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有關臘八節的作文8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臘八節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臘八節的作文1
再有幾天,就該過臘八節了。說起臘八節和喝臘八粥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來歷和喝臘八粥的緣由,恐怕不少人還真說不上個子午卯酉來。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臘八粥吃了幾天還有剩餘的,是個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寓意。
有關臘八節的作文2
雖然距離新年還有兩三個月,但是淮師一附小的老師們已經提前感受到滿滿的新年的味道,因為在今天,淮師附小一(13)班的小朋友在鸞娃劇場給全校老師帶了一場精彩的展示活動---以“臘八節"為主題的傳統節日培養學生自我領導力的主題班隊活動。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活動在一位“小導遊”的指引下開始了,隨著小導遊的介紹,我們來到了“臘八小鎮”。臘八小鎮的“居民”個個身著節日的盛裝,一派喜慶洋洋,一片滿堂紅的景象立即吸引了一群“遊客”的目光。
首先來到了“樂呵呵小鎮”,小鎮有著一群多才多藝的居民,他們用表演情景劇的方式熱情的歡迎著遊客的到來,情景劇講述了我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的由來,由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傳達了節日的特色與祝福。表演結束,在場的“遊客”紛紛響起熱烈的掌聲。接著遊客們來到了“喜洋洋小鎮”,一首歡快活潑的臘八節童謠向我們傳遞了有關臘八節的知識。活動中,喜洋洋小鎮的居民還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唱起了這首童謠,無限的童真與童趣溢滿了全場。接下來“喜盈盈小鎮”的居民又在這歡快的童謠中載歌載舞,隨著節奏的躍動,熱烈的氣氛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遊客。最後,遊客們來到了“美滋滋”小鎮,小鎮的居民熱情的款待了大家,拿出了精心準備的“臘八粥”,每個遊客吃在嘴裡,甜在臉上,幸福在心上。
本次班隊活動上,孩子們自信滿滿,表現的落落大方。活動展示的形式也非常的新穎有趣,雖然只是短暫40分鐘的展示,但是在幕後,卻不知道需要花費孩子們多少的汗水和努力,才會呈現出今天的效果,這令全場的老師和家長震撼和感動。這次班隊活動在熱熱鬧鬧中帶著我們領略了年味,在感動中感受了不一樣的臘八節。
有關臘八節的作文3
“臘八臘八,凍掉下巴”,在臘八這一天,南方的星城迎來了一場罕見的大雪。
傍晚,我迎著寒風,獨自走出了家門,不是幹什麼大事,取個包裹而已。懷著對包裹裡面新衣服的.期待,快步走在馬路上。偶然看見一朵雪花緩緩落下,雖然只是一瞬間,但那雪花的潔白卻停留在了我的心間,很久、很久。小小的雪花,包含著我對冬日雪景的期待和嚮往。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我便起了床。都沒來得及伸懶腰,好奇便推著我向窗邊走。輕輕推開窗戶,面對窗外打個哈欠,一陣寒風吸入,嗆得我連忙咳嗽,都沒看清窗外的景象。抬起頭,睜大了我那沒睡醒的朦朧的眼睛“天哪,下雪了!”窗外一片雪白,偶爾還會發現別人家火紅的春聯,“對了,今天臘八”,雖然興奮,但忘不了今天是臘八。
換上大棉襖,穿上拖鞋,便準備去媽媽房裡告訴她這個好訊息。腦海中浮現著她知道下雪後她興奮的表情,不知不覺就走出了房門。
一股臘八粥的清香流進了我的鼻孔,那是媽媽在廚房熬粥的背影。一大早的辛勤勞作,換來了真實美味和藏在心裡的年味兒。
臘八節最重要的的當然是大掃除,這可不僅僅是一個體力活,還是需要動腦筋的。大掃除最難搞得就是廚房,油汙附著在灶臺上、抽油煙機外、水龍頭上。坐在餐桌旁,吃著美味的臘八粥,看著辛勤的媽媽在廚房裡為了家裡的乾淨整潔累得團團轉,我按捺不住,含著一口粥,快步走進廚房,幫忙一起搞,即使媽媽一直在喊我去吃完早餐。沒過多久,我就寒溼了背心,樂此不疲。
貼春聯,我們家也沒有忘記……
臘八節,就是雪景,就是八寶粥,就是貼春聯,更是與家人一起大掃除。簡單,快樂。
臘八年味濃!城裡年味沒有散!
