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桃花源記》有感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桃花源記》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桃花源記》有感1
東晉太元年間,一漁人無意迷路,卻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過洞口就來到了一座村莊前。村民看見了漁人,於是請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幾日,漁人便回去了。而後,漁人再尋桃花源,卻再也找尋不到……
陶淵明的這篇遊記,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樸人情。桃花源中村民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淨土。在這人間淨土,村民見到了漁人,沒有戒備心,而是將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對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這人間淨土,人與人之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紛爭,有的是信任與熱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簡直是人間地獄。東晉太元年間政治腐敗,官場黑暗,軍閥混戰,百姓賦稅繁重,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桃花源裡,百姓卻過著安逸、幸福、快樂的生活。無論外面的戰事多麼頻繁,人性多麼黑暗,政治多麼腐敗,桃花源中的百姓總保持著與生帶來的一份淳樸與淡然。
反觀今天的社會,人們追名逐利,處處算計,人性的黑暗與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的心靈溝通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但是,人們並不想失去淳樸與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志願者湧現出來,為了社會和諧無私奉獻,星星之火,終可燎原。我們的_為了讓百姓過上幸福無憂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讓各項舉措更貼近百姓,讓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的心靈會返璞歸真,人間處處是桃花源。
讀《桃花源記》有感2
讀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有復古主義傾向,想讓人類社會回到遠古時代“老死不相往來”的天地中去。我不贊同這種說法。如果我們回到古代,那麼中國申奧就不會成功;中國就不會加入WTO;中國的“飛天夢”就不會實現……所以,我認為《桃花源記》借用“頌古非今”的手法,嚮往理想社會,是作者所處社會政治腐敗,戰亂不斷的否定。
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志士,黎明百姓,均嚮往美好的生活……正如文中寫道“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萌,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糜王稅”。真可謂是“世外桃源”。“南陽劉子冀,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就連高尚人士也向往桃花源,說明當時顛沛流離的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有多強烈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不正是對社會的不滿嗎?同樣,晉朝時,由於政治腐敗,社會治亂,引起人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以至於陶淵明虛構一個故事,抒發自己的情感與抱負。
故此,我認為本文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們表現出對生活強烈的不滿,抒發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此同時,作者也告訴我們只有社會安定,人們才能安居樂業。所以,我希望大家能為世界和平,為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儘自己的綿帛之力。
讀《桃花源記》有感3
陶淵明做過一個很美很美的夢。
夢裡,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林子裡充滿了桃花的清香,粉紅的花瓣簌簌落下,灑滿了一地。翠綠翠綠的青草織成了一張綠毯,與花瓣粉綠相間,顯得浪漫而又神秘,讓人忍不住去探尋桃林的秘密。於是小心翼翼穿過一道幽深狹窄,僅能容一人的山洞,眼前景象豁然開朗,讓人大吃一驚,山洞裡竟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這裡的地面平坦寬廣,房屋井然有序的排列,旁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植物。羊腸小道交錯在一起,隱隱可以聽到遠處傳來的雞鳴狗叫。穿著奇異服裝的男女來來往往,辛勤耕作,老人和小孩都快樂地生活著。這裡的人們善良、淳樸,過著原始的躬耕生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忘卻了世俗的紛擾,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閒適恬淡,怡然自得。這裡,就是桃花源。陶淵明把這個夢記述下來,於是就寫成了《桃花源記》。
每當我讀《桃花源記》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浮現出一副人們自由和樂生活的景象,彷彿桃花源真的存在,自己也是桃花源人,每日清晨踏歌而去,傍晚荷鋤而歸。多麼美好的景象啊。可惜,這只不過是一個幻想罷了。
可是想到現如今的社會,每個人都想著獲得更多的利益,卻丟失了誠信,丟失了友善,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彼此之間的爾虞我詐與明爭暗鬥讓每個人都得了“被害妄想症”,變得小心翼翼。前段時間的“扶不扶”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碰瓷者為了利益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徹底打破,誰也不知道你救的人會不會“反咬你一口”,所以還是束手旁觀,明哲保身,萬事無憂。這是何等的悲哀!
