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日喻說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日喻說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日喻說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9分)

  生而眇者[1]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為日也。日之與鍾、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3],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選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隻眼睛,文中指天生雙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一種竹製管樂器。[3]沒人:能潛水的人。

  16、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捫燭而得其形 捫:撫摸

  B.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 達:傳達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致:自然獲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務學 務:致力、從事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扣盤而得其聲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B.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C.士雜學而不志於道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D.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主要在闡述治學做學問所應有的態度。文章開頭用雙目失明的眇者為喻,指出當今不務學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鑽研學問之道,而是依賴他人片面的見解,卻就此而滿足,這是極其錯誤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沒人一事設喻,強調做學問,要致道,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是唯一的法則。

  C.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讚賞、鼓勵吳彥律有志於學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會上計程車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學游泳一樣,對學習馬馬虎虎,急功近利,不學而務求道的不良學風。

  D.這篇文章主要採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語言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一味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鬆、風趣的後面,我們又能感受到作者內心的鄭重與嚴肅。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達 者 告 之 雖 有 巧 譬 善 導 亦 無以 過 於 盤與 燭 也 自 盤 而 之鐘 自 燭 而 之 籥 轉 而 相 之 豈 有 既 乎 ?

  20、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7分)

  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4分)

  ②夫沒者,豈苟然哉!(3分)

  參考答案:

  16.B(知道、明白)

  17.B(B項其代詞,他們。前句指瞎子,後句指古之聖人;A項而,前句連詞,表承接,後句連詞,表修飾;C項於,前句介詞,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物件,後句比;D項則,前句用在假設關係中,相當於那麼,後句連詞表轉折,卻。)

  18.C(南方之人的說法錯,應是北方之人。)

  19.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20.①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裡,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透過學習來獲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

  ②那些會潛水的人,難道是隨隨便便學會潛水的嗎?(豈1分,苟然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