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雨巷》教案範文合集五篇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範文合集五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雨巷》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雨巷》教案 篇1

  一、匯入

  我們在在前階段的學習中先後學習了聞一多的《發現》、郭沫若的《太陽禮讚》。這兩首詩歌都是屬於感情激烈奔放的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風格截然不同的詩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紹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於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於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徵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朗讀此首詩,讀完後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結合前兩首詩來談。

  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明確: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採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衚衕的經歷)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絡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麼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於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詩中另外的物象還有籬牆。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的氛圍。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徵含義

  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女子的形象而服務的。那麼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徵著什麼?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說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彷彿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後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悽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徵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五、藝術特色

  1. 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

  《雨巷》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準做原則。此詩中詩人遵循的原則是語音,強調語音的節奏和音調,節奏有長短停頓,詩歌更注重語音的結構。

  2.《雨巷》的音節特色

  可以說《雨巷》在音韻,節奏方面所達到的神奇效果是這首詩最為突出的成就。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定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悽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迴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 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覆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悽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覆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3. 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悽婉、頹圮,憂愁等藉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湧動而又迷濛空靈的意境。

《雨巷》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戴望舒及象徵主義詩歌,提升詩歌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2、反覆誦讀,感受意境,品味語言,把握形象。

  3、探討詩人的情感及詩歌主題,學會從深層次體味感情。

  教學重點

  鑑賞姑娘的形象。

  教學難點

  探究詩人的情感及詩歌主題。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曲《丁香花》讓我們認識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簡單的音樂,訴說著一個悽美的故事。夢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開始,她善良、純潔,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世間萬物,她清澈的眼眸裡透射出的是對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結束,也是幸福的開始。伊人已乘風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經的友情,音樂中唐磊沙啞的聲音憂傷地訴說著這個悽美的故事,讓人不免潸然淚下。每聽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總能想起一位詩人,他也曾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縫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紹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現代派詩人。1905年出生於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於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徵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詩人那顆朦朧潤溼的心。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兩遍錄音,整體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第一遍學生合上書本,靜聽。第二遍學生同時看書。)

  低沉、孤獨、惆悵、失落、無奈、傷感,瀰漫著一種纖細朦朧的悽美。

  2、模仿朗誦(2~3人)

  四、再讀課文,研討問題

  作者為了能營造“低沉、孤獨、惆悵、失落、無奈、傷感”的情調,表現“纖細朦朧的悽美”的意境,採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

  6個,主要是3個。

  (1)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2)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3)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絡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4)籬牆。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的氛圍。

  (5)姑娘。“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愁。“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彷彿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後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悽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徵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6)“我”。

  古人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問得那麼具體,不必回答得那麼確切。這首詩,或許,就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瀉。這是一個人在夢中流露自己的潛意識,像夢一般朦朧。

  五、朗誦指導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第一節

  “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悠長”,重疊運用,舒緩悠揚的節奏。這個詞,要讀出江南雨巷幽深、綿延、空濛的特點。

  “我希望逢著。”“希望”,應滿含深情地讀,讀出希冀、企盼、嚮往的感情。

  第二節、第三節

  “丁香一樣的。”丁香,散發出幽微的芳香,彷彿詩人正以鼻嗅之,讀出心馳神往的情態。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疊運用,讀時聲音低沉舒緩,要讀出詩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迴環復唱,詩歌的節奏巧妙地拉長,讀時也要儘量拉長聲音。

  第四節、第五節

  “她靜默地走近。”“靜默”,彷彿姑娘邁著輕巧緩慢的步履,向你走來,要讀出這份悄無聲息中的“靜默”色彩,聲音要低要沉。

  “走過,走近”,彷彿姑娘正向你走來,你熱切地注視著,眼神充滿期盼和渴望,要讀出這種驚喜。

  “你夢一般的,你夢一般的悽婉迷茫。”“你夢一般的”,妙用復沓句式,形成詩歌迴環往復的效果,要讀出“夢”的飄忽、迷離。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遠了”,讀的聲音要越來越輕,讀出悵然若失,讀出迷茫失落。

  六、閱讀拓展

  (略)

  七、練習作業

  背誦本詩,並以“我為‘丁香姑娘’畫像”為題,寫一段文字。

《雨巷》教案 篇3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透過分析戴望舒的代表作品《雨巷》,初步體會戴望舒詩歌的特點。簡單瞭解現代派詩歌的特點

  2、分析《雨巷》所描寫的意象及其象徵意義,體悟作者的情感。

  3、提高學生鑑賞現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雨巷》中意象的選取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作者的情感;知人論世,瞭解時代與文學的關係

  第一節

  一、匯入:

  課前放唐磊的《丁香花》

  每次聽唐磊的《丁香花》這首歌,在它淡淡的哀愁中總能想起一位詩人,他也曾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縫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詩人簡介:

