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愛玲> 張愛玲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

張愛玲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

張愛玲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

  引導語:張愛玲是一代才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張愛玲的作品的藝術特色,歡迎大家欣賞與閱讀。

  張愛玲從小接受著中西文化衝突下的教育,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文化氛圍導致她形成了一種中西雜糅的人格品性和怪異自立的人生態度,她的作品也帶有三、四十年代中國社會所特有的蒼涼感。張愛玲以其第一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舉成名,她的代表作有《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傳奇》《流言》《同學少年都不賤》等。縱觀張愛玲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在題材方面它們大都取材於淪陷前後的香港和上海,描寫的多是男女之間的戀愛婚姻關係;在結構方面它們總體結構都十分獨特,尤其是開頭和結尾引人入勝,張愛玲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採用倒敘的手法來敘述故事;在寫作目的方面它們的內容往往都是揭示那個沒落年代的人物生存狀態;在語言風格方面,一是古典借用造成陌生化效果,二是追求中西方文化與舊現代小說之間的調和;在藝術手法方面意象的營造新穎以及比喻和對比的巧妙運用都發展到了頂峰。張愛玲塑造了許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表現了決絕的生活態度和蒼涼的視野,帶領讀者走進蒼涼慘淡的小說世界。其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蒼涼的藝術氛圍和人物心境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帶有蒼涼的藝術氛圍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時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劇。在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中,大多數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靈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國封建文化傳統營銷的平庸小角色。她用獨到的人生領悟和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刻畫出女人在舊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來女性在歷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其筆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識的影響,無法擺脫命運的束縛,大多數女性都表現出對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現出了女性的全部弱點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於揭示那個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狀態與情感心理。以張愛玲刻畫女性悲劇命運的經典之作《金鎖記》為例,其中的人物形象曹七巧出生於小戶人家,為了攀龍附鳳,嫁入姜家做了二少奶奶,卻得不到愛與尊重,導致了她的婚姻悲劇。後來曹七巧又把這種不幸轉嫁到子女身上,親手扼殺了他們的幸福。瘋狂的慾望使她喪心病狂,喪失了良知和人性。除了《金鎖記》裡的曹七巧,《沉香屑·第一爐香》裡的葛薇龍等人也是女性悲劇形象的代表,這些女性人物形象缺乏獨立的意識,但是又找不到生活的歸宿,沒有可以信賴的人,出於對生計的無賴,她們不得不為了謀生費盡心機地為生存而掙扎。張愛玲的作品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展示著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病態人生。

  二、濃郁的市井氣息和華麗的人生渴望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帶有濃郁的市井氣息和華麗的人生渴望。張愛玲從不諱言自己身上的小市民色彩,她的文學作品裡也沒有驚天動地或者轟轟烈烈的大事件,只有一些世俗裡的生活細節,她所刻畫的人物形象也都是一些地地道道的俗人,都有著各種各樣的俗欲;而不是像電影裡面擁有迷人身材和漂亮臉蛋的俊男美女,他們在喧囂嘈雜的俗世裡只求安生立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消磨

  日子。例如其作品《等》,就描述了一群無聊的男男女女在候診時的家長裡短,她筆下的每個人物形象都長著一副猥瑣的嘴臉,尤其是描寫那群長相醜陋的男子時,真的是極盡嘲諷之能事。

  雖然張愛玲筆下的人物都是一些俗不可耐的小市民,但是在她的內心深處仍然有著華麗的人生渴望,她還是渴望大舞臺,需要華麗的佈景。例如其作品《色·戒》,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王佳芝為了革命,不惜以身犯險去勾引漢奸易先生,可是後來刺殺工作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她身邊的人都開始漸漸地疏離她,她還發現自己愛上易先生。王佳芝原以為易先生也愛上了她,但是諷刺的是最後易先生還是殺了她。本來這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但是王佳芝假戲真做,讓自己深陷痛苦而無法自拔。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張愛玲的內心深處對於華麗的人生舞臺還是有著深深的渴望。

