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的重點賞析
導語:蘇軾著名作品《飲湖上初晴後雨》,下面簡單欣賞一下《飲湖上初晴後雨》。
背景資料
蘇軾於神宗熙寧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長十五公里,三面環山,東側是沖積平原。湖中有蘇堤、白堤,分水為裡湖、外湖、後湖,以十景馳名中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即因蘇軾而來。他在杭州任官其間,疏導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頃,並築堤防洪,當地人即稱之為“蘇堤”。這一首作於熙寧六年(公元1073),是他題詠西湖的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共兩首,這裡選的是第二首。
賞析重點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題詠西湖的詩歌。這一天,詩人到西湖遊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後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漫,山色朦朧,又別有一番情調。西湖正如那儀態萬方的美人西子一樣,無論是淡雅或濃豔的打扮,都恰到好處,美麗動人。前兩句用白描和對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所呈現的不同的美態。第一句描寫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讚美雨天的山色,兩句從剛晴又雨的具體情景著筆,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準確描繪。“瀲灩”、“空濛”等詞用得極精當、傳神。詩人這兩句固然是寫當日遊湖時“初晴後雨”的眼前實景,但他沒有平素對西湖詳細的觀察和別有會心的領略,相信很難這樣提綱而總括其全。第三、四句,詩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說明西湖在任何時候都不減丰姿。詩人心與景會,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聯想到西施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喻體(西子)和本體(西湖)之間,除了從字面上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主要著眼點在於二者同具有天賦的自然之美。正因為如此,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濃妝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詩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從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詩構思高妙,概括性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傳神地勾勒出來。直到今天,人們到西湖也一定會想起蘇軾這一首詩。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讚美了西湖美麗迷人的風景。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寫的是西湖晴天的景色,陽光照耀下的西湖,水波盪漾,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的是雨天的景色,在濛濛細雨中,西湖周圍的群山,看上去迷迷茫茫,如夢如幻,非常奇妙。詩的前兩句照應題目中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人在西湖遊玩飲酒,起初陽光明媚,後來下起了小雨,這一切詩人都看在眼裡,都覺得很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別開生面,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西湖是天然美景,西施也是吳越之地孕育出來的美人,天生麗質是她們共同的特點。比喻巧妙貼切而又自然,因此,西湖也獲得了“西子湖”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