  戴望舒,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他成名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是繼徐志摩之後,我國詩壇上又一顆璀璨的明星。他前期的詩風輕盈流麗,重象徵、意象,追求詩意的朦朧含蓄。後期的詩,因受抗戰激發的影響,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也更為洗練純樸。《雨巷》是用象徵手法寫的一首抒情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預習檢查:

  1、讀準下列詞語並解釋。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寂寥:寂靜,空曠。

  彳亍:走來走去。

  頹圮:坍塌,破敗。

  四、誦讀感知:

  1、我們常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回現代古人,集體朗讀,熟悉詩歌內容。誦讀時請大家注意詩行中詩人流露出的感情。

  2、讀完這首詩後,你體會到詩人在詩行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詩中有沒有相應的詞語?

  憂傷、低沉幽怨。

  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悽清、惆悵、悽清迷茫。

  3、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憂傷、低沉幽怨的感情?

  語速緩慢,語調低沉。

  4、指定學生或要學生推薦同學朗讀,教師評點。

  第一節

  “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悠長”,重疊運用,舒緩悠揚的節奏。這個詞,要讀出江南雨巷幽深、綿延、空濛的特點。

  “我希望逢著。”“希望”,應滿含深情地讀,讀出希冀、企盼、嚮往的感情。

  第二節、第三節

  “丁香一樣的。”丁香,散發出幽微的芳香,彷彿詩人正以鼻嗅之,讀出心馳神往的情態。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疊運用,讀時聲音低沉舒緩,要讀出詩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迴環復唱,詩歌的節奏巧妙地拉長,讀時也要儘量拉長聲音。

  第四節、第五節

  -

  “她靜默地走近。”“靜默”,彷彿姑娘邁著輕巧緩慢的步履,向你走來,要讀出這份悄無聲息中的“靜默”色彩,聲音要低要沉。

  “走過,走近”,彷彿姑娘正向你走來,你熱切地注視著,眼神充滿期盼和渴望,要讀出這種驚喜。

  “你夢一般的,你夢一般的悽婉迷茫。”“你夢一般的”,妙用復沓句式,形成詩歌迴環往復的效果,要讀出“夢”的飄忽、迷離。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遠了”,讀的聲音要越來越輕,讀出悵然若失,讀出迷茫失落。

  5、教師範讀或聽磁帶誦讀。

  6、詩文寫作、背誦思路。

  ① 悠長寂寥的巷子,綿綿不盡的細雨,在灰濛濛雨簾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② ③“我” 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究竟是怎樣的姑娘?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像詩人一樣冷漠、悽清、惆悵。

  ④終於,詩人期待的姑娘夢幻般地出現,帶著太息般的眼光。

  ⑤⑥姑娘夢幻般地飄逝,走進雨巷。

  ⑦“我”希望再次遇到丁香般的姑娘。

  7、熟讀按詩文思路力爭課堂背誦。

  第二節

  一、 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這首詩寫得比較朦朧,詩裡我們看到的不是具體鮮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朧朧、飄忽不定的,但我們可以從詩裡看到許多意象,並感覺那朦朧飄忽的,憂傷、纏綿哀怨的意境。

  二、 作者為了能營造“低沉、孤獨、惆悵、失落、無奈、傷感”的情調,表現“纖細朦朧的悽美”的意境,採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說是景物)和人物形象? 意象:

  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雨巷是由“雨”和“巷”兩個意象構成的。這時的“雨” 應該是怎樣的“雨”?當然是細雨,細雨迷濛,天色陰沉就易使人產生傷感。詩中用什麼樣的詞來形容“巷”呢?作者用“悠長、寂寥”來形容“巷”。“悠長”寫出了小巷的幽深;“寂寥”表明了這是一條空寂的小巷。小巷裡又有“頹圮的籬牆”,“頹圮”寫出了小巷的殘破;還有讓人懷舊的具有隱蔽和遮擋作用的油紙傘,再加上濛濛的細雨,陰暗潮溼,青磚灰瓦青石路面,色調陰冷,這幾個意象構成了一個陰冷、迷濛、破敗、空寂的背景。

  第三個是丁香: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愁怨,說丁香是愁品。開的花為淡紫色或白色,顏色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第四個是籬牆: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衰敗的氛圍。人物形象:

  丁香姑娘:哀愁、淡雅、輕盈、美麗的姑娘

  a、作者在詩中如何描繪她?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

  b、作者為什麼反覆地用“丁香”來形容修飾姑娘呢?

