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維> 王維詩四首介紹

王維詩介紹

王維詩四首介紹

  一、作者介紹

  王維(701—761),字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後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九年(721)登進士第,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事受連累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政後擢為右遺。天寶十一載(752)任吏部郎中,遷給事中。安史叛軍陷兩京時,被叛軍俘虜迫受偽職,其間作有《凝碧池詩》,抒寫對唐王室的忠心,兩京恢復論罪時僅受降官處分。後歷任中書舍人、給事中、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時無意仕進,常以禪誦為事,於上元二年卒於川別業。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之一,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其山水田園詩境界空明,寧靜優美。早年曾出使邊塞,寫有部分邊塞詩歌。他多才多藝,詩歌之外,兼善散文、音樂、書法、繪畫,尤以繪畫見長,被推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其詩能融音樂、繪畫之理,營造出詩情畫意相結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二、四詩簡介

  (一)積雨川莊作

  1.寫作背景簡介

  川莊,在今陝西藍田西南十餘公里處的川山谷中,是王維在宋之問川山莊的基礎上興建的園林,主要景點有孟城坳、華子崗、文杏館、鹿柴、辛夷塢、湖等,今已湮沒。《舊唐書•王維傳》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這是一首七律,作於川山莊。

  2.基本解讀

  這首詩描寫了久雨中的川別業優美風光(境),抒發了詩人淡泊寧靜的情懷(意)。(主旨)

  首聯“積雨空林煙火遲,蒸炊黍餉東”寫田家勞作生活。積雨,久雨不停。詩人登高四望,只見天地一片潮溼,叢林上面靜謐寧和,炊煙裊裊升起;女人們蒸炊黍,準備好飯菜,送到東面的田間地頭。一個“遲”字,既寫出了陰雨天炊煙緩緩升起之狀,也寫出了詩人心中閒散安逸的情懷。農家村婦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煉字)

  頷聯“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與首聯一樣,是詩人靜觀所得,寫自然景色。在一片廣漠空曠的水田之上,白鷺翩翩飛舞;在層巒疊翠的夏日叢林之中,黃鸝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兩種景象相映襯,將積雨之時的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

  頸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寫詩人獨處山林之樂。在松林之中,詩人看木槿花開花落;採露葵供清齋素食。表面上看起來是太過清幽孤寂,實際上正是詩人對塵世喧生活極為厭倦的寫照。(寓情於景)

  尾聯“野老與人爭席罷,海何事更相疑?”是詩人與世無爭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自適,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我應該可以脫離世間煩惱,悠遊於林泉之中了。野老,詩人自謂。《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客人們再也不讓座與他,而是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不再有隔膜了。“海相疑”見《列子•黃帝》,說海邊有一人與鳥相親近,後來其父要他將海捉回來,等他再到海邊時,海便飛得遠遠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滿了老莊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寫詩人泊寧靜的心境。

  3.鑑賞要點

  ① 2+2式結構:以農家田園生活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來襯托詩人隱居山林的情志。詩中前二聯寫景,後二聯寫情志。詩中用典故表達自己離塵脫俗的心態。

  ②“詩中有畫”。語言富於色彩之美;“爭席”、“海”二典,有生活畫面,曲折見意。這正是“詩中有畫”特色的鮮明寫照。

  ③用典。

  4.問題探究

  關於“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兩句,唐人李肇因見李嘉祐有詩句“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便譏笑王維“好取人文章佳句”(《唐國史補》捲上)。明人胡應不同意,反駁說:“詰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預偷來者?此正嘉韋佔用詰詩。”(《詩•內編》卷五)但據查,嘉韋佔與詰同時而稍晚,誰襲用了誰的詩句難以定論。再看二人詩句,有高下之分,如宋人葉夢得說:“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詰為嘉韋佔點化,以自見其妙。”(《石林詩話》捲上) “漠漠”有“廣闊”意,“陰陰”有“幽深”意,“漠漠水田”和“陰陰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畫面顯得開闊而又深。

  (二)辛夷塢

  1.寫作背景簡介

  這是王維田園組詩《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詩。這一組詩全是五絕,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從整體上描繪了川一帶的風景。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辛夷塢幽靜之景(境),表現詩人寧靜淡泊情懷(意)。(主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寫春天來到,辛夷花開。裴迪的和詩中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正可說明辛夷花含苞欲放時,很像荷花箭,而且花瓣和色彩也頗多相似之處。木末指樹。辛夷花開時,不同於桃李等花,其花是開在枝條的最末端上。紅,辛夷花紅色的蓓蕾。當春天來臨,花的蓓蕾在山中怒放,燦爛無比。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寫春天不永,花開花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無聲無息,只有紛紛揚揚的辛夷花灑下片片落英,悄悄結束了它美麗而略顯短暫的花期。

