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文教學反思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以下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課文教學反思,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www.ruiwen.com/wenxue)。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課堂中的主人,語文課本應是學生思維放飛的地方,智慧開掘的地方。“以學生為主體。”是不是隻要在課堂中,讓學生選擇精彩的片段,感動的部分,朗讀感悟,就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試問,這種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嗎?教師的主導作用到底到哪裡去了?學生認為的精彩和你教師認為的精彩到底有多遠?作為教師是不是認為學生的精彩就應是你教師認為的精彩呢?如何讓教師在課堂上“盡職不越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享受、期待與嚮往?我在語文教學中,反覆地實踐,不斷地反思。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支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條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裡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應細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調謝。”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課堂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激發與保護學生學習的願望,追求真知的願望。
案例:教學《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師:“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詞人聞到了一陣陣沁人心脾的稻花香、聽到了遠處傳來青蛙清脆的鳴聲,他覺得今年農民一定能夠獲得豐收。
師:因為詞人是夜遊黃沙嶺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攝取的,而是靠聽覺和嗅覺捕捉的,你們還有不同的見解嗎?
生:這濃濃的稻花香彷彿自豪在告訴人們:“你看我的長勢多好,花開得多旺盛,我今年一定能夠獲得豐收。”
生:我從“聽取蛙聲一片。”這一句中讀懂了是稻田裡的青蛙在呱刮地叫著:“你看我的肚子吃得多飽啊!今年稻子長得這麼好,也有我的一份功勞呢!”
師:你的想象真豐富。
生:我認為是詞人在聞到了一陣陣沁人心脾的稻花香、聽到了遠處傳來青蛙清脆的鳴聲,他在喃喃自語:“今年莊稼長勢這麼好,農民總算可以獲得豐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
師:你們說的'各有各的道理,不管是誰在爭說豐年,都表達了作者此時的一種感受。
生:我覺得此時詞人心情十分愉快,他是借“聽取蛙聲一片。”來表達此時為農民能夠獲得豐收而高興。
師:你真不簡單,能從詞的內容上走進辛棄疾的內心,去觸控他此時內心的感受。
生:我從課外讀物上看到詞人辛棄疾在為官期間,清正廉潔,積極主張抗金,愛國愛民,受到人民愛戴。
師:你還能透過課外資料補充說明真是太不簡單了!
師:是的,作者在清風那無形的舞姿裡聞到了一陣陣沁人心脾的稻花香、聽到了遠處傳來青蛙清脆的大合唱,內心的喜悅可想而知。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之間文字對話的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字之間自由開放,宏揚個性的對話。閱讀教學中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像保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關愛他們。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著見智。使學生在充滿人文關懷的語文課堂去學習、去享受、去陶冶。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課堂,讓課堂教學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讓學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課堂氛圍要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讓學生在心靈放飛中享受;問題討論要少一些統一,多一些個性,讓學生在多元智慧中享受。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感動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啟智慧,呵護學生的每一點光。
拓展閱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案例
讓學生自己與文字對話
1、過渡,引入第二教學環節(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裡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你能讀懂它嗎?)
2、自由分組,討論交流。(請同學們自由分組,討論討論你能讀懂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組內交流,做好筆錄。
4、全班交流,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點撥。
相機出示下列語句。(或者課件或者小黑板)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師引導:明月無語,但流瀉的是清幽的月光;樹枝不動,但鵲兒飛起,引起枝兒搖曳;鵲兒在動,從枝上飛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甚至邊舞邊鳴。明月之夜,鵲兒沒有霜滿天的哀傷,它難道能關閉著歌嚨?清風無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來,令人神清氣爽,覺得那是細語呢喃;蟬兒一改酷暑的喧囂鳴叫,或許是被枝的顫動驚醒,送來幾聲悠長而又涼絲絲的蟬聲?)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師引導:作者行走在黃沙嶺的道途之中,沐浴著清風、明月,嗅著晚風送來的稻花的清香,那種輕鬆與愉悅之情已經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從心湖之中溢位來,流淌出來。“今年是一個豐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發出了這樣的讚歎!)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師引導:星星在天空中眨著眼睛,小雨沙沙送來夜的清涼。這是無聲中的有聲,這是不動中的悄動。)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師引導: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夏夜的雨飄零而下,作者不由地加快了腳下的步伐,這也許是大雨來臨之前的先兆,他是否在急著尋找一個避雨地場所呢?可是這野嶺之上,哪裡有人家,哪裡可以找到大雨來臨時的避雨的港灣?他的心裡是否著急了呢?嘿,走運了溪橋,路兒忽然一轉,還是那家茅店,還是那座社廟,竟都還在,竟於心焦之時出現在作者的眼前,他內心的驚喜之情躍然紙上!
5、教師小結,範讀。(是啊,多美的黃沙嶺,多美的夜色!我也彷彿與詩人一樣走在這條熟悉的小路上,“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設計意圖:讀懂詞,不僅僅要讓學生透過讀、交流、討論與作者建構對話的空間,而且要在這樣的基礎上感受、體驗黃沙嶺的美妙夜色,並由此感悟詞人的心境,使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思想啟迪,得到情感薰陶。在讀懂詞的環節上,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新方式。]
1、提出要求:讀透。(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
2、配樂讀。(感受感受詞人夜行黃沙道中的場景)
3、聽讀。(請閉上眼睛,和著音樂,一起與詩人辛棄疾走進這美妙的夜色,聽一聽,你能從中聽到什麼?)
4、學生交流。(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5、教師引導。(略)
6、展示。(可以是誦,可以是寫,也可以是演)
師:詞中儘管寫的是我們常見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從這裡卻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喚起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儘管詞人沒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筆下的一幅幅藝術畫面,卻流露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太平生活的珍愛。你能把詞人這種喜悅與愛表現出來嗎?
[設計意圖:讀透是古詩詞學習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領我們去領略古詩詞中所展現的無限風光,又可以使我們徜徉在這種濃濃的古詩詞氛圍中與時空對話。甚至是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歷史,走進詩詞人,走進他們的心靈。換句話說,詩詞讀透了,也就等同於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