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集錦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產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定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康橋的圖片,並順勢匯入新課《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範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後,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2.為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
3.作者是怎樣描寫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那又是為什麼呢?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二篇,詩歌記下了詩人1982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學生之前也有學習過一些現代詩歌,對於鑑賞現代詩歌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仍需要老師進一步的指導和引領,所以,在深入研讀的環節我會設定一系列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旨在引領學生解決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並且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進行小組討論,鍛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並且引導他們掌握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⑵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情感與價值:
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性情,接受美的薰陶。
3、過程與方法:
朗誦,讓學生透過朗誦深入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二)、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影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三)、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1、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物件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
2、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詩人擇用一個適當的意象可以喚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來”。(朱光潛)(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
第二課時
(一)、接下去二、三、四節,直接描寫了康橋的迷人景色,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具體感受和留戀。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澱”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於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遊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於天際,離別是註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節,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
第7節,跟開頭呼應。四、詩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詩人是以康橋的自然景緻為抒情物件的,詩中寫盡了康橋的秀美,寫透了詩人與康橋難捨難分的依依之請。在康橋的夕陽中、榆蔭下、青草更青處,在康河的波光裡、浮藻間,到處飄灑著詩人的情,到處沉澱著詩人的夢。但康橋並不只是抒情客體,在詩中,在詩人心中,康橋的山山水水已經成為一種化身,一種象徵,詩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橋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康橋的一草一木都顯現著詩人的性靈。康橋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詩人主觀感受的自然化,貼切柔合得就象飄動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條水草一樣,已經分不出哪兒是自然景物,哪兒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詩富有繪畫美、音樂美、語言美。
(三)、補充: 胡適曾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所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它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瞭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乾枯的。 沒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間不能沒有詩,詩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讓我們因為愛詩而更加地熱愛生活,因為愛詩而更深地審視世界,因為愛詩而更好地規範自己。“讓我們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著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澤、感情的汁液,融入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為沙漠和荒原吧!”
四、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繪畫美 音樂美 語言美
抒寫以對母校深深地依戀之
教學後記:
《再別康橋》知識點積累
1、開頭結尾連續使用輕輕、悄悄的作用?【1、反覆修辭,增加了詩歌輕盈、飄逸、灑脫的節奏2、營造了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3、反映了詩人對康橋的喜歡,眷戀以及離開時的惆悵4、隻身而來,隻身而去,並不打擾誰,雖為灑脫,內心不捨,無奈惆悵。】
2、“西天的雲彩”。【康橋的化身。人文與自然景色的融合,生活理想的結合體。】
3、為什麼柳樹是金色的?【河畔的柳樹沾染了夕陽的顏色。】
4、如何理解“新娘”?【比喻、擬人。狀柳枝的婀娜,鮮明動人,美麗而甜蜜,從而有力的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眷戀,對母校的難分難捨(在心頭盪漾)。】
5、青荇為什麼是油油的?招搖可以改成“搖動”麼?【1、寫出了青荇的鮮活、明亮,具有生命力2、不可以,擬人修辭,寫出了青荇有情有意,作者賦予青荇人的情感、生命,把植物寫得情意綿綿,活靈活現。3、青荇似乎在向詩人招手致意,體現了一種難分難捨,依依惜別的深情。】
6、為什麼我甘願做一條水草?【可以永遠和康河相依相偎,永不分離,表達詩人對康河的永久眷戀之情。】 7、“天上虹和彩虹”象徵什麼?為什麼天上虹被揉碎?【1、象徵詩人的理想,美麗卻易碎,美好的事物往往不長久2、暗示詩人的夢想破滅,彩虹又把無形的夢想具體化了。】
8、為什麼而想放歌?為什麼“向青草更青處漫溯”?【1、為了追尋他人生的夢想;為美麗的母校而放歌2、載著星輝去追尋人生夢想。】
9、為什麼又不能放歌?【1、即將離別康橋,幻夢迴到了現實;2、尋到的不是理想,是哀愁、沉默。】
10、詩歌情感線索。【惆悵=眷戀=放歌=哀愁=沉默=離別】【入夢=尋夢=夢破】
11、“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離開時的心情,無形;笙簫:奏出哀怨的樂音,把離愁具體化,形象化。】
12、“不帶走一片雲彩”。【不帶走康橋的一草一木。帶走的是詩人在康橋的美好回憶。】
13、為什麼詩人只選擇了“金柳、青荇、青草、星輝、清泉”等物象入詩?這與詩人表現的情感有什麼聯絡?【1、康橋是詩人的精神歸宿地,他所留戀與告別的是康橋的人文景觀和與之融合在一起的自然景觀;2、這些物象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沉靜、依戀、眷顧。】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反覆朗誦,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從而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二、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咀嚼品味詩歌意境美。
三、訓練閱讀,讀出一定的詩味,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學設想: 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形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準,如有條件,可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的風光片,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由《人間四月天》將學生帶入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瞭解,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
1、 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緻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輕盈的節奏。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1、 第一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雲彩告別,給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既有難捨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中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誰能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豔影,盪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 ,長於斯。
4、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瀾,浮藻間好像沉澱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 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 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簫,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的不捨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不捨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另覺悟,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意味。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離別康橋的情景 作別雲彩 分、淡淡的無奈和傷感
(靜)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戀) 康河的水草
(樂) 拜倫潭
(往昔夢想)
尋夢
(快樂極點)
(哀、靜)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1、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本詩共有七節,可以用1課時來進行學習。主要介紹作者和詩歌寫作背景,賞析詩歌和分析詩歌特點。具體來講,主要透過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來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則可以結合作者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留學生活或者重返劍橋的經歷來介紹,賞析詩歌環節主要透過對每節詩中的意向或修辭手法的分析來完成,分析詩歌特點主要是結合作者的構思、詩歌的意境和反應的情感來分析。據此,透過教師恰當的媒體運用和生動的分析,學生對該篇詩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進了一步。
(1)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 教學難點:詩歌的意象與內容關係以及引導學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見解。
2、教學目標
①學習新詩的鑑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意象美和建築美。②透過對《再別康橋》一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心深厚的感情。
