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陶淵明《桃花源記》教學

陶淵明《桃花源記》教學

陶淵明《桃花源記》教學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一篇優美的寫景(虛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它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透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託的理想社會。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透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文言文;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 檢查預習情況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0 ) 屋舍儼然(y an) 阡陌交通(qia nmo )

  黃髮垂髫 (tia o) 便要還家(ya o) 劉 子 驥( j i )

  詣太守(yi )

  四、讀譯課文。

  1、聽老師範讀。

  2、同學齊讀課文。

  3、利用工具書及課後註釋,筆譯全文

  五、小結。

  1、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 這裡問津指探訪。 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捨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課後練習

  第 二 課 時

  一、回顧前堂,朗讀課文

  二、課文分析

  1、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裡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4~5節)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2、質疑解難:

  ①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②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