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為什麼辭官歸隱?

陶淵明為什麼辭官歸隱?

陶淵明為什麼辭官歸隱?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為什麼辭官歸隱?

  在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詩時,有的同學問:“陶淵明怎麼就不喜歡做官呢?真奇怪!”有的同學說:“陶淵明因為厭惡官場的黑暗才辭官歸隱的。”現在學習《歸去來兮辭並序》了,學生對課文註解上的“一直厭惡官場”之說及課文中的相關內容仍舊大惑不解。這既反映了學生受當代社會思潮影響之深,也可見出學生對陶淵明所作所為及所處歷史時代的隔膜與陌生。下面擬就此談一些最基本的情況以幫助同學們理解課文並就教於大家。

  首先應該肯定地說,從各方面的情況看,並不是陶淵明本人不喜歡做官。第一,從家庭背景看,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均作過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徵西大將軍桓溫的長史。所謂將門出虎子,出身於世代官宦家庭、又是元勳之後的陶淵明,不可能不期望在仕途中有所進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第二,從“猛志逸四海,思遠”(《雜詩》)等詩作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陶淵明青年時期就曾立下“大濟於蒼生”、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第三,從陶淵明的個人經歷看,陶淵明出生時,陶家已經衰落,所謂“少而貧病,居無僕妾,井臼弗任,不給”(顏延之《陶徵士大講述》),“逢運之貧。簞瓢屢,希谷冬陳”(《自祭文》),好酒的陶淵明除了必須解決全家人的口糧問題吃飯問題外還得解決釀酒用糧,而出仕前陶淵明已經“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歸去來兮辭並序》),為了“酒計”、生計,出仕做官以獲得儘可能多的祿米無疑是最佳途徑。因而,有如此形勢,再加上“親故多勸”,陶淵明在他二十九歲時便毅然走上了仕途且大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職”辭官而歸。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職,在家中閒居了幾年。三十六歲時,作荊州刺史桓玄的僚,不久,又辭歸。四十歲時,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後又作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四十一歲辭歸。同年八月,在親友的勸說下,自覺著“公田之利,足以為酒” (《歸去來兮辭並序》),便毅然出任彭澤令。只是在任職八十餘天時,傳來了妹妹死於武昌的噩耗,又恰逢郡裡派督郵來縣裡巡視,聽到縣吏“應束帶見之”的告誡,陶淵明才發下了 “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蕭統《陶淵明傳》)”的驚天大誓並於當天解綬辭官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