3、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自主上網蒐集的有關康橋和作者的圖片,教師準備的“再別康橋”詩歌朗誦的音訊、影片和動畫。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聞一多的死水,聞一多筆下的死水是一處骯髒、發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難以忍受。生活當然並不完全如此,也有許多如畫的美景,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先帶領同學去領略一下英國的劍橋美麗的景色。
展示幻燈片中有關康橋的圖片,以便讓學生對康橋有一個初步印象。
這樣的美景,同學們設身處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曠神怡啊?假想一下,我們剛剛飽覽劍橋美景,現在我們即將離別,我們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啊?我們是如此,更何況在此生活過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橋度過了將近兩年的閒適、浪漫、自由的時光;康橋,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記憶,在他短暫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他曾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詩人再次來到康橋,離別後,將自己的縷縷情思,融匯在康橋美麗的景色裡,用細膩的筆觸表達豐富的情感,寫作了兼具情感美與藝術美的《再別康橋》。
背景介紹: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裡逗留了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裡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現--在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他寫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與康橋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國留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唾手可得,但他寧可放棄而到劍橋大學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學位的旁聽生。他覺得只有在劍橋,他才體會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說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主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捨,學位棄取的選擇,兩相比較,便可看出徐志摩獨特的個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價。而這,正是他作為“情才” “奇才”的本色。
作者介紹:(大家都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徐志摩,那麼有沒有同學對徐志摩有所瞭解呢?)可以適當的請一兩個同學來說說他們所知道的徐志摩,然後展示介紹作者的幻燈片: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並與之相戀,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⑤ 初讀詩歌:(好,介紹完了作者,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有感情的朗讀一下這首詩)2至3分鐘後叫停,展示初讀詩歌幻燈片:康橋的生活和康橋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個永遠的情結。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下面就讓我們來聆聽一下這首傳世之作吧!(好,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歌,開始播放音訊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案設計說明】
《再別康橋》是現代著名的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現被選入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在教學中要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的美,提高審美的境界的目標。
本課教案設計重點圍繞詩歌的語言、藝術魅力兩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採用反覆朗讀,分析詩中的意象,透過朗讀-思考-分析-朗讀-教師範讀等幾個環節,達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重點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標。
重點難點目標的突破,利用設計問題的'形式,從詩歌的朗誦技巧入手,從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啟發引導,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3.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學生朗讀,教師引導、總結點評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匯入
歌曲《再別康橋》欣賞。
二、談談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侖、雪萊和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影響。他的不少詩作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國、再別康橋。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三、 掌握輕重,注意節奏,讀出詩歌優美流暢的旋律
1、配樂:《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讀出自己要強調的部分(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範讀詩歌)
關於輕重音的把握 輕音如何讀出強調的意味
四、體味意象,感知內容,讀出詩中隱藏的康橋情結
試從每一節詩歌中找出一個主要意象,老師指導朗讀,分析這個意象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並有感情的朗讀出來。
板書設計:
星輝:狂放
↗ ↘
潭:夢想 ↘
↗ 夏蟲:沉寂
青荇 :陶醉 ↘
↗ ↘
金柳:喜悅 ↘
↗ ↘
雲彩 :傷感 雲彩:傷感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應該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緩步飄然離去的形象,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
第2節,寫岸邊的金柳樹倒映在康河裡,彷彿夕陽中的新娘,要讀出詩人無限眷戀和喜悅之情。
第3節,寫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要讀出詩人對康橋深深的陶醉。
第4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沉澱著彩虹似的夢。要讀出詩人融情入景,將夢想全部融入康橋。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要讀出他幻想著撐著一支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的狂放。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笙簫,要讀出情感迴歸沉寂的惆悵。
第7節,與開頭呼應。重章疊唱,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也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
情感線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結:這一系列“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 構築了哀而不傷,離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達了詩人在離別康橋時的依戀不捨。《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
五、 欣賞配樂朗誦。
六、學生再次配樂朗讀。有時間請同學做朗讀點評。
七、嘗試全班一起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作業佈置
1背誦全詩
2課後看看電影《人間四月天》。
3朗讀並賞析徐志摩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
2、透過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中湧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
一、匯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說過:現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說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雲中鶴。出身於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裡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閒自由的日子。據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臥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裡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並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於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和諧,意境優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為什麼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鑑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麼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說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透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3) 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 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豔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豔影”在詩人“心頭”“盪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 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
2、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裡,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並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裡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這裡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裡遊玩。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麼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澱著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 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著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 第六節,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於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裡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
6、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雲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誇張的手法強調說“不帶走一片雲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溫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於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 現實 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實 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