  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 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丁香姑娘當然就是哀愁、淡雅、輕盈、美麗的姑娘 。

  三、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確實,詩歌的鑑賞就是欣賞者透過藝術想象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同學們對詩歌的主題有幾種理解? 首先讓我們結合創作背景、作者的經歷來加深對它的理解。

  1、 失戀的痛苦:

  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蟄存的妹妹,後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雨巷》表達詩人對愛情的追求,而戀愛失敗後的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2、 現實的黑暗: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望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戴望舒就是他們中的一分子。他《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並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在江蘇松江的朋友家中,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一詩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感。

  3、 主題的理解:

  "雨巷"象徵了黑暗壓抑的現實。

  "雨巷"象徵了大革命失敗後,革命事業陷入低谷。

  "雨巷"象徵了人生際遇上的低谷。

  "我"是一個心事重重的知識分子形象。

  "我"是一個苦悶的、人生的追求難以實現的知識分子形象。

  "我"可理解為一個失戀者的形象,這是一首愛情詩,表現了"我"失戀後仍苦苦追尋的執著情感。

  "丁香般的姑娘"象徵了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為詩人理想中的戀人形象。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實寫照。整首詩表現了詩人渴望遇上與自己有同樣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整首詩可理解為詩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後,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淪的精神痛苦與迷茫。

  整首詩還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尋的心路歷程。

  四、 從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葉聖陶先生曾經盛讚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如果我們從音樂性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你有什麼美的享受?

  ①讀起有一種一唱三嘆、迂迴反覆、迴腸蕩氣的感覺。

  ②聽起來悅耳、和諧,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

  ①從全詩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樣,同一主調在詩中重複出現,起結復見,首尾呼應,不僅加重了詩人彷徨苦悶的心境,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②全詩從頭至尾沒有換韻,每一節共六行,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裡重複一次韻腳,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覆,這樣,就造成了一種迴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

  ③另外,語言上用反覆,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迂迴往復,悅耳和諧,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覆迴響,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五、 背誦詩歌

《雨巷》教案 篇4

  【學情剖析】

  關於現代詩篇,高一重生並不生疏,他們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現已觸控過,朗誦上有有必要的語感,但在讀出情感、品嚐意象、領會詩情等賞識實踐上仍有欠缺。特性是對《雨巷》這種標誌主義詩篇,他們是第一次觸控,怎麼引導他們在情感形象的詳細描繪中瞭解其標誌優點,怎麼引導他們憑藉幻想入情入境,領會詩人情感,與之共識,是課堂教育中需予以重視的問題。

  【教育方針】

  1.常識與潛力:吟誦詩篇,引導學生在情感形象的詳細描繪中瞭解其標誌優點,憑藉幻想入情入境,領會詩人情感。

  2.程序與方法:在練習朗誦和揣摩詩句的活動中培育學生閱覽賞識詩篇的潛力。

  3.情愛心情與價值觀:感觸詩篇的語言美和情境美,逐步養成良好的審美情味。

  【教育難點要點】

  難點: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終究有何喻指或標誌優點。

  要點:練習朗誦,揣摩詞句,感觸詩中形象和情感。

  【教育課時】2課時

  【教育程序】

  一、眺望雨巷煽情激趣

  1、匯入語:在細雨如絲的江南,一條悠長寂寥的冷巷裡,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相同的姑娘靜默地彳亍而行……這秀美的畫面,就出此時詩人戴望舒的《雨巷》中,這天咱們就隨戴望舒一齊走進這《雨巷》。

  2、作家著作: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有名詩人。1925年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開端遭到法國標誌派的影響。1928年後成為《現代雜誌的作者之一,創造現代詩篇,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禍的歲月》。前期的詩篇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的氣味較重,因受西方標誌派的影響,意想模糊,含蓄。後期詩篇體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激烈愛情和完美未來的火熱嚮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

  戴望舒仍是新月派(1923年建立)的代表,創立人不滿足於新詩的只要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約作於政治風雲激盪,詩人心裡苦悶徘徊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後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說月報》修正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雨巷》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冷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濛濛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心情和一絲微茫的期望,撐著一把油紙傘在悠長孤寂的冷巷中小行,這首詩既實有虛。

  二、走進雨巷熟讀徹悟

  1、執行字詞:

  徘徊(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頹圮(tuíp)

  寂寥(jìliáo)惆悵(chóuchàng)笙簫(shngxio)

  2、聽課文MP3朗誦,領會詩篇言外之意體現出的作者的情感。

  3、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根本愛情,可稱之為基調。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比較“消沉感傷”的,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感傷

  提示問:語速就應……語調就應……

  清晰:緩慢,消沉。

  4、在這首詩中,你體驗到詩人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情感(學生答覆不出來則提示:詩中是否有相應的詞語或句子)

  學生可能答覆憂傷、苦楚、徘徊,冷酷、悽清、惆悵,充溢煩惱和無法……

  (板書:我苦悶、惆悵詩人)

  5、誰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果沒人毛遂自薦,就請科代表引薦。)

