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岳陽樓記》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岳陽樓記》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引導語:歡迎大家閱讀小編整理的‘咬文嚼字,從“大美”中悟大愛’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課堂教學實錄片段,希望大家喜歡。

  【教學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們就提前背誦了初二下期的課文《岳陽樓記》。

  二、第一課時,創意朗讀。主要方法和上一屆的《絕唱——<岳陽樓記>》美文誦讀課的方式相近。以美讀初步進入課文。特別難忘的是廖思琦小組用書法、舞蹈詮釋了文字之美。很有創意。參加創意朗讀的還有冉雪立、鄭可、龍天河、餘秋帆、楊森瑞。領讀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龍天河。應該說,在進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讀的準備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課時,咬文嚼字,從“大美”入手討論《岳陽樓記》之美。名篇的解讀如汗牛充棟,教案設計也豐富多彩。我想,“大美”這個角度應該是一個比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學生應該有比較厚重的收穫。從課堂教學實效來看,我的教學預測基本準確。

  四、課外完成練習冊《點金訓練》。我的天,從應試教育這個角度來看,這本輔導書編得實在太好了。所有基礎知識幾乎條分縷析地一網打盡,還和中考聯絡得很緊。這根本就是一本變了臉的教參。我想,學生手裡拿著這樣一本書,教師如果對文字沒有獨特的詮釋,真的是不敢上課啊!這本書要求學生認真做,自己批改。我認真檢查,但從不評講。實在太無聊了。純粹應付考試的東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這樣考,我絕對不會讓學生做。課外練習的最好方式,還是應該繼續閱讀同類作品或者閱讀同類解讀作品。

  所以,還是在戴著鐐銬跳舞。努力爭取跳得好點兒罷了。

  【第二課時課堂實錄片段】

  師:讀了《小石潭記》和《岳陽樓記》,請談談你從整體上感覺到的它們的不同。

  生:《小石潭記》是純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陽樓記》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單獨的記敘段、描寫段、抒情議論段。

  生:《小石潭記》作者的情感的變化很微妙,而《岳陽樓記》作者情感的變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記》的主色調有些憂傷,而《岳陽樓記》的主色調很開朗鮮明。

  生:《小石潭記》很“小”,旅程很短,景點很小,作者情感很細膩,是一種“小美”。而《岳陽樓記》給人大氣磅礴的感覺。是一種大美。(特別記憶:這句話是王夢雨同學說的,太經典了。我們基礎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夢雨越來越有靈氣了。向她敬禮。)

  ……

  師:同學們真有洞察力!《岳陽樓記》是一種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透過文字來表達傳遞這種大美的呢?今天我們就圍繞著這個問題來探討。請同學再此朗讀,圈點勾畫,不要討論,獨立思考,然後暢所欲言。

  (生高聲朗讀)

  生(沈丹婷):作者寫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從“銜遠山,吞長江”看出來的。

  師: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據,不能只說結論。

  生:“銜”字和“吞”字很有氣魄。

  生:為什麼有氣魄呢?還要深入。

  生:能夠把山銜著,把浩浩蕩蕩的長江吞進肚子裡去,還不夠氣魄嗎?

  師:哦,是吞進肚子裡面去嗎?

  生:應該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長江都浩大的時候,才用這個詞。

  師:我想如果我來寫,我就寫“連遠山,接長江”或者“咬遠山,吃長江”,如何?

  生(王悅):不好。“銜”和“吞”有動態,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水波動盪的感覺,“連”和“結”就沒有動態美了。“咬”和“吃”給人的感覺很兇惡,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沒有“銜”那麼悠閒大氣,雍容大度。

  (中途不斷組織引導學生朗讀關鍵詞語關鍵句,略,朗讀一直貫穿全課,下文也略)

  生(楊森瑞):我覺得不應該忽略“山”是“遠山”,山是聯綿不絕的。洞庭湖和聯綿不絕的山連線在一起,更顯闊大。

  師:很有見解!同學們再聯絡前後文看看。

  生:作者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這個“一湖”讓我感覺特別有氣魄,作者對洞庭湖充滿了肯定。如果改成為“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湖”。意思沒有變,但是氣魄就差了。

  師:這叫做數詞傳神,一詞傳神。

  生:作者稱巴陵為“勝狀”、“大觀”,這些詞語都讓我感覺到是一種大美。

  師:是。有規模的美才能稱為“大觀”。《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這麼來的——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名應賜大觀園。

  生(梁明媚):我從“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達出了地域的廣大。“通”和“極”更讓讀者感覺無邊無際。

  師:讓地域的大來表達大美,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生: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

  生(吳語寒):“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就從高低遠近的角度把空間距離拉得特別大,更顯示出無論處於何種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為己任的闊大情懷。

  生(周子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天下”這個詞語的應用,它讓我們感受到無限廣闊的生活世界和無限廣闊的內心世界。

  師:說得太好了!後來張藝謀在電影《英雄》中讓無名手書“天下”二字,說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啟示呢。

