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浩氣凜然二過零丁洋
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城內的信國公文氏祠,是清嘉慶年間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修建的一座祠堂。這座具有紀念意義的古蹟,是南頭城中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天祥,字履善,賜字宋瑞,號文山,“信國公”是文天祥的封號。文天祥為吉州(今吉安)人,從小愛讀忠臣烈士傳記,立下精忠報國志向。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以“天法不息”之對策高中狀元。然因父病逝,回家守喪三年。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兼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後歷任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贛州知府等職。
“零丁洋”是伶仃洋的古稱,是珠江流出虎門的喇叭形河口灣,其範圍北起虎門、赤灣,南至香港及萬山群島以北的海面。明萬曆刻本《蒼梧總督軍門志·全廣海圖》中註記零丁洋為“伶仃洋”。“零丁洋”因洋中有座“零丁山”而得名,清康熙《新安縣誌》卷一輿圖志記載:“零丁山,其下即零丁洋也。”卷三地理志又載:“零丁山,在赤灣前海中,文天祥詩云:‘零丁洋裡嘆零丁。’即此。”零丁山今為南山區內伶仃島。
文天祥二次過伶仃洋,見證了南宋行朝與元軍進行最後一場廝殺的史實。
1275年,元軍大肆南侵,建康(今南京)失陷,文天祥義憤填傾家資籌軍費,組織上萬義軍,入衛臨安(今杭州)禦敵。可朝廷姑息求和,元軍攻克常州,臨安門戶獨松關失守,朝廷慌亂。文天祥請求皇上把三宮人員轉移海上,由他率眾背水一戰。右丞相陳宜中反對,暗中和皇太后派人向元軍送上璽屈膝稱臣。文天祥臨危受命樞密使,不久升至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營中談判,被扣押。
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途經鎮江逃脫出來。流亡到通州(今南通),由海路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匯合抗元。文天祥在福州聽說益王還未立為皇帝,便和張、陸等臣上表勸進,擁立10歲的益王趙為端宗帝。
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元兵進佔汀州,文天祥移師漳州,三月,移屯廣東梅州,巧遇四處漂泊的母親和親人,驚悉長女和幼女前一年在河源病死。大敵當前,他難顧個人痛苦,含淚收復吉州等州縣多處。他坐鎮興國指揮攻打贛州時,張鎮孫、張世傑分別拿下了廣州和潮州。一時形勢有利,無奈元軍重兵壓向興國文天祥大本營。文天祥部難敵,其妻兒被俘虜並被押往北京,兩個兒子死在路上。
文天祥率部屬退守循州(今廣東龍川),1278年三月進駐麗江浦(今廣東海豐)。八月,朝廷加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此時軍中流行瘟疫,死數百人,文母和他僅存的兒子均因染疫而歿。至此,文天祥身邊已無一位親人。元軍由張弘範為元帥、李恆為副帥分水陸兩路圍剿崖山宋朝廷和文天祥部。十二月,文天祥部轉戰海豐五坡嶺,被元兵包圍,文部將士大都戰死,文天祥被俘。
文天祥被俘後,在張弘範跟前拒不下拜。元軍走海路把文押去崖山前線。1279年正月初九這一天,文天祥被押解的戰船途經新安縣官富場(今香港九龍),在波濤起伏的零丁洋上,張弘範要他寫信勸降張世傑。文天祥厲聲道:“我救不了父母,難道還教唆人背叛父母嗎?”遂長嘯一聲,在招降紙上一氣呵成寫下千古絕唱《過零丁洋》詩:“……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天后,元軍向崖山宋帝行營發起總攻。宋朝終因孤軍無援,陸秀夫被逼抱著小皇帝縱身跳海,17萬官兵戰至殉國。一代王朝,就此葬身海底,悲壯慘烈之情,驚天地泣鬼神。文天祥見狀失聲慟哭,泣極成詩:“惟有孤臣雨淚重,冥冥不敢向人啼。”
張弘範原意讓文天祥目睹血戰,藉以勸降,不料他心如鐵石。戰事稍結束,只好把他隨師押去廣州。從崖山水路至廣州,必經零丁洋。這就是文天祥第二次過零丁洋,其時為宋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三日。此刻,他再次胸湧《南海》一詩表心跡:“……一山還一水,無國又無家。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抵穗後,張弘範仍心存幻想,規勸文:“宋已滅亡,丞相忠孝也盡到了,如能改事當朝,仍可任宰相。”文流淚答道:“國亡不能救,身為大臣死有餘,豈敢叛國貪婪富貴?”張弘範頓生敬意,不再勸降,令人押往大都。
文天祥北解途中絕食8天,未死。在大都被囚押3年多,歷盡利誘、酷刑,威武不屈;忽必烈親自勸降,許宰相官位,他毫不為動。於1282年十二月九日在柴市被害,英年47歲。
文天祥義膽忠心,二過伶仃洋浩氣然的英雄氣,讓深圳人民世代無比崇敬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