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三篇
《桃花源記》為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作,是一篇名副其實的傳世佳作。我非常喜歡作者描繪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會。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學反思,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一
本週二至週四,我校所有高階教師和省、市骨教師每人上一堂公開課。於是,我按照教務科貼出的時間表,根據本班學生的教學進度,在本週二上午第三節順其自然地上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篇千古傳誦的文言文。
對於九年級的聽障學生,採用降一級人教版語文教材學習古文是很有挑戰性的。好在《桃花源記》是以記事為主,藉助情節曲折的故事來為讀者展現一個環境優美、生活富足、民風淳樸的美好世界,寄託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沒有多大難度,難的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上這節公開課前,我們師生已用幾個課時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學習了生字詞,重點句子的意思和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識,基本掌握了課文內容和理清了文章思路。甚至,個別學生還能背誦課文。在此基礎上,我把這節公開課的重點設為“感受桃花源的美”,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確定好重難點後,在實施教學時,我分五個環節進行,首先是“問題匯入”,我設的問題是:看看桃花源美在哪裡?想想它寄託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兩個問題實際就是本課時的重點和難點。接著就是第二個環節“整體感知”,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後用“桃花源”為中心詞,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梳理文章順序,再請一位學生簡單複述課文,這其實也是溫故知新,為學習下文做鋪墊。然後就利用圖文並茂的課件,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學習重點句、段,透過“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來感受桃花源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重點。然而,由於沒有把握好時間,後面的環節有點倉促,不能自然地突破難點,最後一個“讀後感悟”的環節也沒時間感悟,只好草草收兵。
後來,我又聽了好幾位老師的公開課,感覺受益不少。再次反思自己和借鑑同事,這幾天來,我感悟最深的是:今後,無論上公開課還是平常課,不求自己有多完美的表現,但求學生在我的課堂上能專心地看,投入地讀、大膽地說,盡情地寫,從中獲得一點知識,得到一點鍛鍊,受到一點啟發。這,我就滿足了。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二
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覺很美,美得搖頭晃腦,佩服的五體投地;教《桃花源記》感到很爽,無論是通篇縱覽還是咬文嚼字,無處不感到其美美不勝收。
一、語言美,如歌
1、敘事簡約,給讀者留下更多回味的餘地。例如: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要回答的內容本來應該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話三個字“具答之。”作為回答,簡約至極。類似的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詣太守,說如此。”
2、長短句相間。課文中長句、短句交替出現,錯落有致,形成一種節奏美。例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桃花源記》讀來琅琅上口,富有音樂的律律美。
二、景色美,如畫
在作者筆下,由於詩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麗如畫,課文中的兩處景物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潺潺的小溪流水,兩岸滿山遍野的燦爛的`桃花是何等的如畫美景。再看文中的另一幅畫面,我們不妨把他們看著一副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畫面由山水畫漸漸變成了風俗畫。
三、意境美,如詩
無論是桃花林景色還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風光無限,美麗如畫,一派迷人的自然風光。如畫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讀者的想象,讀者的藝術再創造。經過讀者的藝術再創造,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一幅幅美麗的自然風光畫卷,有著詩歌般的意境。更何況《桃花源記》本身就是《桃花源詩》的序呢?
四、人文美,如甘醇
桃花源作為一個理想世界充滿了人文之美。在這個理想世界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過著自由、快樂、祥和、安寧的生活。“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完全是一箇中國的烏托邦。這兒的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對漁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給予了極大的同情“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五、結構美,如美玉
1、層層設疑,引人入勝。(詳見教參)桃花源如夢似幻,飄渺若無,若幻似真,撲朔迷離,充滿神秘色彩;
2、結構自然,脈絡清晰。按照漁人的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重訪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除了上述眾“美”之外,如果我們用心去仔細分析品味肯定將會有更多的收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桃花源記》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義的力作。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三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單元教學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並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設計有許多可取之處:
1、積極將新課改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樂趣,提升語文素養。
2、運用名師的教學經驗,最佳化課堂結構,豐富教學內容。我將課堂流程設計為三大板塊。辯讀文字板塊,析讀文意板塊和品讀文情板塊,這種設計理念源自於我省xx名師餘映潮。在課堂實施的許多重要環節如話題的設計,活動的編排、導語的鋪墊、朗讀的穿插等。有許多也是受餘映潮老師的影響。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引導學生積極參入到語文實踐中去。
3、課堂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文言文教學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逐層深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積累知識,體驗情感,發現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堂,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從長遠看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讀數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辯論、訪談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在急於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2、注重教學細節。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3、從長遠看,我要繼續向名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