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教學目標

《桃花源記》教學目標

《桃花源記》教學目標

  《桃花源記》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5.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透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託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作者透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嗎?(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樂《天仙配》------(曲終)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有《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歸去來兮辭(並序)》《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3.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二、檢查預習

  晉太元中(jìn) 緣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黃髮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 遂與外人間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範讀課文,清楚、流暢。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成語: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 無人問津 不足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 無人問津

  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味道)新鮮 今義: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今義:連詞,不管

  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舍:捨棄 乃:於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詳細地

  志:作標記 遂:終於 尋:尋找

  所作的標記 於是,就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鹹、皆:都 雲、道:說 乃、遂:於是

  緣、扶:沿著

  6.課文翻譯

  7.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熟讀課文,質疑探究

  線索--漁人行蹤。

  第一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故事的開端)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裡,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