  3.鑑賞要點

  ①這首詩寫景以動襯靜,顯得山林越發清幽。用“發”、“開”、“落”等動詞寫花開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靜氣氛就表現出來了。

  ②寓情於景。寫景中表達了詩人淡泊情懷。清幽的山林,花開花落,讓人讀後感受到詩人的一種氣質所在,即不幹世俗的淡泊情懷。

  ③對比。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時開放,展示它的生機和希望,但一樹芳華面對的卻是“澗戶寂無人”,這是多麼孤獨而又冷落的令人難堪的境地!所以它只好自開自落,在深山中了結自己的美麗行程。詩人的寂寞之意與淡泊之情寓於詩中。

  (三)送沈子福歸江東

  1.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是王維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遊歷湖北陽一帶所作。其集中尚有《漢江臨》、《曉行巴峽》等詩,可見所遊之地不止一處。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送別友人之場景,表達了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主旨)

  前二句“楊柳渡頭行客稀,師蕩槳向臨”,寫送行之地的景色。渡頭、楊柳,顯出送行和分別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別習俗,此處烘托了送行之時的氣氛。行客稀,可見渡頭之冷清,反襯出離別的傷感。

  後二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寫友人走後詩人的思念之情。時值春光無限、桃紅柳綠之際,大江兩岸春光明媚,詩人覺得心中對友人無限惜別之情,正如眼前所見的一派春光,瀰漫於大江南北,隨友人一同歸去。

  3.鑑賞要點

  此詩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詩人透過奇妙的.比喻聯想,將自然的春色與人類的情思聯絡起來,達到景與情合的境界,而沒有絲毫做作的痕跡。詩中既寫出了與友人深厚的友誼,也將抽象的惜別之情極其生動地表達了出來,成為可見可觸的形象,彷彿友情綿長,充塞於天地之間。

  4.問題探究

  王詩中“臨”,應是地名,今址難詳,或是“臨”之誤。臨,晉時為僑置縣,在今江蘇江寧東北十五公里處,恰與詩題“歸江東”吻合。

  (四)觀 獵

  1.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一次打獵場面,其中蘊含著詩人的豪情壯志。(主旨)

  詩的首句“風勁角弓鳴”未寫人,先寫聲。風呼、弦鳴,風聲與角弓聲相應:風聲由弦之震響而聽得,弦之聲由風之勁疾而更震耳。次句“將軍獵渭城”才寫射獵的主人。此聯先聲奪人,如沈德潛說:“起手貴突兀,王右丞‘風勁角弓鳴’、杜工部‘莽莽萬重山’……等篇,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說詩啐語》)“起二句若倒轉,便是凡筆,勝人處全在突兀也。”(《唐詩別裁集》)

  頷聯“草枯眼疾,雪盡馬蹄輕”寫狩獵時驚心動魄的場面。地點是在渭城,渭城為秦時咸陽故城,唐代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積雪消盡。“眼”因“草枯”而能更準確觀察獵物,獵物絕無逃脫之機;“馬蹄”因“雪盡”而略去阻礙,策馬追趕更為迅捷。

  頸聯“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緊承“馬蹄輕”而來,新豐市在今陝西臨潼,為唐時著名產酒之地。“細柳營”在今陝西長安。新豐市與細柳營,二者相距三十餘公里,此處泛指軍營。二句表示將軍歸獵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尾聯“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與開頭遙相呼應,形成鮮明對比:射獵時風勁雲湧,氣氛激烈;獵後風定雲平,滿載而歸,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鵰之典,出自《北齊•律光傳》,載北齊律光射獵時,於雲中見一大鳥,射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稱為“射鵰手”。後用來形容那些力過人、箭法高超之人。

  2.鑑賞要點

  ①此詩採用對比的表現手法。狩獵時風勁疾,氣氛相當之緊張;獵後風定雲平,獵手們心滿意足,躊躇滿志。寫景都是為了表達情感,在景物的變化中見出感情的消長變化,顯得搖曳生姿,韻味十足。

  ②全詩結構巧妙,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間流轉自如。清施補華《傭說詩》說:“起處須有增之勢,收處須有完固之力,則中二聯愈形警策。如詰‘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倒戟而人,筆勢軒昂。‘草枯’一聯,正寫獵字,愈有精神。‘忽過’二句,寫獵後光景,題分已足。收處作回顧之筆,兜裹全篇,恰與起筆倒人者相照應,最為整密可法。”

  ③遣詞造句用得準確精當,“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體物精妙,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