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相關試題

《魚我所欲也》相關試題

《魚我所欲也》相關試題

  導語:《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捨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捨,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註釋]

  (1)節選自《孟子·告子(上)》。

  (2)魚,我所欲也:魚是我喜歡的東西。欲,想要,喜歡。

  (3)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兩種東西如果不能同時得到。可得,同義詞複用,能。兼,同時得到。

  (5)者也:語氣詞複用,與“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這裡同“固”,本來。

  (7)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

  (8)捨生而取義者也:(我寧願)捨棄生命而去求得義。而,連詞,並列關係。

  (9)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語,“有”是謂語,“甚於生者”是賓語。於,介詞,比。

  (10)故不為苟得也:所以我不幹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惡:死本來是我厭惡的。惡,討厭,不喜歡。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禍害中有我不該躲避的。患,禍害。有所不避,有不該躲避的禍害。所,代“不避”的禍害。闢,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如果人們所喜歡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如使,假如,假使。之,結構助詞,的。

  (14)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麼一切能夠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採用呢?者,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短語後面,構成名詞性短語,表示……(人、事、物),這裡是……的手段。

  (15)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假使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莫,否定副詞,沒有。

  (16)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那麼一切可以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什麼不能採用呢?則,連詞,表承接,就,那麼。

  (17)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運用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卻有人不採用它。由,介詞,用。是,近指代詞,這。

  (18)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以(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故,由此。

  (19)所惡有甚於死者: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

  (20)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非獨,不僅。

  (21)與賢者能勿喪耳:只是有道德的人喪失這種信念罷了。耳,而已。

  (22)一簞(dān)食:一筐飯。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23)一豆羹(gēng):一碗湯菜。豆,古代盛羹湯的器皿,形似高腳盤。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帶湯的食物。

  (24)弗(fú):不。

  (25)呼爾而與之:如果吆喝著施捨給人家。呼爾,吆喝的樣子。爾,為副詞詞尾。之,泛指“與”的物件,譯作“人家”。

  (26)蹴(cù)爾而與之:如果用腳踢著讓人家來取。蹴爾,用腳踢的樣子。踢。

  (27)乞人不屑也:即使是乞丐也不屑接受。不屑,瞧不起。

  (28)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對於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問它合不合禮義就去接受它。萬鍾,指優厚的俸祿。鍾,古量器,六石四鬥為一鍾,這裡極言其多。不辨禮義,即“不辨以禮義”,不按禮義來分別。

  (29)萬鍾於我何加焉:那麼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麼益處呢!加,增益,這裡指所獲得的益處。焉,語氣詞。

  (30)為宮室之美:為了自己住宅的華美。宮室,住宅,上古宮與室同義。

  (31)妻妾(qiè)之奉:妻妾的侍奉。妻妾,正妻和小老婆。

  (32)所識窮乏者得我歟(yú):(為了我)結識的窮苦人感激我嗎?所,起指示作用。窮乏,貧困,貧苦。乏,缺少錢財。得,通“德”,名詞作動詞,感激。德我,認為我有恩惠。歟,助詞,表示疑問。

  (33)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情願犧牲生命也不接受。鄉,通“向”,從前。為,肯,情願。

  (34)為:動詞,接受。

  (35)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作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是,這些。亦,加強語氣,無義。已,停止,結束。

  (36)本心:指捨生取義。

  相關試題及答案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附“四書”:《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2.本文先以“魚”和“熊掌”設喻,引出中心論點捨生取義。從正面論述了捨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了舍義取利是喪失本心。“捨生取義”畢竟是在特殊情況下的行為,孟子認為“捨生取義”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如果生和義可以同時兼得的時候,孟子認為則應該“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文中體現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3.本文所用的論證方法有哪些,試舉例說說。

  [答]①比喻論證例。如: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的作用是論證中心論點:捨生取義。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義不辱。②對比論證。如:魚和熊掌對比,生與死對比,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對比,向合今對比。③舉例論證。如:一簞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論證以嗟來之食為羞。不辯禮義而受萬鍾從反面論證喪失其心。

  4.怎樣評價孟子的把道義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觀點?

  [答]這是唯心主義先驗論,這是不可取的,但他認為為了道義而捨生是有道理的。

  5.課文中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

  [答]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捨生取義”的道理。

  6.本文觀點廣為後人所贊同,請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答]①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孟子用“ 捨生而取義 ”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答]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