嚴格的論證,而主要是透過觀察、操作。根據課題的特點,主要採取讓學生做實驗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而且在教學中我注重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探究。
例如,在上課開始,我是讓學生回憶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讓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也可以藉助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驗證,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到學生猜測出用圓柱的體積來幫助研究圓錐時,再進一步讓學生猜測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馬上讓學生自己以小組為單位去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演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按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在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而且在探究出圓錐體積公式的基礎上,再讓他們想辦法計算出他們小組實驗用的圓錐的體積,又一次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使他們對不光能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而且知道怎麼應用它。
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潛能。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按自己的觀察進行猜測估計,按自己的設想操作學習,對自己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反思,在全體學生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出現了驗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湧現出了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實現了學習策略的多樣化,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3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透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效果不太好,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前提條件,掌握得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就設計了以上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維出現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裝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資訊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匯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啟發性的.學習數學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學會這個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真正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就要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教師要勇於樂於向學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學生成長和成功的場所。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4
圓錐的體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重要內容。本節教學分兩個層次進行,一是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二是運用公式求圓錐的體積。在教學時,主要運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以下幾點做法:
一、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
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於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藉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後,再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關係?”這樣設計,事實證明不僅僅是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大家探究的慾望強烈,為本節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
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透過觀察猜想,實驗操作得到數學結論,這種形式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學中,使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實驗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是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
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先分組做實驗,在空圓錐裡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從倒的次數中觀察到怎樣的現象呢?兩者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我們將空圓錐裡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三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然後用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所得的情況與以上不同。最後得到一個原理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都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去驗證,最後教師透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而在以上教育中卻不然,先採用學生做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自實踐,在實際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個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際操作,使學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識點,明白了圓錐與圓柱之間的體積關係,從而是學生髮現其中的數學原理,而且有意地將實驗的環節複合,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了學生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資訊的批判,同時這也是這堂課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我則是這一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操作實驗出現了和別人不太一樣的結論的原因,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觀。學生學的主動,經歷了一番觀察、發現、合作、探究的過程,既能達到圓滿地推匯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發揮。
總之,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孩子們體驗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悅,進行了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有利於從小樹立科學的實驗觀。思考:如果長期在這樣的探究中去學習知識,學生就會變成有思想、會思考、會研究、會學習的人。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15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時讓學生透過實驗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感到非常簡單易懂,因此學起來並不感到困難。但教學過後,仍感到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當然,也有許多收穫。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絡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教師從展示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讓孩子親歷教學的驗證過程,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起到鞏固深化知識點的作用。
在教學之後感覺到遺憾的是,由於教具有限,參與實驗的學生不多,如果每個小組準備一套學具,讓他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的參與到探究中去,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懷著喜悅的心情進行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一、 收穫:
1、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2、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演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
(1) 、一節好的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首先用實物圖形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然後,利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印象。
(2) 、一節好的課,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柱和圓錐的大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在應用公式的教學中,又把問題轉向到課初學生猜測且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圓錐的體積,終於使懸念得出了滿意的結果,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3) 、一節好的課,要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於我平時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因此,學生在這節課上,表現也相當的出色。我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分組觀察、操作、討論,動手做實驗等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 不足:
1、 許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常忘記除以3,需要加強訓練。
2、 實驗教材數量有限,只能起到演示作用,學生成為被動的觀看者,不能實現人人參與操作探究。
(1)。這些實驗設計在教學實踐中也暴露出許多不足:這些實驗設計都需要藉助一定的中介,而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在比較體積關係時首先想到的是進行體積的直接對比,所以實驗設計不符合學生思維的真實水平。
(2)。實驗教材具有現成性,學習用具具有一定的實際限制,使學生探索思考的空間較小,不利於學生思維的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