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的無絃琴

陶淵明的無絃琴

陶淵明的無絃琴

  無絃琴乃是沒有上弦的琴,無法彈奏的琴。南朝梁蕭統《陶靖節傳》:“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今譯:陶淵明不懂音樂,卻收藏了一張無弦的琴,每逢飲酒高興時,便撫弄一番來寄託意趣。)。

  名人逸事,往往會在流傳過程中產生許多異文,甚至因過度闡釋而變得面目全非。關於陶淵明的無絃琴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沈約的《宋書·隱逸傳》中最早記載此事:“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稍後,蕭統在《陶淵明傳》中更加明確地說:“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唐人修的《晉書·隱逸傳》中說得更加生動:“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從此以後,家蓄無絃琴便成為陶淵明最有名的逸事之一,後人不但津津樂道,而且試圖尋求其中深意。如果說李白的“素琴本無弦”(《戲贈鄭陽》)只是直敘其事,那麼黃庭堅的“彭澤意在無弦”(《贈高子勉》)就是一種尋求意義的闡釋。黃庭堅甚至認為無絃琴具有更高的價值:“欲留君以陳遵投轄之飲,不如送君以陶令無弦之琴。酒嫌別後風吹醒,琴惟無弦方見心!”(《送陳蕭縣》)更有甚者,則如唐人張隨的《無絃琴賦》,不但說陶淵明“撫空器而意得,遺弦而道宣”,而且假託陶淵明之口聲稱:“樂無聲兮情逾倍,琴無弦兮意彌在。天地同和有真宰,形聲何為迭相待?”到了現代的學者,更是連篇累牘地論證無絃琴之重大意義,許多論者不約而同地徵引《老子》關於“大音希聲”的觀點,認為陶淵明的無絃琴便是對老子思想的深刻體認。然而,這符合事實的真相嗎?

  首先,陶淵明並不是“不解音聲”。陶淵明是熱愛音樂的,與讀書、飲酒一樣,彈琴也是他生活中的一大樂趣。這有其詩文為證:“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清琴橫床,濁酒半壺。”(《時運》)“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得我娛。”(《答龐參軍》)“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歸去來兮辭》)“欣以素牘,和以七絃。”(《自祭文》)有什麼理由說他“不解音聲”?而且最後一例中明明說到“七絃”,那怎麼會是一張無絃琴?

  其次,陶淵明為人的`最大特徵就是真淳,他一生的行為舉止中沒有絲毫的偽飾與做作。正如蘇東坡所說:“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書李簡夫詩集後》)我很難想象陶淵明會有意置辦一張無弦之琴。一個人有意抱著一張沒有弦的琴來撫弄,那種裝神弄鬼的“行為秀”恐怕只有現代的“行為藝術家”才想得出來,我們不能厚誣古人。

  那麼,陶淵明的無絃琴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宋書》等典籍中的記載都是無中生有嗎?我覺得蘇東坡解得最好:“淵明自雲‘和以七絃’,豈得不知音。當是有琴而弦弊壞,不復更張,但撫弄以寄意,如此為得其真。”(《淵明無絃琴》)的確,陶淵明家境貧寒,衣食尚且不周,琴絃斷了一時無力更換新弦是情理中事。琴絃未斷時,陶淵明當然會彈出琴聲。琴絃斷了,適逢心中有所感觸需要抒發,他便抱著那張無絃琴撫弄一番,只要內心有其旋律便行,有沒有發出琴聲,又有什麼關係?這本是自然真率,毫不做作的行為。可能有人看到了這種情景而不曉其意,幾經傳說,便成為《宋書》中的記載。最早為陶淵明作傳的沈約、蕭統等人都是富貴之人,他們很難想象琴絃斷了卻無錢修理的窘境,於是推測這是由於陶淵明不解音樂,才故意讓琴上無弦。最簡單的解釋往往離事實最近,蘇東坡對無絃琴的解釋便是一個範例。

  陶淵明撫弄無絃琴既是家境窘迫的詩人無意中的一種行為,與所謂“大音希聲”無涉,這樣一來,無絃琴的傳說還有什麼意義嗎?有的,而且意義重大:陶淵明撫弄無絃琴的行為有助於我們理解他的文學作品。陶淵明詩文的最大特色是什麼?千古讀者公認的評價是真淳、自然。感情真摯而毫無虛飾,形式平淡而毫無雕琢。後人對這種藝術境界佩服得五體投地,百計模仿卻難以接近。其實奧秘全在於陶淵明的寫作態度。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自稱“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他在《飲酒》詩的小序中也說“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可見他作文也好,吟詩也好,只是為了示志或自娛,而不是想在文學史上留名,更不是為了取悅他人。換句話說,陶淵明寫作只是抒寫內心的情志,根本沒有考慮過讀者的接受。這與他抱著那張無絃琴撫弄以寄其意是完全一樣的。撫弄無絃琴當然不可能發出任何聲音,即使有別人在場,也無法像禪宗所說的“拈花微笑”那樣領悟陶淵明內心的情思。《晉書·隱逸傳》中所說的“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純出向壁虛構。但是詩文就不同了,雖然陶淵明的寫作態度與他撫琴一樣,但是畢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文字。當然,這些文字是詩人心聲的高保真記錄,它們與那種“心畫心聲總失真”的虛偽文字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詩文,怎會不真淳、自然呢?所以陶淵明“頗示己志”的詩文作品正是其平凡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其人生態度的真實披露。如果不瞭解陶淵明的高潔品行,那些平淡質樸的詩文便不會如此激動人心。如果離開了陶淵明的詩文,陶淵明這個一輩子居處窮巷的人物便不會在千古讀者面前音容宛然。陶淵明撫弄無絃琴的逸事,其最大意義便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