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朗誦mp3

魚我所欲也朗誦mp3

魚我所欲也朗誦mp3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魚我所欲也》大家瞭解?

  魚我所欲也(1)

  戰國·孟子

  魚,我所欲也(2),熊掌(3),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4),舍魚而取熊掌者也(5)。生,亦我所欲也(6),義(7),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8)。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9),故不為苟得也(10);死亦我所惡(11),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1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13),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14)?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15),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16)?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17),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18),所惡有甚於死者(19)。非獨賢者有是心也(20),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21)。

  一簞食(22),一豆羹(23),得之則生,弗(24)得則死。呼爾而與之(25),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26),乞人不屑也(27)。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28),萬鍾於我何加焉(29)!為宮室之美(30),妻妾之奉(31),所識窮乏者得我歟(32)?鄉為身死而不受(33),今為宮室之美為(34)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35)?此之謂失其本心(36)。

  [註釋]

  (1)節選自《孟子·告子(上)》。

  (2)魚,我所欲也:魚是我喜歡的東西。欲,想要,喜歡。

  (3)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兩種東西如果不能同時得到。可得,同義詞複用,能。兼,同時得到。

  (5)者也:語氣詞複用,與“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這裡同“固”,本來。

  (7)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

  (8)捨生而取義者也:(我寧願)捨棄生命而去求得義。而,連詞,並列關係。

  (9)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語,“有”是謂語,“甚於生者”是賓語。於,介詞,比。

  (10)故不為苟得也:所以我不幹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惡:死本來是我厭惡的。惡,討厭,不喜歡。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禍害中有我不該躲避的。患,禍害。有所不避,有不該躲避的禍害。所,代“不避”的禍害。闢,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如果人們所喜歡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如使,假如,假使。之,結構助詞,的。

  (14)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麼一切能夠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採用呢?者,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短語後面,構成名詞性短語,表示……(人、事、物),這裡是……的手段。

  (15)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假使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莫,否定副詞,沒有。

  (16)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那麼一切可以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什麼不能採用呢?則,連詞,表承接,就,那麼。

  (17)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運用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卻有人不採用它。由,介詞,用。是,近指代詞,這。

  (18)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以(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故,由此。

  (19)所惡有甚於死者: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

  (20)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非獨,不僅。

  (21)與賢者能勿喪耳:只是有道德的人喪失這種信念罷了。耳,而已。

  (22)一簞(dān)食:一筐飯。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23)一豆羹(gēng):一碗湯菜。豆,古代盛羹湯的器皿,形似高腳盤。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帶湯的食物。

  (24)弗(fú):不。

  (25)呼爾而與之:如果吆喝著施捨給人家。呼爾,吆喝的樣子。爾,為副詞詞尾。之,泛指“與”的物件,譯作“人家”。

  (26)蹴(cù)爾而與之:如果用腳踢著讓人家來取。蹴爾,用腳踢的樣子。踢。

  (27)乞人不屑也:即使是乞丐也不屑接受。不屑,瞧不起。

  (28)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對於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問它合不合禮義就去接受它。萬鍾,指優厚的俸祿。鍾,古量器,六石四鬥為一鍾,這裡極言其多。不辨禮義,即“不辨以禮義”,不按禮義來分別。

  (29)萬鍾於我何加焉:那麼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麼益處呢!加,增益,這裡指所獲得的益處。焉,語氣詞。

  (30)為宮室之美:為了自己住宅的華美。宮室,住宅,上古宮與室同義。

  (31)妻妾(qiè)之奉:妻妾的侍奉。妻妾,正妻和小老婆。

  (32)所識窮乏者得我歟(yú):(為了我)結識的窮苦人感激我嗎?所,起指示作用。窮乏,貧困,貧苦。乏,缺少錢財。得,通“德”,名詞作動詞,感激。德我,認為我有恩惠。歟,助詞,表示疑問。

  (33)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情願犧牲生命也不接受。鄉,通“向”,從前。為,肯,情願。

  (34)為:動詞,接受。

  (35)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作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是,這些。亦,加強語氣,無義。已,停止,結束。

  (36)本心:指捨生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