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從“尺素書”到“伊妹兒”閱讀答案

從“尺素書”到“伊妹兒”閱讀答案

從“尺素書”到“伊妹兒”閱讀答案

  閱讀,是人們最基本的學習活動。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內容,提高理解能力,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技能,需要在反覆完成閱讀習題中積累和磨練。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從“尺素書”到“伊妹兒”》閱讀答案”,相信同學們完成之後,閱讀能力會很快得到提高!

  ①“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客人從遠方帶來的鯉魚,腹中竟然藏著一封絹寫的家書,這給自己帶來多大的驚喜啊。在古代,人們習慣把以錦帛為材料的書信裝在鯉魚形狀的函套內,這就是古詩裡常用“雙鯉”來代替書信,即所謂的“尺素書”的由來。

  ② 據考證,在文字發明之前,人類曾經用實物作為傳達資訊的工具,這就是“實物信”。在遠古的中國,所謂“上古結繩而治”,就是利用繩結來傳達資訊,“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後來有了文字,書寫材料又得到了改進,人們發明了木牘、竹簡。他們在特製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寫文字,用來記事與交流,其中用作傳達資訊與情感的便是木牘書、竹簡書,統稱為“尺牘書”。“尺牘書”和後來出現的“尺素書”都是我國早期通訊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牘書” 很笨重。西漢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簡,要兩個身強力壯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宮裡去。“尺素書”雖然輕便,但用材昂貴,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紙的發明,使書信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紙質書信成本低廉、投遞方便,極大地促進了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安史之亂時期,貧苦的石婦人,仍然可以憑藉 “一男附書至”,得知戰場上孩子的訊息。

  ④如今,依託網際網路的“伊妹兒”(電子郵件),已經十分普及,各種免費郵箱為網民提供了便捷的郵件服務,但人類的通訊發展並未停止,更新的通訊方式,如手機簡訊等也在衝擊著電子郵件,使得人們的交往更加隨心,更為便捷。20世紀90年代,有人預言傳統書信將被新興的通訊方式取代。然而我們驚奇地發現,傳統的紙質書信依然健康發展,與電子通訊方式並行不悖,在當下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⑤ 為什麼在資訊時代,仍有很多人鍾情傳統通訊方式?專家認為,傳統信件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內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謙而敬人”的做人原則在書信中表現為對自己的謙稱和對別人的敬稱。比如稱呼自己為“敝人”,就是謙稱;稱呼別人為“閣下”,就是敬稱。因此,紙質信是傳統禮儀的'集中體現,是一份摸得著、存得住的傳統,它所傳達的不僅僅是親切的問候、重要的訊息或者浪漫的情懷,更有人和人之間一種天然的未被浮遮蔽的“敬愛”。

  ⑥另外,傳統書信還有歷史價值。人到晚年,捧讀青年時期的信件,往事歷歷在目,常有“家書抵萬金”之慨,所以倍覺其珍貴。據說,《徐悲鴻信札》在競拍會上拍出 56.1萬元的高價,《孫中山致葉恭綽信札》則拍出111萬元。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夠被很多收藏家追捧,並拍出高價,重要的原因就是寫在紙上的信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元素,如同寫信者的筆跡一樣,是不能被“複製”的。

  1.根據文章內容,填寫下表。(3分)

  通訊方式的演變

  不同時期

  出現的通訊方式

  文字發明以前

  實物信

  書寫材料改進後

  (1)

  尺素書

  紙發明後

  (2)

  (3)

  電子郵件

  手機簡訊等

  2.第②段中,作者為什麼要強調“據考證”?(2分)

  3.根據第③段內容,回答問題。(4分)

  (1)寫西漢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信用了什麼方法?說明了什麼?(2分)

  (2)引用“一男附書至”有什麼表達效果?(2分)

  4.下列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標題《從“尺素書”到“伊妹兒”》中用“伊妹兒”代稱電子郵件,顯得很生動。

  B.第①段引用鯉魚傳家書的古詩,既可以引起閱讀興趣,也能夠增添文化情味。

  C.第⑤段說明了傳統信件不僅能傳達資訊,而且能體現人們之間自然淳樸的敬意。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價,說明傳統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後,重新煥發出生機。

  參考答案:

  1.(3分)(1)尺牘書(2)紙質信(3)資訊時代(每空1分)

  2.(2分)因為“據考證”準確說明“實物信”在人類文字發明之前作為傳達資訊的工具是確鑿的。(意對即可)

  3.(4分)(1)舉例子(列數字),說明“尺牘書”笨重不便。(2)充分說明紙質信已被廣泛運用,增添了文學情趣。(每小題2分,意對即可)

  4.(3分)D

  這篇《從“尺素書”到“伊妹兒”》閱讀答案是由YJBYS文學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希望透過這些閱讀練習和答案,能幫助同學們把握語文閱讀的特點,進而提高閱讀、鑑賞、寫作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祝同學們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