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獨創“止”字奇詩令人費解

陶淵明獨創“止”字奇詩令人費解

陶淵明獨創“止”字奇詩令人費解

  除了《飲酒》組詩外,淵明還有一首《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閒止。

  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裡。

  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營衛止不理。

  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

  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這首詩大意並不難懂,總體來說是因為飲酒傷身,要“止酒”(戒酒)罷了。但這首詩的“止”字解釋起來還真麻煩,如果全按“停止”(戒除)解釋,“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裡。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這四句就解釋不通了。“止”古代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止於”,說得直白點,就是“停留在……上面”,那麼“高蔭”“蓽門”“園葵”“稚子”就是都淵明樂意停留在這上面了。但按這個意思解釋後面“止酒”又解釋不通了。因為“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這兩句明顯是說“只知道戒了酒不爽快,但不知道戒了酒對自己又好處”。看來這篇中的“止”字,還是前後分成兩個意思的。另外,這首詩在形式上有個特點,每句都帶一個“止”字。朱自清《陶詩的深度》中說:

  《止酒》詩每句藏一“止”字,當系俳諧體。以前及當時諸作,雖無可供參考,但宋以後此等詩體大盛,建除、數名、縣名、姓名、藥名、卦名之類,不一而足,必有所受之。逆推而上,此體當早已存在,但現存的只《止酒》一首,便覺得莫名其妙了。

  朱先生推測此體早已有之,但在陶此詩之前,又沒有例子流傳下來。既然早有此體,怎麼一首也沒留傳下來呢?這未免讓人對朱先生的推測難以信服。清代陳明《採堂古詩選》中說這首詩“故作創體,不足法也”,清代吳泰《陶詩注》中說此詩“一句一‘止’字,創調”,都認為這種每句中含有同一字的寫法是陶淵明開創的`。即使如朱先生所說,此前已有此體,陶也當是此體較早的作者之一。當然這種寫法被後人發揚廣大了。明代薄命才女賀雙卿,有一首《春從天上來·餉耕》,就是這種詩詞極至。

  淵明《飲酒》之詩真如陳年老酒,越品越厚。他寫到酒的詩我們雖不能一一徵引,但他寫詩的名句卻可以列於此,每一句就算是淵明敬大家的一杯酒。

  有酒有酒,閒飲東窗。(《停雲》)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責子》)

  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擬古》)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

  直到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淵明兀自以生前喝酒太少,身後不復能飲為遺憾呢。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輓歌詩》其一)

  昔在無酒飲,今但湛空觴。春生浮蟻,何時更能嘗。(《輓歌詩》其二)

  不過我最愛的,那是《飲酒》組詩的最後兩句: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