陶淵明就是如此,心中悲哀到極點卻又無力挽回,只能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文學創作中。他寫出《桃花源記》,就是為了激起人們對誠信,對友善的人際關係的嚮往啊!桃花源,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建設的社會的理想模板嗎?
但是,桃花源也有美中不足之處,桃花源是與世隔絕的。須知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整體,科技發展迅速,只有開放才能跟緊世界的腳步。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就是造成中國近代史如此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嗎?
所以,以桃花源為模板,一個誠信、友善、開放的社會才是理想的社會。
建設理想社會的重擔就落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我們一定要發揚刻苦精神,努力學習,重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將其發揚光大,並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示,為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讀《桃花源記》有感4
三四月裡看到桃花,往往都只會想起兩樣事來:林黛玉的《桃花行》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當然往往想起前者更多些,因為《桃花源記》令我印象至深能驀地一下想起的未必是桃花滿園的景象,而是有很多攢積匯聚在一起,成為我對它的理解和記憶。
小的時候讀《桃花源記》,認認真真翻譯下來以後,只是覺得有趣。直到現在,都覺得與其說它是一篇散文,倒更不如說它是一部小說。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不一定如所有小說般嚴格分明,但每一句都精彩,每一句都讀著有感覺、有味道。再說了,陶淵明本就隨性嘛。
迫不得已的隨性。
小時候沒想這麼多,只是總覺得神秘、好奇,好奇幾乎都源於“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那大約是神光吧,“小口”後面是什麼?“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些人的思想可真封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聽著就讓人愉悅的景象。
甚至傻乎乎地去問母親:“自劉子驥後為什麼沒有人再去尋了?真是可惜。”當時我是嚮往的,後來聽說全國有好多地方都稱自己那裡是“桃花源”,並不覺得高興,潛意識裡覺得桃花源不該是以一個旅遊景點的形式存在,理解它的人方能進去,漁人只是好運氣而已。
媽媽微笑著說:“自然尋不到。肯定作者不願讓人知道這個地方啊。”
尋不到,或是,根本不存在。
讀《桃花源記》有感5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我在讀完《桃花源記》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世事紛爭中,想有這麼一個桃花源,洗盡鉛華,與世無爭。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呈現出一個安樂、美麗的理想境界,其所表達出的對黑暗現實的抨擊不滿及對美好世界的追求發人深省。在作者優美寫意的筆觸下,我眼前浮現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桑竹脈脈,人笑晏晏。這裡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樂,令我心嚮往之。
我認為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不問外世,不著煩瑣,人們沒有大的慾望,鄰里之間沒有紛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樂。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種安定,是知足常樂。所有的紙醉金迷、燈紅酒綠,所有的歌舞昇平、塵世喧囂都遠去,歸來只餘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銘》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心”。當繁華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飾都不在意,只守著一方靜土,一脈溫情,一個怡然的微笑。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現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生活節奏極快,一切都爭分奪秒。無心再駐足欣賞一株春桃,無意再與家人好友多些親切的深談。同時,快節奏帶來的還有功利心。不知何時,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過程,重要的僅是結果;又不知何時,先祖留下的傳統寶藏已無太多人潛心靜會。這個世界嘈雜喧鬧,只聞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腳步聲。及此,再無怡然。試想,每個人都急著奔赴終點,錯過了一道復一道風景,又如何會有快樂?我們應該學習桃源人那種安居樂業、不急不緩、"往來種作"、"怡然自樂"的生活態度。
再言,現代社會迅速發展,人們能力提升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些競爭。競爭不是不好,但怕的是於競爭中引出的紛爭。朋友曾對我開玩笑到:“現在社會呀,就是憑實力競爭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掛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測,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為了一些功名利祿,捨棄初心,捨棄真情,這種事層出不窮。那種桃源式熱心相助、相惜相樂,去了哪裡?我們應該學習桃源人那種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處世真情。
摒盡那種種繁華修飾、世間紛爭,吾心安處,獨一世外桃源。惟願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鉛華。??
