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郊遊識人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繼李白之後又被人們公認的一位謫仙。他的一生因才華超眾、思想卓爾不群而屢遭打擊。他的人生越不幸,他就越曠達,越超然。而這一切皆緣於他的老莊情結。
蘇軾一生有三大嗜好,一是寫文章,二是品嚐美食,還有便是喜歡遊覽大好河山。一次,蘇軾又出門,這次是應人之約,與朋友謝景溫出遊。兩人且說且笑,一路相談甚歡。就在這時,一個黑影突然從樹上跌落下來。兩人被嚇了一跳。連忙收住腳步,凝神觀看。
兩人定睛一看,才發現黑影不過是隻受傷的小百靈。蘇軾湊過去,發現百靈的腿上有傷,可能就是因為這傷才從樹上墜落而下。蘇軾剛想將鳥撿起來,謝景溫卻大步走了上來,抬腿便將百靈踢到了一旁。“兄臺何必為了一隻驚嚇了我們的畜牲耗費心思,我們繼續向前走吧。”蘇軾面色凝重,卻一言不發,繼續和謝景溫向前走。
一路上,謝景溫高談闊論,指點江山,好不瀟灑。而蘇軾只是偶爾應兩聲,全然沒了興趣。
走著走著,兩人忽然遇見一座獨木橋,橋對面是一簾瀑布,景色奇美。瀑布下面便是深潭,獨木橋凌駕於瀑布之上,橋下景色壯觀,卻也極險。
蘇軾見橋極狹,心膽俱寒,不敢過去。謝景溫見此形狀,嘲笑蘇軾膽小,拉起他的手就向橋上邁。蘇軾本能地抽回了手,謝景溫大笑著信步走了過去,留下蘇軾自己在橋邊發呆。
郊遊回來之後,蘇軾便與謝景溫斷交,從此不再往來。對於蘇軾的決定,眾人疑惑不解,不少人都認為蘇軾是丟了面子,覺得不好意思,才想出這麼個辦法,更加瞧不起他了。
而蘇軾卻絲毫不在乎外人的議論,堅決和謝景溫絕交。有朋友問蘇軾為何如此,蘇軾語出驚人:“一個人既然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愛惜。又怎麼可能去愛惜別人的生命呢?輕賤生命之人,不可為友。”朋友不信,以為蘇軾另有隱情,蘇軾卻搖著手說道:“如果此人得勢,一定不會把別人的生命放在眼裡。這樣的人心狠手辣,為達目的,連命都能不要,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很有可能做出損人利己禍國殃民的事情來。”友人微笑著搖著頭,仍舊不相信蘇軾的話。蘇軾看他不信,也不多說什麼,只是陷入了沉思當中。
多年後,謝景溫成為一代權臣,殺戮無數,蘇軾自己也險遭毒手。謝景溫成了北宋有名的奸臣小人,時人皆贊蘇軾能識人。
拓展閱讀:蘇軾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裡。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裡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援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相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3lian.com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