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一、梳理——指向"篇感""段感"的形成
一個人的用字、用詞、遣詞造句,在口頭中經常得到練習,而"段"的意識、"篇"的意識,口頭中得不到練習。這就需要在閱讀教學中加以滲透、落實,學生拿起筆來寫作,才會考慮先後,考慮主次,考慮層次,考慮結構,這就是文章的"構思",而學生習作也恰恰最搞不懂"構思".在高段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篇感""段感"的意識,筆者認為立足整體,梳理文字內容框架,瞭解全文架構上的奧妙是必須的,一般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理清顯性結構
顯性結構就是課文表面內容的結構線索。如,敘事性文章中所記敘事件的發展階段,描述性文章中所描述的事物的幾個方面,說明文中所說明的要點,議論文中所論證的分論點等。理清篇章內容結構的目的是學習如何構思、選取和安排材料等表達經驗與規律。
《圓明園的毀滅》描寫的是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毀滅的景象,第一自然段概括闡明瞭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與結尾段的"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化成了灰燼"首尾呼應。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詳盡地介紹了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貴,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觀。筆者這樣教學:
①說說文章主要寫了圓明園的哪些內容?引導概括出"毀滅"和"輝煌"這兩個關鍵詞。
②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圓明園的"毀滅"和"輝煌"?引導梳理課文結構: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寫"毀滅",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寫"輝煌".
③開頭寫了圓明園的毀滅,結尾又寫了圓明園的毀滅,這叫什麼?(首尾呼應)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重點寫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一部分內容梳理時,筆者藉助"玲瓏剔透、亭臺樓閣、奇珍異寶、蓬萊瑤臺、眾星拱月、歷史文物"等四字詞語的朗讀、分類、找相應段落等言語活動,讓學生了解到作者是從"佈局、建築、文物"這三個方面具體來描述的。
2.把握隱性結構
隱形結構就是融合在文章結構"明線"後面的"暗線",如,敘事性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變化,描述性或說明性文章中作者描寫或說明角度的變化,議論性文章中作者論證的思維邏輯及其發展等。在《圓明園的毀滅》中表現為作者情感的變化:因毀滅而惋惜—因輝煌而讚歎—因毀滅而憤怒。
為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這一"暗線",筆者採取的主要方法是朗讀:教學第一段時,引導學生反覆咀嚼兩個"不可估量"傳達出的圓明園舉世無雙的價值,把目光定位在描寫圓明園昔日輝煌和美麗景觀的第2、3、4自然段,尋找依據,親身感受"不可估量"的深層內涵,從而體味惋惜之情。第三部分,學生透過朗讀再一次體會作者對掠奪者的仇恨和憤慨之情,語速稍快,"凡是""統統""任意"用重音讀出憤慨之情。
課文是一個整體,是內容的整體、語言形式的整體和形象的整體。一篇完整的文章,"言語理解"上的"得"也應該是整體的。只有立足整體,理清文章內容要點和框架結構,立足"篇感""段感"的培養,才能學會構思、選材,真正達到"運用".
二、比較——指向形式秘妙的發現
指向語用,重點要破解的是文字語言的秘妙,是指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語言文字處,潛藏著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表情達意的獨具匠心。因此,對於具有鮮明特點與規律的語言就要敢於取捨,高度聚焦,給足過程,讓學生主動發現言語的驚豔之美,從而促進學生在言語活動中自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
文字的語言形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文字中的外在言語形式,它是文字的骨架,是一種關涉構詞、構句、構段、構篇的框架模式;另一個是文字的內在言語素材,它是一種關涉好詞、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構件。具體的教學中,不妨運用"比較"這一策略來指導學生理解、發現文字語言在表達上的'秘妙。
1.剖析篇章的獨特結構,觸控文意呈現的脈搏
結構表現一篇文章結撰、佈局的藝術,經典之作在結構上往往匠心獨運。因為要呈現特殊的意蘊,作者往往採用一些特殊結構形式。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這樣安排到底要表達什麼樣的意蘊?這些都是教學的著眼點。
《圓明園的毀滅》結構精巧,首尾呼應,題目是"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用的是以喜襯悲、以樂寫哀的寫法,作者的痛惜、憤怒之情躍然紙上。筆者從課題的表達入手,引導學生關注其表達的奇特、不合理之處,產生探究的慾望,進行思考:
師:同學們,在剛才的學習中,我們明白了課文寫了哪兩個方面的內容?
生:寫了圓明園的輝煌和毀滅。
師:是呀,那課題應該改為《圓明園的輝煌與毀滅》才合適了?
生:我認為課文要寫"輝煌"的,不然不知道毀滅了什麼?
