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嶽> 望嶽讀後感2篇

望嶽讀後感

望嶽讀後感2篇

  導語:,《望嶽》是杜甫漫遊齊趙之作。那時他才二十幾歲正是血氣方剛、才華橫溢之時,很有一番抱負。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嶽讀後感2篇,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篇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首聯,詩人滿懷激情,以設問的句式勾勒了一幅雄偉壯麗的圖畫。岱宗者,泰山也。泰山怎麼樣呢?佇足遙望,那碧色蒼茫、一望無垠的泰山奇景真叫人心曠神怡,詩人不禁發出了“齊魯青未了”的驚歎。人們的視野為之豁然開闊,一下子被引向千里之外。

  次聯寫近望泰山之勢:“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神秀”極言其美。大自然象有所偏愛,凝天地神彩奇秀於泰山一處,使之神奇而秀麗;“割昏曉”極生動、形象地點出泰山之高。巍巍泰山拔地而起,矗天而峙,陰陽兩坡若判晨昏。盡情地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名山的仰慕之情和愛國主義的胸懷。

  三聯乃是描述細望之景的。你看,“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何等的細膩呵!詩人凝視泰山,層雲繚繞,一時湧來萬千思緒,蕩起胸中無限波瀾。飛鳥紛紛歸去,真是靜中有動,充滿了生機。

  至此,泰山的巍娥、峻美、神奇在詩人筆下表現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詩的末聯是抒極望之情的。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迸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心聲。這是詩人蔑視艱險的一聲吶喊,也是詩人理想的一道閃光。充分表現了詩人的凌雲壯志和非凡的氣概。

  本詩題為“望嶽”,以“望”字提挈全篇,各聯無不在“望”字上嘔心瀝血。全詩自然流暢、渾然一體,凝鍊而意濃,迭宕而秀麗,既渾灑自如,又千錘百煉,既有橫灌千里的重彩濃墨,又有細如遊絲的精雕細刻,使其藝術造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首詩在思想上價值更是不同凡響,顯示了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不可遏止的力量。

  我們知道,《望嶽》是杜甫漫遊齊趙之作。那時他才二十幾歲正是血氣方剛、才華橫溢之時,很有一番抱負。然而,嚴酷的現實未能使他一展鴻圖。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在邁出仁途生涯的第一步時,並未因跌交、而一蹶不振。(“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③正表現了詩人“氣靡屈賈,目短曹劉”的浩然正氣。)相反,一種急流勇進的精神激勵著詩人作新的攀登。他堅信,不管道路何等崎嶇,總有一天,定能登臨泰山之巔,領略無限風光,實現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思想。那時再低首而望,“眾山”將顯得何等的渺小呵!

  這首詩產生的年代距今已相當處遠,可是它依然放射著奇異的光彩。在一千二百年後的今天,讀了《望嶽》會感到格外的新鮮、親切,很有一種催人向上的力量。我們現在要以杜甫當年那種勇於攀登的精神,百折不回,奮勇前進。我們堅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登臨“ 民族復興的高峰”,偉大的祖國將以巨人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那時,我們再俯瞰世界,不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嗎?

  篇二:

  杜甫,這位名垂千古的詩人,鑄就了一首首千古絕唱。《望嶽》乃他的佳作之一。年少輕狂的他,心中的豪情壯志如潮湧般澎湃,他將自己的雄心氣魄與詩血脈相連,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點。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此舉運用設問,意思是:東嶽泰山怎麼樣啊?它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青未了”表現了山色不盡,實指盛唐時期山色秀麗、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豪情與壯闊。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意思為: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生動形象地在一次強調了泰山的高大,國力之鼎盛。“割”字形象貼切,神奇地勾畫出兩片天地的`晨昏之別,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用字之精妙,巧妙地寫出了盛唐的繁榮光輝湮滅了其他國都的亮點,唐朝成了國中之珍。表達了詩人無比的自豪。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此句運用了誇張與對偶的修辭手法。意思是這樣的:望見山上層雲疊起,宛如有云氣滌盪我的心胸,使我的心胸激盪,精神振奮,極目而望又把飛鳥歸林的情景盡收眼底。“決眥”寫出了詩人對國家的無比熱愛,這秀麗的景色使他欣喜。表現了詩人登上泰山後心情澎湃無比。

  最後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句就是流傳千古的絕句,意曰:“(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看一看眾山(相形之下)是多麼地渺小”最後一次強調了唐國與其它小國相比起來,真是強大了好幾倍啊!那些小國是如此地微不足道。

  本詩透過寫詩人望泰山的所見所想,表達了由望嶽而生登嶽的意願,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雄心氣魄。本詩由望嶽而想登嶽,渴望之情如在眼前,

  這首詩的題目是“ 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杜甫,不愧是“詩聖”啊!如此絕妙的詩,才配得上他這樣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