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中國藝苑的奇葩,木偶戲閱讀答案

中國藝苑的奇葩,木偶戲閱讀答案

中國藝苑的奇葩,木偶戲閱讀答案

  【原文】

  中國藝苑的奇葩——木偶戲

  (1)中國木偶戲藝術,古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的一朵奇葩。

  (2)木偶是如何產生的?迄今仍無定論。據考,三國時已有木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開始用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郭禿子的故事

  (3)北齊時,出現了“傀儡子”表演“禿子”故事的木偶藝術。南北朝的木偶戲又叫“郭禿”。相傳有個禿頂姓郭的人,行事滑稽。後來傀儡戲就把他的形象搬上舞臺,引導戲中歌舞,插科打諢,故有此名。

  (4)宋代是我國木偶戲空前興盛的時期。惟妙惟肖的木偶戲,激發了宋代文人的詩興。宋代文人詠木偶戲,雖多是借觀木偶戲抒發感概之作,但從文中可窺視出“郭禿”仍是宋代木偶戲中的重要人物。楊大年《傀儡詩》雲:“鮑老當筵笑郭禿,笑他舞袖太郎當。”劉克莊《無題二首》雲:“郭郎線斷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

  (5)在元、明之際形成的陝西合陽線戲(提線木偶戲),至今仍保留著一個特殊的角色,名“來報子”(癩皰子)。在偏僻的山村有用了數輩的“來報子”的形象,其造型是“發正禿”,臉譜近似戲曲中的丑角。老藝人說,“來報子”可以演多種人物,特點是幽默風趣的滑稽表演。據說“來報子”原姓郭,雖不能斷定“來報子”就是“郭禿”,但“來報子”的造型及表演特色,仍保留了北齊“郭禿”的痕跡。由此可以看出,北齊的“郭禿”對後世木偶戲的深遠影響。

  (6)木偶藝術精美絕倫,令人歎為觀止。除了藝人精彩的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等。

  (7)提線木偶是古老的漢族木偶戲的一種。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乃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珍惜的漢族戲劇劇種,數百年來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至今保留700餘出傳統劇目。一般而言,提線木偶造型多在0.7米左右。關鍵部位均綴以提線,多的可達三十多條,少的也有十餘條,如進行特技表演還要根據需要增加若干輔助提線。木偶人表演各種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藝的水準,完全取決於藝人的操作技巧,這是提線木偶表演藝術水平高低的關鍵。

  (8)杖頭木偶是一種漢族傳統戲劇。在古代稱“杖頭傀儡”,是用木杖來操縱木偶完成動作的戲劇。杖頭木偶一般身高1米左右,裝有三條操作線,兩條牽動雙手,一條支配頭部與身軀。它內部虛空,眼、嘴可以活動,頸部下面接一節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因而又稱“舉偶”。杖頭木偶的偶型有大、中、小三種,分佈地域不同,各有特色。

  (9)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約起源於清代中葉。又名“指頭木偶”“手託傀儡”“掌上木偶”。在福建南部稱為“掌上班”。它是將木偶套在藝人的手上進行表演的一種戲劇。它體積小,操縱靈活。布袋木偶一般長0.2米左右,演武戲的速度,比真人的動作快得多,動作敏捷,準確豐富。它因常演出漢族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並且動作活潑,所以深受兒童喜愛。布袋木偶又是很好的兒童玩具。過去常在街頭演出的扁擔戲、北京的“苟利子”、福建的“布袋戲”、江西南昌的“被窩戲”等,均屬此類。

  (選自《科海故事博覽·探索與發現》2015年第6期,有刪改)

  【問題】

  20、請從下面兩小題中任選一題作答。(3分)

  (1)本文說明物件是木偶戲。通讀全文,用“作詮釋”的說明方法概括介紹“木偶戲”這一戲劇形式。

  (2)結合選文,解釋“傀儡”一詞的本義和比喻義。

  21、選文第(3)—(5)段主要使用了哪種說明順序?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報子”在造型和表演特色上仍保留了北齊“郭禿”的痕跡?(3分)

  22、第(9)段畫橫線的句子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麼好處?(3分)

  23、選文中“郭禿子的'故事”這個小標題有什麼好處?(4分)

  24、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4分)

  (1)選文第(6)—(9)段前原有一個小標題,請你補全這個小標題。(不超過6個字)

  (2)我國還有一種和木偶戲相類似的傳統戲曲表演形式,是由人操縱獸皮或紙板做成的玩偶進行表演的。請你寫出它的名字。

  【參考答案】

  20.(1)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的一朵奇葩。三國時已有木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開始用木偶人表演故事。北齊時出現“傀儡子”,宋代我國木偶戲空前興盛。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可分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等。

  (2)“傀儡”原意是木偶,後比喻不能自主,受人操縱的人或組織。

  21.時間順序。其造型是“發正禿”,特點是幽默風趣的滑稽表演。

  22.列數字和作比較。準確、突出地說明了布袋木偶體積小,操縱靈活的特點。

  23.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了對木偶藝術從北齊到元、明之際的發展過程的說明,巧妙地概括了木偶戲在發展過程中造型和表演特色上所保留的突出特點,使說明層次更加清晰。

  24.(1)木偶戲的分類

  (2)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