生:課文的輝煌寫得具體,我們就能感受到損失的"不可估量".
師:閱讀時,我們就可以用猜讀法,去猜作者所寫的內容,猜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在充分解讀感受了圓明園"輝煌的昔日景觀"之後,當學生為祖國擁有如此驕人的瑰寶而自豪時,筆者再次丟擲疑問:
①課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什麼作者卻花了大量筆墨來寫圓明園的輝煌?
②交流小結:大喜之後迎來大悲,這讓我們更加痛惜,這就是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以樂寫哀,哀更哀;以喜寫悲,悲更悲。
筆者作了"板書質疑、學文感受、對比朗讀"等步驟的引導,讓學生揣摩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懂得了這樣的構篇形式所要訴說的內心情感、所要鋪陳的內在意蘊,感受其謀篇佈局的表達魅力,習得這一表達正規化。
2.揣摩詞句的特殊形式,體悟形意統一的秘訣
文字內在語言的表達形式是言語形式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一些情感型言語,猶如一面魔鏡,能夠藉助其獨特的詞句表達形式,向讀者表達它特殊的情感意味,吸引讀者一步一步走進作者的內心,產生情感共鳴。具體操作注意以下兩點。
(1)取捨有度
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篇課文有諸多值得關注的語言表達形式的秘妙之處,該確定哪些或哪個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呢?
筆者在《圓明園的毀滅》的言語形式研讀的選擇和確定時,依據如下:一是以課標學段目標為導向,根據高年段的要求,尤其注重篇和段的言語形式,注重引導學生揣摩文章表達方法;二是以單元重點為依據,本單元是以"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為主題的,在言語習得上的要求是"用心感受作者在遣詞造句中飽含的情感和表達效果",從本課的編排意圖和單元訓練重點加以審視,筆者將第三自然段"建築之輝煌"的描寫方法作為教學的側重點;三是以文體特點作把握,文體不同,教學方法不同,依體而教,才能真正理解文字語言,依據《圓明園的毀滅》的文體特點,要關注的語言現象是作者安排了哪些材料,是怎麼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樣表達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四是以學生內需為切入點,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是基於我們對學生語用現狀和發展需要的把握。那麼第三自然段中分類概括、對舉描寫這些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的言語表達形式不正是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選擇?
(2)體悟有法
確定了合宜的教學內容,就要引導學生理解、吸收新的語言形式。《圓明園的毀滅》第三自然段教學步驟如下:
第一步:對讀,探尋內容描寫的對舉之法。
①出示第三自然段第1句,師生對讀。
②作者舉了哪幾種圓明園的建築?(理解"舉")
③打亂句子內景觀順序,對比原句,再欣賞圖片,引導發現句子內容的對應關係:"殿堂"與"亭臺樓閣"是一"大"一"小"的對應,"買賣街"與"山鄉村野"是一"鬧"一"靜"的對應。
④讀一讀第2、3、4句中前後對應的內容,說一說它們的對應關係。
第二步:試改,感受句式的整齊及連線詞的變化。
①尋找第一句中對背誦幫助非常大的詞語?
②對讀第2、3、4句,引導發現4句話在表現形式上的共同點:句式相似、整齊,前後分兩部分。
③四句話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引導發現:句子有長有短,有詳有略,且連線詞不同。
④嘗試用"有、也有"的連線詞來改說第二句,引導發現句式在整齊中的變化,並感悟到作者就是用這些整齊且富有變化的句子來表現圓明園內建築景觀的豐富多彩的,實現了語言形式和文字內容的高度統一。
第三步:對照,發現分類概括事物的寫法及妙處。
①請學生交流蒐集關於圓明園內其他的建築景觀。
②據統計,圓明園內共有1000多處景觀,老師選擇其中的6處,請大家讀一讀。這裡出示的6種景觀圖片,你會發現建築風格相似,都是"精巧別緻"的,作者用了"亭臺樓閣"一詞概括,代表這一類景物。
③結合圖片,展開想象,將"殿堂、買賣街、山鄉村野"等概括性的詞幻化成一個個生動的畫面,並再次思考:作者為什麼不這樣寫,而要高度濃縮?引導學生感知分類概括描寫事物的妙處。
筆者將"讀懂內容、體悟情感"和"關注形式、學習表達"緊密結合在一起,帶領學生解開語言的密碼。要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必須關注文字獨特的語言形式,留意、揣摩和品讀那些形式獨特的表達方式。也只有理解才能順順當當地運用學到的語言形式,展開想象,進行運用。