  生:還有反覆出現的“憂”和“樂”,似乎寫盡了人生的所有情懷。

  師:“進”和“退”也幾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選擇。人生百態都寫盡了。

  生(龍天河):剛才同學們說的句子都能夠讓我們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廣大,覺得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但是我從“予觀夫巴陵勝狀”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為“予”在“巴陵勝狀”的襯托下似乎也變得高大了。

  師:這樣的感受很獨特啊!這裡面有正襯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襯托英雄的高潔挺拔一樣。(後來想到應該這樣點評: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我見岳陽湖多雄壯,料岳陽湖見我也如是。可惜當時沒有能夠反應過來)

  ……

  生:“淫雨霏霏,連月不開”,時間很長。

  生(楊珮璇):“濁浪排空”也讓我感覺境界很闊大。

  師:請咬文嚼字。

  生:“濁浪”很有氣勢。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師:改成為“濁浪擊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擊”就是那麼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狹窄了。

  師:這讓我們想起毛澤東的“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橫”字的氣魄。

  生:還有文中選擇的意象“山嶽”、“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師:是啊,如果不是“虎嘯猿啼”而是“雞飛狗跳”,你可以比較,浩然之氣就少得多了。(生讀,全班哈哈大笑)

  生:還有“蕭然”的是“滿目”,感慨是感慨到“極點”,也是一種大。

  生(冉雪立):“靜影沉璧”居然也讓我感覺到大,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師:結合前後句子來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須特別平靜。

  師:這個時候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水面確實很安靜。

  生:“皓月”讓我感覺月亮特別大,特別白特別飽滿。

  師:這裡沒有波瀾壯闊驚濤駭浪,但是我們還是感覺到一種大美。就如莊子所說: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師:對啊,寧靜中也能創造大美,心靈的回聲雖然無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師:會不會有人覺得沙鷗、錦鱗、岸芷汀蘭是小的呢?

  生:這些景物確實都不大,但是,從字裡行間,我們能夠感受到它們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規模的。否則就不會出現“翔集”“郁郁青青”的壯觀了。

  師:有見解!(課後想到應該這樣來點評:景語皆情語,如果不是心胸的闊大,心態的樂觀,同樣是鳥,那可能就是“揀盡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鳥了)

  ……

  師:能說說文中的人之“大”嗎?

  生:范仲淹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沒有他豪邁的心胸,就不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個“大人”,雖然遭到貶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夠讓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師:滕子京也是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

  生:“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這個“多”字很重要。這一類人很“多”,范仲淹這樣寫,用“多”來反襯出了像他們這樣心憂天下的人很少。

  師: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後感嘆到:微斯人,吾誰與歸?

  (指導學生反覆朗讀)

  師:同學們,這是一種人生的寂寞感,其實這裡邊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圍就很空曠。

  師: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偉人的選擇就顯得越發的可貴。

  師:少與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討論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想到了魯迅的《<吶喊>自序》中的名句: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這篇文章在學習《藤野先生》的時候我作為拓展材料給學生讀過。沒有時間在課堂上提起,但是,學生心中應該有烙印的。或者會在未來的日子裡豁然貫通的)

  師:是啊,同學們,我們在抗震救災的這個時候來學習《岳陽樓記》,大家的感受應該更深。在民族的大災難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誰與歸”,而是大災有大愛,大災出英雄,中華民族空前團結,無數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同學們,這樣的生活,這樣的文字但願能夠給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氣。希望同學們都成長為頂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懷,大眼光,大氣魄,大追求。

  (因為沒有時間了,我推薦的二十句有“大情懷”的愛國名句沒有能夠拿出來,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積累時間讓學生們讀一讀,背一背。這些詩句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需待合棺。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識拓展]

  【岳陽樓簡介】

  岳陽樓屹立於岳陽城西北高丘的城臺之上,地面海拔54.3米。景區內陸地東西長約130米,南北長約300米,陸地投影總面積3.9萬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鶚,遙對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萬里長江。它雖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當中國中部,挨長江、伴洞庭,於洞庭湖居其口,於長江居其中。以水路言,從岳陽出發,上溯長江,經三峽,可通巴蜀;順長江東下,可達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乃至遠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上溯,可與湖南76個縣市相連。以陸路言,緊靠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在南北交通幹線上亦處中端,極易轉入與之相連的其他鐵路、公路,通達各省。 岳陽樓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築了巴丘古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築了閱軍樓,用以訓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時期方始稱岳陽樓。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嶽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於慶曆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援下重建了岳陽樓。樓臺落成,滕子京又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和一封求記書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當時范仲淹正被貶到河南鄧州戌邊,見其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全文360餘字,字字珠璣,文章情景交融,內容博大,氣勢磅礴,語氣鏗鏘,尤其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哲理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之偉大精神,為人們廣為傳誦。自此《岳陽樓記》名傳千古,岳陽樓也名滿四方。 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

  現在的岳陽樓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蹟。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並對外開放,修復後的岳陽樓儲存了清朝的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築構件。岳陽樓高21.35米,三層四角,佔地251平方米。樓體為純木結構,中部以四根直徑50釐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岳陽樓的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斗拱”託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準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和岳陽旅遊業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