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快速背桃花源記

快速背桃花源記

快速背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按照漁人行動的順序,記敘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內容豐富,詳略得當。

  先理解白話意思,把課文讀順,瞭解脈絡。

  一段段地背,頭腦中要有相應的景象。(不要頭腦一片空白,那是背不來課文的)

  靜下心來,不要想著快速搶記,背古文也是一種積累。搶記的效果不長,遇上考試默寫你就白搭了~

  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一個半課時教讀。

  由於文章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在此條件下,教師可以憑自己的經驗創造出有特色的教法來。下面提幾條建議,以供參考:

  一、關於誦讀教學

  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2.5分鐘。假定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已讀過兩三遍,課上再讀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誦。再加上教師及個別學生的示範朗讀和檢查背誦,課上用於誦讀的時間不會超過35分鐘。這是學好這篇課文的基本保證,從長遠的眼光看,尤其應該如此,決不容忽視。

  讀和講可以穿插起來進行。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1、在掃清語言障礙的基礎上讀得順暢,主要是字音準確,停頓分明,不讀破句,並透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

  2、對情節作一點分析,啟用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具體地想像出故事的發展過程,能進行創造性的複述,並牢牢記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語句,能讀出一點“講故事”的味道;

  3、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能比較熟練地背誦全文。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學班而言,在水平較高的教學班,也無妨先背下來,然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

  二、關於想像力的培養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想像來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例如:

  1、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於無意?

  過去的詩人對此就有不同解釋。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桃源行》)按這種說法,漁人這天並非出來打漁,而是為了欣賞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覺間來到桃花林的。南宋詩人謝枋得的看法與此不同,他寫道:“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慶全庵桃花》)這是說,漁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繽紛”,自然有不少花兒落在水面,隨流而下,漁人是在看到這些花瓣後,逆流而上到達桃花林的。這兩種說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卻也無妨以此引起學生的想像。

  2、漁人何以敢入洞?

  漁人見桃林面積之廣(“夾岸數百步”),又是純一色的桃樹(“中無雜樹”),為人間所罕有,已有“尋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盡頭,發現了“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他以為這是“天外有天”的標誌,便決意去追尋光源,滿心希望能由此而直達仙境。

  3、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後,為什麼“皆嘆惋”?

  桃源村人為“避秦時亂”而來此,至晉太元中已將近六百年。文中沒有提到漁人所說的具體內容,但從村人“皆嘆惋”的反應中,可以推知他說的是外界的人們在改朝換代的戰爭浩劫中所遭受的災難。

  為培養學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不宜過多,更不宜瑣碎,要給學生留出自己發揮想像的餘地,辦法就是要求學生創造性地複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