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嶽> 登泰山讀望嶽有感

登泰山讀望嶽有感

登泰山讀望嶽有感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裡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泰山讀望嶽有感,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住在濟南就爬泰山,來到青島就爬嶗山。我當兵時就離不開山,軍營就駐紮在泰山腳下。東嶽泰山巍峨雄偉,我多次和戰友們登上泰山放眼遠望,心潮澎湃之際很自然就想到了杜甫的《望嶽》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裡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詩人杜甫的心靈,他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望嶽》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嶽》,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而現在我早已解甲歸田來到了島城青島,在青島就經常爬嶗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每次爬山,我都會想到杜甫的這句名詩。我想。但凡是登山,不能光在半山腰轉悠,一定要登上頂峰,才能登高遠眺,“一覽眾山小”,要不說無限風光在險峰嘛。當我每次站在了山峰,便有一種山高人為峰的自豪與豪邁,無限風光踩在腳下的英雄氣概由然而生。

  唐代大詩人杜甫三歲時母親便去世了,寄養在洛陽的二姑母家裡。二姑母的和姑夫認真嚴格地教杜甫讀書,使他剛七歲就能做一篇《鳳凰》詩。十四五歲時,二姑父把他介紹給在洛陽很有文名的崔尚和魏啟心,他們經常互相來信談詩論文。當時文壇領袖李邕是著名詩人,有一次他到洛陽,讀了杜甫的詩賦,以為他是一位已有成就的老詩人。後來李邕與他見了面,看他竟是一個大孩子,不禁大大誇獎了他,鼓勵他努力寫作,精益求精。杜甫並不自滿,繼續刻苦學習,他知道,只有“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他也決心像前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那樣,行萬里路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藝術修養。從二十歲起,他便在現今浙江、山東、河北、河南一帶漫遊。

  泰山別名岱,是五嶽之首,所以尊稱為岱宗。膾炙人口的《望嶽》這首詩便是杜甫在山東遊覽泰山時留下的佳作。當年杜甫剛到山下就被泰山雄偉壯闊、神奇秀麗的景色深深吸引,激情萬丈中他寫下了這首生氣勃勃的遙望東嶽泰山《望嶽》詩。詩篇透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並表達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表現的是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泰山到底有著怎樣的氣象呢?它橫跨齊魯,青翠的.山戀連綿不斷。大自然給予它無限的神奇和靈秀,高聳入雲的山峰使山的南北明暗不同,就像劃分成早晨和黃昏那樣分明。山谷裡湧出層層雲氣滌盪著人的心胸,凝神遠望目送歸林回巢的飛鳥。一定要竭盡全力攀登上最高的頂峰,居高再看,周圍的群山就都顯得低矮渺小了。既然如此,杜甫於是下定決心:明天一定要登上泰山絕頂。實際上,這也正坦然表示出他的雄心壯志,即敢於意氣風發去攀登詩壇絕頂。

  後來,這首詩被後人豁然刻在碑石上立在泰山山麓,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不斷勇攀心目中的高峰。今後,我們還要不斷攀登人生的高峰,讓我們以杜甫的這首詩自勉,齊魯到今青未了,奮勇登高望遠領略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