讀《桃花源記》有感6
讀《桃花源記》有感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資訊時代裡,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訊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讀《桃花源記》有感7
最後,我想起來了,十一歲的夢是有結尾的。
夢中的桃源鄉里人告訴我,桃花源這個地方一定存在,只要你相信它,肯對這個地方念念不忘,那你定會過上平和寧靜的日子,縱然不如這裡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犬相聞水草豐美,但它另是一種境界,淡中真境,境中本然,既是那般。
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吧。
那我問,漁人呢,你們難道不記恨他?
他們笑笑:“庸人而已,不必理會。”
最後我問:“桃花源這個理想神境隨著訊息的洩露不合常理的消失了嗎?”
男女老少皆笑言,沒有,我們和桃花源,一直都存在。
讀《桃花源記》有感8
大約是桃花匝濃,亦或是村人淳樸。無論是如何,今日的《桃花源記》確實是別有一番趣味。
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像是平日家中常做的小菜。雖有些平淡,卻不至於讓人膩味。初看雖平平,再閱變驚色。一座隱匿於繽紛桃花之中的村落,就這樣展現在我的眼前,不似電影那樣虛幻----我聞得見灶臺上的飯香,聽得見孩子們的嬉鬧,看得見那稻田間的勞作。一草一木均是那樣的真實而令人沉迷,不但驚豔了那隨心而入的漁人,也驚豔了我因現代詩詞而感到的黯然。
在無數的評論裡,總是有許多人去糾結桃花源是否存在的問題----要我說,何必呢?它是在世俗喧鬧之外的一方淨土。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總是給人們一絲安慰和幻想,成為心中不被世事所擾的代表。可一旦被發現,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漁人”,闖入、打破碎那迷人的寂靜。我們唯一的一點念想,也便會隨之破滅了。
我不怪那貪心無知的漁人,亦不可憐那“尋病終”的高尚之士。我只是惋惜,惋惜那歡聲笑語,不復留存在這一片落寞之中了。那繽紛的桃花,自然就失去了一種別樣的、帶有人氣兒的美----若無人面紅,哪來桃花濃?只待千百年後,這迎風飄舞的桃花,終究會乘風而去,消失在天地之中,不復當年的驚豔了。
讀《桃花源記》有感9
江面上微波盪漾,迎面吹來的清風洗去了一天的疲憊,他慢慢地在船頭躺了下來,雙手插在後腦勺後下,感受著這如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大自然之美。他的工作簡簡陋陋,一介莽夫之身,只得做江上漁夫。
在讀《桃花源記》之前,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篇遊記。桃花源,想必就同黃蓉住的桃花島一樣吧,遍地桃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美。
待自己學過了《桃花源記》,才知道這世外桃源之美——可惜非人間得所。劉子驥想必也是嚮往這等寶地之去欲無為之境,才“欣然規往”。
忽逢
船隻隨著江流飄蕩,晃晃蕩蕩,睏意襲來,他也眯上眼睛準備睡一覺。一縷似有似無的桃花香在江面賓士,清風挽撫來的花香更是使人沉醉。
他這才起身,遠遠眺去,江上一片乳白色的雲霧,轉頭而看,眼前亮紅一片,沒有一點差色的染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使人離不開眼。
將船綁在一邊後,他慢步走上了岸。已經破爛不堪的草鞋踩在落花上,完全沒有如同平時那般的疼痛。他卻皺了皺眉頭,內心的疑惑漸漸升起,促使著他向前走。