  三、精準獨特的語言風格

  在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優美的文字表達,新穎別緻的比喻,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以及生動傳神的人物描寫。張愛玲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色彩語言的獨特性。張愛玲有著自己獨特的色彩表達手法,在傳統的文學作品中,一般都是用黑色代表罪惡,而用白色代表純潔;用紅色代表熱情,而用藍色代表憂鬱。然而,張愛玲卻是用圖案畫來表現語言的色彩,她的作品帶有鮮明的傾向性和強烈的主觀情緒。以《封鎖》中的一個片段為例,“他不怎麼喜歡身邊這女人。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擠出來的牙膏。她的整個的人像擠出來的牙膏,沒有款式。”這是一段描寫女人白色手臂的話,牙膏的白生澀且帶有刺鼻氣味,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嫌棄。張愛玲透過色彩傳遞了她的主觀論調。二是用顏色來表現象徵。以《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一個片段為例,“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張愛玲用紅色和白色象徵兩種不同型別的女性。紅玫瑰代表對情慾的理想追求,是振保的性愛理想;白玫瑰意味著清白無暇,是他的婚姻理想。紅與白本來是互斥的,但是張愛玲卻認為紅的不過是蚊子血,白的也只是飯粒子。由此不難看出張愛玲認為女性在愛情和婚姻當中是處於弱勢的,不管是情婦還是妻子,在振保的世界裡,都只是附屬品。

  四、出神入化的人物刻畫和心理分析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還具有另一特色,那就是出神入化的人物刻畫和心理分析。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沒有冗長的獨白,也沒有長篇的心理描寫,都只是人物形象自然流露出來的心理狀態,她過人的洞察能力和高超的描寫能力是其他作家無法比擬的。在張愛玲的筆下幾乎沒有一個人物形象的心理是健全的,都帶有某種程度的心理畸形,張愛玲的作品體現了她對生活的細緻觀察以及對作品寫作背景與人物形象塑造的極致把握。張愛玲在刻畫人物心理的每一個細節上,都可謂出神入化,都能反映出人物心理的變化,並揭示出該心理產生的社會根源,從而賦予了其作品的社會深度。以《同學少年都不賤》中的一個片段為例,“她沒作聲。提起了芷琪,她始終默無一言,恩娟大概當她猶有餘妒——當然是作為朋友來看。火車轟隆轟隆轟隆進站了,這才知道她剛才過慮得可笑。恩娟笑著輕鬆的摟了她一下,笑容略帶諷刺或者開玩笑的意味,上車去了。”

  五、意象手法的巧妙運用

  張愛玲十分擅長運用意象手法,她透過在文學作品中運用意象來表達強烈的批判力量和悲劇意味。張愛玲筆下的男男女女無論是戀愛還是走向婚姻,都擺脫不了世俗的環境,都是以蒼涼和絕望的結局告終。在其文學作品中既有對傳統意象的繼承,又有層出不窮的創新。由於受到家庭中封建文化與西方文化教育的雙重影響,張愛玲的小說不僅有著中國古典小說的神韻,也有著現代西方小說的精髓。其意象手法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月亮意象

  月亮是蒼涼寂寞的象徵,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中曾多次提到“月亮”。比如《金鎖記》中的月亮就代表著人物內心的變遷,“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了下去……”,這就代表著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張愛玲筆下的“月亮”各色各樣,有模糊的、有殘缺的、有明亮的、有傷感的、有寒冷的等,但是它們唯獨缺乏浪漫的,一方面是因為張愛玲想用月亮來象徵人物形象的坎坷命運,另一方面也蘊含著她對人生不能圓滿的惋惜。張愛玲在其文學作品中創造出了許多月亮形象,特別是藍月、殘月以及圓月意象。藍色月亮意象象徵著絕望、詭異和不祥;殘月意象具有暗示人物命運的功能,流露著冷酷憂鬱甚至是死亡的氣息;而圓月本來是團圓美滿的象徵,但張愛玲筆下的圓月卻不再圓滿,而是象徵著絕望、恐懼和壓迫。