有關臘八節的作文4
1月3日是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有關專家指出,臘八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臘”在古代本是一種祭禮。在商代,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也最隆重,後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農曆十二月初八,稱為“臘八”。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每到臘八節這一天,人們總要吃上一頓香甜可口的“臘八粥”。
專家介紹說,“臘八粥”的來歷和傳說多種多樣,各地版本不同、說法不一。在佛家看來,“臘八粥”來自印度,是佛教的一種宗教節日食品。自從佛教傳入中國,臘月初八這一天廣為施捨饑民的善舉。逐漸演變成熬煮臘八粥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臘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漸隱退,到如今實際上已成為色味俱佳的節令美食了。
專家指出,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民謠曰:“臘八,臘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漸隱退,到如今實際上已成為色味俱佳的節令美食。有關專家指出,臘八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有關臘八節的作文5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有關臘八節的作文6
同學們,昨天是臘八節,你們過了嗎?你們知道臘八節的由來嗎?這一天都做些什麼?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每年農曆的十二月,我們都叫臘月,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節,稱作臘八,在這一天我們中國人要喝臘八粥,你喝了嗎?昨天早上,我沒有喝臘八粥,是因為時間不夠,媽媽說只吃餃子就可以了。可我知道我們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麥仁、花生、紅棗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比喻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
為什麼要叫臘八節呢?為什麼要把農曆十二月稱作“臘月”?帶著許多疑問,我從網上查詢到了資料。原來,臘祭所拜之神據文獻資料所載有:一為先嗇神,祭神農;二為司嗇神,祭后稷;三為農神,祭古時田官之神;四為郵表畦神,祭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的人;五為貓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六為坊神,祭堤防;七為水庸神,祭水溝;八為昆蟲神,祭以免蟲害。共有八種,因此又稱為“臘八”;因為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所以把十二月稱作為臘月。
在臘八節裡,除了要喝臘八粥以外,還有哪些習俗呢?有祭祀的習俗,從先秦到唐宋,再到明清都要敬神供佛。直到現在,我們都在臘八節裡喝臘八粥,做臘八蒜、臘八豆、臘肉、臘腸等;還凍冰冰,這個最有意思了,有的地方家家都要在臘月初七夜,為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裡,大人用紅蘿蔔、白蘿蔔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臺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裡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兆著來年小麥豐收,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願望。然後將冰塊從碗裡倒出,五顏六色,晶瑩透亮,非常好看。孩子們人手一塊,邊玩邊吸吮。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人們就要採購年貨,年味是越來越足了,告訴我們快要過年了。原來,臘八節的習俗這麼多,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有關臘八節的作文7
今天是期末考試的日子,清晨我早早的就從暖和的被窩中穿了起來,一開啟房門就聞到一陣濃郁的香味,我急忙跑到廚房,看見奶奶正在忙碌著。我問奶奶:“今天早上早餐是什麼?怎麼這麼香啊?”奶奶說:“今天是臘八節,我正在做臘八粥”。“什麼叫臘八節?為什麼臘八節要吃臘八粥?”奶奶給我說了一個關於臘八節的傳說。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著生經歷生老病死之苦,離開了自己的宮殿,修行入道,但是釋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無所獲。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頭腦,沐浴過後卻因身體羸弱,無力爬回岸上。這時一位牧女從旁邊經過,將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蘇耶妲。(即為善生的意思),蘇耶妲給他了一碗用米、慄等熬的粥。佛祖吃後精力充沛,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這一天恰巧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從此以後,佛門弟子將臘八這一天稱為“佛成道節”,同時在臘八節這一天,將粥視為良藥,寺廟每年在臘八這天以粥供佛,並向世人佈施。受此影響,我國民間也逐漸形成了臘八節吃粥的習俗。
說完這個傳說故事,臘八粥也好了,奶奶給我盛了一碗香氣撲鼻的臘八粥,我一看有粳米、花生、紅棗、蓮子、葡萄乾、板栗、桂圓、紅豆……,我趕緊吃了一口,真香啊!真甜啊!奶奶說:“臘八節還有一層意思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你今天考試,希望你能考出個好成績,也來一個大豐收。”我點了點頭,就衝這個美味的臘八粥我也要努力考個好成績。
我愛臘八節,不僅是因為能吃到美味的臘八粥,更主要的是它寓意著豐收和吉祥。
有關臘八節的作文8
早上,遠方的朋友簡訊提醒,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又到吃臘八粥的時候了,讓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的情景。臘八是過年的序幕,從這天開始,老媽就會為過年做準備了,一直要忙到除夕。
在我們家裡臘八這天,二件事必做,一是熬臘八粥,二是醃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將蒜剝皮後放入醋中,老媽說這一天醃的蒜會變成碧綠色。很神奇,確實如此。多年來一直以為只有臘八這個節氣才能把蒜醃綠,前段時間無意中放入醋中的蒜居然也變綠了,才知道這大概是老媽為了讓我們剝蒜皮而編出的一個美麗的謊言吧。
臘八這天我們小孩子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挑豆子,將壞豆子及石子挑出來,這也是最開心的時刻花花綠綠地灘了一桌子,兩個姐姐仔細檢,我兩手抓滿豆子,滿桌子的與啦,劈啪直往地上掉,惹的她們倆生氣。現在挑豆子這項任務老媽又交給了她的孫子輩,孫女要比他爸爸小時淘氣多了。臘八粥裡除了各式豆子外,還有紅棗、葡萄乾、桂元肉、桔皮等,自然少不了米,有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等。熬這種粥要有一定的技巧,既要軟爛黏稠又要不粘鍋,要用時用心的,老媽熬出的臘八粥有一種特別清香的味道,常常是滿樓飄香,我們都是一路聞著香味上樓的。
老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民間美食家,上世紀70年代,物質普遍不太豐富,但我們家因有老媽的粗糧精做,餐桌上總是有吃不盡的美味佳餚。
現在老媽每年還熬臘八粥,因我在外地吃不上,她會把粥凍到冰箱裡等過年回去給我吃。說實話跟過年的佳餚相比,粥算不上什麼美味,但老媽還是年年給我留著,我也會很有興致地大吃幾口,我知道只要這樣老媽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