桃花林的盡頭是一條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的小溪,它細細的身軀襯著旁邊的大山,青石奇險。他觀察了許久,才發現山腳有一個小洞,裡面好像隱隱約約透出了光亮。
在好奇心的再一次驅使下,他環顧著四周,慢慢地走了進去。這個洞口小腹大,並不好走,他推了推身邊的石頭,繼續往前走。
民風
光線在眼前驟然加劇,使他晃不開眼。拿手一遮,這才看清“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景。
他新奇地看著,走著,感受著陽光曬來的暖洋洋,感受著腳下土地的芬芳。路旁,一位老人正抱著小孩,與小孩相樂,笑容滿面。見到了他,老人笑著問他從哪裡來。
這淳樸民風,在這亂世之中是那麼的難得。
心境
我也有一個“桃花源”,它深埋在我的心中。它能帶給我心靈上的平靜,能讓我疲倦的身軀渙出動力,激勵我前行。
若真有這世外桃源,我也希望能夠去到那裡,或為客,或成為他們的一員。看那良田美池,隔篁竹聞水聲,聽那悠悠鳥鳴……
讀《桃花源記》有感10
徜徉於萬千星河和紛擾世間,他卻始終都能持本心而為。在一次次努力嘗試過後,迎接他的,不過是更新的落寞罷了。他毅然決然放下了所謂的官場,抱著對未來的熱愛,一壺酒,一手卷,一人小酌獨醉,隱於山間,自成一派。用詩詞,歌賦人生。
正是這樣的陶淵明,讓我們遇見了那個世外桃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每個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沒有所謂繁花似錦,沒有外界紛紛擾擾,只有一個純真隨性的理想王國。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他,活成了多少人理想的樣子。不拘泥於世事之中,只求問心無愧,用灑脫去面對人生的苦難。到底是怎樣的人才能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隨性。他擺脫了世俗,雖隱於世外,卻依舊抱著對生活的樂觀和初心,從此在晨昏中收穫對未來的飽滿期許,在他的詩意人生裡種田耕耘。歲月也似乎對他格外優待,歷盡千帆後,歸來,他依然是那個曾經胸懷大志的少年。世事雖會磨去少年的稜角與狂傲,卻也留下了內斂和風華,在歲月中沉澱了最好的從容與曠達。他在理想與現實中秉持自己的初心,活的沒有絲毫鬱氣。山來便登山,雨來便撐傘,恣意而為,悠然迎接人生中的每次潮起潮落,聽茶聲,撫琴絃,焚香養犬,執一手書卷,回憶那年杏花微雨,感嘆世間那些痴兒。最後,伴夕陽,飄然長辭。可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不被那蝕骨的塵俗迷了眼,又有幾人能對那榮譽,財富,視若無睹?
如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太快,多少浮躁的心靈那麼輕易地就被這眼前浮浮沉沉的繁華迷了眼,從而丟失了自己,丟失了本心。
我,也曾迷失過,也曾被榮譽,掌聲包圍過,也曾沉迷於自己微不足道的成就中妄自尊大。那時的我,文章有所小成,有幸參加幾場比賽,僥倖獲得了些殊榮,便沾沾自喜。文筆也就漸漸浮躁擱淺了,而當我終於回望那些曾經握筆苦讀的日子,想起我那願踏遍山河、看遍人間疾苦浮沉,願以筆為矛,以紙為盾的少年初心時,我已不我。面前的我,神情傲慢,文字虛浮,筆力生疏,寫出的文字,已不再有光澤和靈性,我沉溺在一味追求文字表面繁華的泥淖裡,難以自拔。那生硬堆砌的一段又一段辭藻,早已埋沒我當年那份質樸無華的初心。
曾經的榮譽早已不在,徒留我一人,在稚嫩地“追名逐利”怪圈中,兜兜轉轉,如何也寫不出曾經那樣靈動的文章來,早已丟失了最初的那份感動。我想起,在我還未被掌聲、鮮花迷亂雙眼時,用稚拙乾淨的文字書寫自己的青春、描繪驕傲的理想時,多麼陶醉。而如今的自己,一味用華麗的外表,掩飾文章其中的空虛。驀然回首,我早已找不到來時的路和當初的自己。
是什麼時候,我已如此浮躁,如此狂妄,將青春帶給我的熱血變成了驕傲的稜角。又是何時,我迷失了自己,一味沉迷於榮譽,鮮花中,失了本心。
