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韋應物> 韋應物滁州西澗的寫作背景

韋應物滁州西澗的寫作背景

韋應物滁州西澗的寫作背景

  從詩句中,我們可以得出詩人眾多詩歌風格的原因,也可以看出詩人不同的審美追求。下面是滁州西澗的寫作背景介紹及詩人簡介。

  【寫作背景】

  一般認為《滁州西澗》這首詩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他時常獨步郊外,滁州西澗便是他常光顧的地方。作者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一天遊覽至滁州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詩人簡介】

  韋應物(737-790[1]),京兆府萬年縣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胄貴里人,唐玄宗時任三衛郎。安史之亂時,曾避難居武功(今屬陝西省)等地。安史之亂後,折節讀書,終於成為中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永泰元年後,罷官閒居洛陽同德寺。大曆八年,因病去官,又寄居洛陽同德精舍。大曆十四年,辭官寓居鄠縣灃上的善福精舍。貞元四年冬,復出為蘇州刺史,約七年後罷官,寄居蘇州永定寺,此後不久,卒於蘇州。他曾經擔任過洛陽丞、京兆府功曹、高陵縣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等官職。多次罷官,閒居佛寺,使得詩人有大量的時間精力接觸山林自然,寫下了不少山水詩。

  【清美詩風】

  人一生有著仕隱交替的獨特經歷, 幾次出仕又閒居,而每一次閒居又都是歸於佛寺,表現出遁世避俗的淡泊志向與性格。翻開詩人詩集,雖也有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詩篇,但多是寫與僧人交往酬唱、 描寫佛寺道觀和僧人形象,或敘寫自然山水清幽之景, 並由此而形成詩人清美的'鮮明詩風。

  詩人寫詩, 極喜用“清“字, 在其詩中,“清”字共出現了139 次, 按多少順序排列,分別為:“清”字48 次;“清夜”11 次;“清景”10 次;“清露”8 次;“清池”、“ 清觴”各5次;“清川”、“清風”各 4 次;“清晨(朝)”、“清輝”、“清都”、“清涼”、“清賞”各 3次; “清香”、“悽清”、“清泉”、“清塵”、“清澗”、“清言”各 2次;“清渠”、“清靜”、“澄清”、“清曠”、“清時”、“清白”、“清詩”、“清樽”、 “清源”、“清光”、“清幽”、“清瀾”、“清淺”、“清波”、“清流”各 1 次。有時甚至同一首詩中也不避用字重複,出現兩個或多個“清”字,至於運用與“清”字意義相近的詞語那就更是俯拾即是、不勝列舉了。詩人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天地:讀其詩作,如飲甘露,如濯清流,如臨幽谷,如沐清風, 給人以清氣瀰漫的審美感受。《贈王侍御》“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玉壺徹底清”一聯詩最能概括、表現和反映韋詩的這種獨特的清美詩風。故張戒《歲寒冷堂詩話》(捲上)雲:“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詩人也反覆提及己詩之清:《訪人》詩云:“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豔雪》詩云:“清詩舞豔雪,孤抱瑩玄冰”。不僅表現詩人的詩學審美觀集中體現在一個“清”字上, 而且能以清新潔淨的語言來繪景狀物,表意抒情,形成其獨特的清美詩風。而這種詩風又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徵。

  詩人一生多次閒居精舍, 早已習慣那種很少人間煙火氣的方外生活,故描寫山水或寺廟生活常顯得閒適而恬澹,空曠而平和。如《幽居》:“貴賤雖異等, 出門皆有營。獨無外物牽, 遂此幽居情。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時與道人偶, 或隨樵者行。自當安蹇劣, 誰謂薄世榮。”全詩描繪了一種悠閒寧靜的境界, 反映了詩人幽居獨處、知足適意的閒淡心境。詩先用世人“皆有營”之辛勞, 反襯自己“遂此幽居”的閒情逸致;“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形象地表現了詩人對幽居生活的恬然感受以及愉悅適意的心境,使心境與物境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再如《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 “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山空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施補華《山見庸說詩》稱讚這首詩:“清幽不減摩詰,皆五絕中之正法眼藏也。”詩人從容下筆, 於“秋夜”、“涼天”寫起,淡淡著墨,“山空松子落”更見出詩人平淡心境與所處幽靜環境的諧合,語淺情深,顯得那麼的清雅閒淡。沈德潛《說詩日卒語》雲:“五言絕句, 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淡,併入化境。”此詩即詩人清淡詩風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