三、誦讀——指向語言正規化的積累
在學生髮現文字語言表達形式的秘妙之後,如果直接進入運用的環節,就可能因對形式掌握不夠熟練而效果不好,所以要透過朗讀、背誦、想象等途徑進行言語正規化的積累。
《在圓明園的毀滅》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幾個讀、背的環節,使學生比較順利地由淺入深地進入到對文字新鮮語言正規化的理解和積累中。
其一是在瞭解了第三自然段第1句"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的構句形式的秘密之後,採用了逐漸加難填空背誦的方式積累這一句子。
①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 ),也有玲瓏剔透的( );有象徵著熱鬧街市的( ),也有象徵著田園風光的( )。
②圓明園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臺樓閣;有( )的買賣街,也有( )的山鄉村野。
③圓明園中,有( ),也有( );有( ),也有( )。
其二是在學生髮現第三自然段句式整齊、富有變化、分類概括描寫之後進行的積累:
①多媒體逐個出示每一個句子和對應的景觀圖片,既有課文中寫到的景觀,又有前面學生補充的景觀,進行畫面朗讀。
②去掉圖片,朗讀句子,並想象。
③去掉概括性的詞,進行填空式誦讀。
在這些教學片段中,筆者始終以讀為基本手段:在師生對讀中體味語言的節奏,在填空式的讀中感受詞語的優美準確。在讀中,學生積累了這種以對舉、分類概括形式描寫的語言正規化,其結果毫無疑問地指向了潛在的目標——言語表現。
四、練寫——指向形式之美的表現
在高段閱讀教學中,可以依照以下兩個環節,讓學生在寫的活動中進一步體悟、消化、吸收、表達新得的語言形式,最終形成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1.順勢聚焦"運用點"
教師要根據文字特點,結合文字情境,創設一個可供學生表現的話題。但教材可供言語運用的資源是開發不盡的,有時一篇課文就可以發現十幾個語用點。像《圓明園的毀滅》就可以挖掘以下眾多的語言表達點:首尾呼應的結構仿寫、以喜襯悲的佈局仿寫、圓明園中某一處景觀的具體描寫、聯軍暴行的想象描寫等。但在學生揣摩發現了文字第三自然段在語言形式上的秘密之後,又處在對圓明園內豐富多樣的建築景觀驚歎讚美之時,筆者認為有兩處"語例",能激起學生寫的興趣,同時能豐厚文字內容,可謂應時而生,順勢而寫:
"語例"一:第三自然段"園內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從詳略的角度來說,這是略寫,可以就這一文字"空白點"展開讀寫遷移。
"語例"二:第四自然段對於圓明園內文物的描寫比較簡單,就一句話概括,可從這一處內容就地取材,模仿第三自然段的形式進行言語表達。
2.妙搭階梯促"表現"
有了合適的語用點之後,就要在學生思維最活躍、情感最飽滿、情意和諧共振之時,搭建"寫"的有效階梯,讓"寫"在閱讀中自然生髮出來,促進思維發展,表達情感,實現"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最最佳化,最終達到內化語言、遷移表達方法的目標。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選擇"語例一"作為言語表現點,採用了資料補充、豐富學生積累等"階梯"的引導。
①交流學生蒐集到的關於西洋景觀資料。
②出示西洋景觀資料,讀一讀。
③請結合資料,模仿第三自然段,用整齊而又富有變化的句式,具體寫寫圓明園中豐富的西洋景觀。
④練寫。
⑤交流,小結。
對於新得的言語表達形式,可能極少數學生能無師自通地實現理解和運用,大部分學生需要經過反覆多次的實踐,才能實現言語的遷移運用。上述片段中,因為有前面關於語言秘妙處的發現與積累,才使得言語表現順理成章。
3.巧加追問悟"表達"
如果對文字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僅止於此,那麼不是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僅僅是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僅僅是運用表達去促進理解的閱讀教學。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還要進一步,即理解作者為什麼這樣寫而非那樣寫的意圖。
教學中,筆者在學生練寫、交流、悟情之後,繼續追問:作者為什麼沒有像你們那樣具體描述圓明園中的西洋景觀,而是僅僅點到有西洋景觀?此時,學生從驚歎於圓明園內建築的瑰麗輝煌的激盪情感中回過神來,將閱讀思維聚集到了作者在這一段中詳略結合的描寫形式上來了。筆者隨機做了適當的點撥,讓學生對寫作中安排材料要詳略得當有了初步的體驗,把這種習作的圖式投射進了學生記憶。
沒有理解發現,就難有運用表達的內在動力和內容;有了對言語形式秘妙的理解發現,不進行表達運用,又會使這種新得的言語正規化趨於消解乃至消逝。所以對言語的理解要與運用緊密聯絡結合,實現相互轉化,共同實現言語智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