於是重新回到文字,回到詩歌中,回到我最開始出發的地方。潛心於文字本身的樸實無華,潛心於自己尚未走遠的書寫本心。在萬家燈火闌珊處,我捧著星辰破碎後溢位的光,許自己將永遠忠於自己,披著月亮,奔向理想和人生。不亂於心,不困於塵,不畏將來,不懼過往,這是陶淵明的人生。也是,我現在重新想要活成的樣子。
遇見桃花源,遇見那片美景依舊,遇見那份汪洋恣意,還有那份珍貴:靜守本心。
讀《桃花源記》有感11
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後,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在金錢的誘惑下,漁人忘記了當初智者告訴他的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訓誡,竟把線索賣給了出價最高的電視臺,做一次導遊,再去一次桃花源。
又是沿溪行,依舊忽逢桃花林,仍然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又到了桃花源頭,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數朝的遺民。桃源人看到他們的來到,頗為不悅,但本著來者是客的古風,設酒殺雞作食。記者們享用著酒食,一邊拍奇聞趣事,桃源訪談很快拍完了。
一拍完,就拿到外國去放,老外大叫good,將當年的金蛤蟆獎頒給了他們。
訊息很快傳回來,傳到一直找不到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的太守耳中,太守立馬興奮起來,決定部署以開發桃花源為龍頭的經濟戰略。
首先貸款10億元,建直達桃源的高速公路,再貸款5億元拓寬水渠,為滿足遊客的需求,建一棟60層的星級賓館。不僅如此,還請陶淵明寫一篇《新桃花源記》,拉明星當形象大使,到處唱我愛桃花源,就像老鼠愛大米。於是,一些好玩貪玩會玩的主兒如蒼蠅一般湧來。自從飛機場修起來後,桃花所剩無幾,並且沒有一枝開了花。
讀《桃花源記》有感12
最近幾日,我們學習了《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偶有所感,付與筆端,傾於紙上。
夾水兩岸,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是此番美景,使得漁人“欲窮其林”,也讓陶淵明陶醉其中,不可自拔。步入桃源,彷彿若有光,這光照亮了路,使漁人豁然開朗,讓身處塵世的陶淵明心中有了希望。“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環境安適寧靜,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漁人目之所及,便是陶淵明心之所向。
陶淵明,那個才溢志高,偏生於末世的靖節先生,在亦仕亦耕中掙扎了十餘載,終於拋卻五斗米的束縛,躲進自己構建的“象牙塔”中,開始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歸隱生活。他以為是脫俗,實則也是一種逃避。社會不會因為他的離開而停止動亂,也沒有一方勢力甘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百姓也不曾過上他所期望的桃園生活。當世外世界與凡塵俗世的對比愈來愈強烈,在理想與現實間來回掙扎,卻不懂得作出行動來爭取,傷的最深的仍是濁世中的清醒者。
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講,世外桃源並不存在,因為所有的和平都是透過鬥爭而來的。若是一味選擇逃避,就永遠無法觸及真正的美好。在虛構世界裡自我解脫,獨守一方天地,終究沒有奔赴正義來的實際,終在荒涼中落下人生的帷幕。
這個世界向來不是至純至美,“獨善其身”是一種生活態度,也要有“革弊端,濟天下”之宏願壯舉。
讀《桃花源記》有感13
近日,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有感觸。在做這篇文章時,陶淵明身處動盪不安的時局。連年戰亂,百姓生活不易。
那麼他筆下的桃花源所在何地呢?
