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之渙> 王之渙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王之渙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王之渙詩《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瞭解王之渙本人和他的《涼州詞》、《送別》這兩首古詩,並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登雀樓》,能背誦《涼州詞》、《送別》。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和詩中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具準備:PPT課件,古詩新唱影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教師對學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這節課都會有進步。

  二、圖畫匯入,瞭解詩意

  1、導語匯入:老師知道小朋們友們非常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找到了這樣一幅畫。

  (師出示登雀樓課文插圖)

  2、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說一段話?

  師生交流。

  3、教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像個大紅球,染紅了天邊,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裡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還不滿足於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遠處的風景又是什麼樣的,只可惜站在這裡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學生動腦想辦法。

  4、如有學生提出可以登上旁邊那座樓時,教師相機講解:這座樓它叫雀樓。板書“雀樓”。誰來叫叫它的名字?

  學生齊讀“雀樓”。

  5、同學們,課題中就出現了兩個生字寶寶,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字“雀”,怎麼讀?你怎麼記住它?“樓”呢?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為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麼來的嗎?課件出示雀樓資料。

  7、同學們,我們接著來替詩人想辦法,詩人僅僅登上這座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嗎?那我站在樓的一層,行嗎?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為什麼登上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雀樓後,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於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並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三、指導朗讀古詩。

  1、 出示詩人,瞭解詩人。

  2、 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範讀古詩。

  (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因為他們在一年級就已經背過。)

  2、請會背的同學一起背。

  3、 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4、 出示節奏讀,學生按節奏來讀。

  5、 指導學生平仄讀古詩。

  6、 學生齊讀(背誦古詩)

  過渡: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美的樂曲,邊聽邊想詩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