  學生選讀一節,請同學點評,教師點評。

  6、播映課文朗誦影片,讓學生標出詩句中的中止及要重讀的詞句。

  教師小結:掌握好語速、語調,讀好詩篇的節奏和輕重音,這樣的吟誦,能給人帶來完美的音樂享用。這也源於這首詩本身腔調調和,節奏舒緩。難怪葉聖陶老先生讚賞作者“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詩人也因這首詩成了聞名的“雨巷詩人”。

  7、教師演示朗誦這一節,輔導朗誦:除了語速、語調,還要留意節奏,掌握好句中的中止和一些要重讀的詞句。

  8、跟著螢幕上的伴奏畫面,再次朗誦詩篇。

  三、徜徉雨巷,品嚐形象

  1.除了“我”這個“獨自徘徊”“冷酷、悽清,又惆悵”的抒發主人公,詩人還寫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來表達這種傷感煩惱呢

  幻燈片:人物形象(我)姑娘。

  佈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紙傘、籬牆、丁香。

  結合丁香圖片和課後練習四的相關詩句,輔導學生了解“丁香”這個典型意象標誌著“秀美、高尚和愁心”。

  2在這些情感形象中,詩人最主要寫哪兩個情感形象

  清晰: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請我們品讀描繪“丁香姑娘”和“雨巷”這兩個情感形象的詩句,答覆問題:這兩個情感形象在描繪或選取上有何妙何處

  提示:用“……寫(選)得妙,妙在……”的句式說話,可從意象的選取,描繪的用詞、句式,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等視點進行考慮。

  教師示例:

  “油紙傘”選得妙,妙在它有復古,懷舊,奧秘,迷濛的特色,與煙雨迷濛的雨巷調配調和,一起營建了一種冷酷、悽清的畫面,如果換成一把現代美麗的花傘,作用就沒這麼好了。

  “頹圯的籬牆”寫得妙,妙在“頹圯”二字,寫出籬牆的崩塌、破落,烘托一種淒涼的空氣,與寂寥悠長的雨巷,一齊構成陰冷迷濛、破落空寂的佈景,更能襯托出詩人苦悶、悽清、感傷的心境。

  學生講話的材料可能有:

  (1)(丁香相同的)姑娘:

  第二節寫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詞的重複(連用兩個“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顏色、芳香、憂慮,寫出姑娘外表的秀美,氣味的芳香和心裡的憂慮、哀怨。

  第三節寫得妙,妙在一箭雙鵰,外表上說姑娘,實際上也說自己冷酷,悽清又惆悵的心境;妙在“像我相同,像我相同地冷酷、悽清,又惆悵”,用復沓句式,一再強調烘托“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相同的姑娘”寫得妙,妙在用“丁香”潤飾“姑娘”,丁香雖美但易凋零,代表著像丁香相同的姑娘也易不見離去。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徘徊”“悽婉蒼茫”等詞語體現了“姑娘”像“我”相同的悵惘、徘徊。

  “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悽婉蒼茫”寫得妙,妙在以夢做喻,似乎姑娘就是“夢”的化身(可隱喻抱負)。

  “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芳香/散失了/甚至她的嗟嘆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寫得妙,妙在把散失的材料一件件分隔寫,更能表達出詩人對丁香姑娘無情不見的傷感和無法;妙在傑出完美事物在眼前不見帶來的杯具美。

《雨巷》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迴動人的意境。

  教學設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步驟:

  一、匯入: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徵,是什麼?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溼漉漉的,地是溼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溼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鬱、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於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於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於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2、欣賞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麼,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

  有好幾個男生脫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3、從文字中,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板書:丁香)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花紫色,密整合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因為它的高潔與冷豔,文人墨客把它作為哀婉、愁怨、惆悵的象徵反覆吟詠,古來已久。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徵物。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姑娘呢?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鬱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學的描述很形象生動,這樣一個動人的姑娘,我們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麗的臉龐,看一看她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我們看不到,就連詩中的我也看不到。因為,姑娘打著一把油紙傘。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板書: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裡?

  生齊答:《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裡,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現在,這把油紙傘出現在丁香姑娘的肩頭,我們單隻看到傘,已經覺得它很美,那麼它點綴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樣描繪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閒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髮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嫋嫋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悽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經成為抒情主人公和我們讀者共同的期盼和嚮往,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個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姑娘就是詩人愛情嚮往的象徵?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願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徵,美好回憶的寄託。

  詩人只是透過她來表達這種對於美好事物的飄忽短暫、轉瞬即逝的痛惜和追憶,念念不忘卻又無從把握,只剩下淅瀝春雨中的深深追憶,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後的無可奈何。儘管全詩沒有一句直白的情語,但情語卻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語之中了。同學們.總結一下,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