文中提到“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可見桃花林景色極美流水娟娟,兩岸芳草萋萋,桃花灼灼,沒有一顆雜樹,桃花瓣瓣飄落、落英繽紛,隔著文字,彷彿聽到流水叮咚、花香撲鼻。
捕魚人因沉醉於小溪兩岸的美景而誤入桃花林,林盡處,便出現一座山,山有一個小洞,穿過洞,桃花源便出現了。
桃花源就這樣出現在如畫一般的美景之中,捕魚人誤入桃花源,桃花源的村民很是驚訝,但依然熱情的接待了捕魚人,可見民風之淳樸。
桃花源中的村民言“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是人們在亂世中尋得的一隅太平之地。桃花源的村民從此自產自足,“黃髮垂髫,怡然自樂”。
捕魚人“停數日,辭去。”桃花源村民多次叮囑“不足為外文道也。”可被熱情接待數天的捕魚人既出,便“處處志之”,這樣一個不守信用、不懂感激的人又怎能再尋到桃花林呢?
桃花源真的存在嗎?對此有幾點疑問:
桃花源的出場如此美麗,該是很吸引人的,怎只有捕魚人一人找到了這裡。
捕魚人出桃花源後“處處志之”,依舊不復得路,後來南陽劉子驥想去尋,沒幾天,便死了。
各種撲朔迷離的情節使桃花源蒙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一個桃花源呢?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時局動盪,戰亂頻繁。少時的陶淵明屬於中產階級,他的曾祖父曾任職大司馬,他的叔父在朝中做太長卿,父親曾任太守,然而他的父親在他八歲那年去世,家族走向沒落,亂世中的衰敗也摧枯拉朽。桃花源,像作者內心的一隅,縱然外界戰火紛飛,桃花源依舊“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何不如此呢,車貸房貸、工資少、工作累、人情冷淡......正因為如此,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才如此珍貴,桃花源,跟著文字一起穿越千年,種在每個人的心裡。彷彿一位美好的女子,站在時光裡淺吟低笑,獨自美麗。
讀《桃花源記》有感14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
桃花源。
那個讓陶淵明魂牽夢縈的人間仙境,無稅無徵,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豐衣足食,與儒家的大同社會相似,在我們今天看來,小康社會都比桃花源更美好,但在當時黑暗的東晉末年,這樣的社會也只是筆下的虛妄。
陶淵明其實是有“大寄於蒼生”之志的,但一人之力,終究難擋天下大勢,“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這樣評價他,消極避世,老莊思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也都是在記載他隱居後的生活,他的一腔抱負無法實現,但筆下的文章清新自然,令人忘俗。
桃花源中的世界再平常不過了,村中人和諧相處,民風淳樸,正式住即心之所向,我覺得這篇遊記最令感動的是,作者的渴望,桃源是飄渺的,可他仍在執著的尋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漁人“處處志之”,劉子驥“欣然歸往”表明了作者對安寧生活的嚮往,心之所向,讓他雖知桃花源本不存在,但仍不放棄立志尋找,身處黑暗的無間社會,心在美好的桃花瓊林。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飄屢空,晏如也”不知千年後的今日陶令是否在桃花源裡耕田,是否斟一壺美酒,酩酊大醉,下筆驚神?春風輕佛,仿若桃花簌簌而落,掩遮了那個叫做“桃花源”的仙境……
讀《桃花源記》有感15
現在思考,可能不會用像去年那麼尖銳的方式了,非求一個結果。
其實感覺讀《桃花源記》真得就是一個成長和思考的過程。
越來越堅定地認為,哪拍風雨飄搖,我們也應該在心中構建一個可以棲身的寧靜桃源,不是說讓桃花源成為你逃避世俗的一個幌子,而是在看人看事,處理問題時想起它,想起你的這個理想之地,那麼世俗再亂,你的心中仍會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請記住,只要你願意,不論外界環境如何,你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恬然自適、怡然自樂的境界,若論合適,沒有比桃花源這個地方更合適了,
可能多年以後在阡陌相通之處回首,發現曾經埋怨過的蕭瑟只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罷了。
關於本文、環境、人心的一點感悟陳述至此,可能和教科書上所理解的那個《桃花源記》不大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