  2.鏡子意象

  鏡子在生活中屬於易碎品,張愛玲將鏡子意象運用到其文學作品當中,是為了說明小說中人物的生存環境很容易粉碎,是靠不住的。《金鎖記》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鏡子裡反映著翠竹簾

  子……鏡子裡的人也老了十年”,張愛玲借“鏡子”來表現十年光陰流逝和人物事件的變遷,也傳達著她的一種蒼涼沉重的人生態度。

  3.困守及困境意象

  以《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對繡花鞋的描寫為例,“……象兩隻怯怯的未現形的鬼”,繡花鞋一般都繡著成雙成對和圓滿吉祥的圖案,本身象徵著喜慶和吉祥,而張愛玲這樣的描寫卻象徵了被傷害、被壓抑的煙鸝的命運,因而也具有了強烈的批判性和感染力。

  六、比喻與對比的巧妙運用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中不乏比喻的運用,她的作品也因此而具有獨特的美感;除了比喻之外,張愛玲還運用暗示把人物的動作、語言和心理練成一氣,營造出了一片蒼涼的氣氛。一方面張愛玲的比喻運用得很感性化。在張愛玲的作品中萬事萬物都可以用來比喻,再爛的事物到了她的筆下,都可以是生動形象的比喻,都可以成為她表達愛恨的'工具。以《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一個片段為例,“薇龍那天穿著一件磁青薄綢旗袍,給他那雙綠眼睛一看,她覺得她的手臂像熱騰騰的牛奶似的,從青色的壺裡倒了出來,管也管不住,整個的自己全潑出來了。”張愛玲將薇龍的手臂比喻成了往外潑的熱牛奶,以來可以增加讀者的視覺感受,刻畫出喬琪的色慾心;二來又表現出來薇龍的虛榮心。另一方張愛玲文學作品的語言精髓還在於暗示化比喻的運用。《金鎖記》裡的曹七巧表面上看是用黃金鎖住了愛情,實際上卻是鎖住了自己。這種暗示化的比喻既可以表達出張愛玲的憐憫之心,還可以喚起讀者的同情。

  張愛玲的作品外俗而內雅,高明的讀者可以透過世俗的外表洞察其內心的蒼涼,透過她的語言看到各種意象,感受到她的文字所表達出來的力量,讀懂其文學作品背後所表現的出的藝術魅力。張愛玲是一位優秀的女作家,也是一位精湛的語言藝術家,她創造了中國文學現代史的一個奇蹟,她的作品給人一種永久的回味和無盡的啟發,讀張愛玲的文字總會讓讀者有所思考、有所啟迪並有所收穫。

  張愛玲生平經歷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生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後孃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或許這是導致張後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與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就是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裡蒼涼的味道,反覆地提醒著世人所有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至於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認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張愛玲離開了父親逃到了母親那裡,母親給了她兩條路,讓她選擇:“要麼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麼用錢來讀書。”張愛玲毅然選擇了後者,然而,母親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而母女間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種不易察覺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張愛玲說:“這時候,母親的家亦不復是柔和的了。”

  中學時期的張愛玲已被視為天才,並且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後來戰亂逼使她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那裡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於她的一切檔案紀錄盡數被燒燬。對於這件事,她輕輕地說了幾句話:“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註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大有一種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沒有後悔。

  此後張愛玲返回上海,因為經濟關係,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寫作,來渡過難關。《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卻成為她的成名作,替張愛玲向上海文壇宣佈了一顆奪目的新星的來臨。張愛玲的這兩篇文章是發表在由周瘦鵑先生主持的《紫羅蘭》雜誌上的。繼之而來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國現代文學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認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業如日中天的同時,她戀愛了。偏偏令她神魂顛倒的是為大漢奸汪精衛政府文化部服務的胡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