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關於《蜀道難》教案合集六篇

《蜀道難》教案

關於《蜀道難》教案合集六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蜀道難》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蜀道難》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

  2.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

  3.瞭解李白的放達。

  教學重點誦讀

  教學難點誦讀要求

  教學方法指導示範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以杜甫評價李白的詩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談到唐詩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讀課文教師疏通文意範讀課文。

  二、朗讀

  1.個別朗讀。

  2.集體朗讀

  師生探討朗讀

  師生探討朗讀

  1.“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唏”是驚異之辭。“危”“高”,同義重出,極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凋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4.“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裡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嘆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5.“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峰”“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6.“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該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為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8.“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三、詩歌整體感知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闔,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詩的開首4句是全篇的總綱,以後按蜀道的由來、歷史,蜀道沿途各處高峻、陰森、險惡和動盪不定的社會情況等內容次第寫來,鏡頭一組比一組驚心動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中反覆疊現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於高昂、澎湃之中,迴旋激盪,餘韻悠長。

  四、作業佈置

  背誦《蜀道難》

  第二課時

  一、 匯入新課

  提問背誦而匯入新課。

  朗讀課文在學生朗讀時,提請注意詩歌的章法、氣象、基調。請朗讀好的學生進行朗讀。

  二、鑑賞詩歌章法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並非簡單的重複,因為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三、鑑賞詩歌氣象

  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歎為觀止。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在詩人的想像中,他彷彿將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千里不絕的圖景一望無餘。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16個字就將民間傳說中關於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出來,使我們彷彿聽到了五丁拽蛇時的大聲呼喊以及隨後一聲使山河改觀的巨響,也彷彿看到無數勇敢的人在高山上開闢道路、架設棧道的情形,不禁要讚歎神力和人工的偉大!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是詩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見:當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時,他看見六條龍拉著的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再俯視下面,只見波濤洶湧的急流為大山所阻而激起無數的漩渦——這幅畫又是多麼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詩人設想自己沿著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峰以後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後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控它們,看看是個什麼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遊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悽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著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峰絕壁,砯崖轉石,都會危及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雲“其險也如此”。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鑑賞詩歌基調

  四、小結

  這首詩以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貫穿始終,已經顯示了它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嘆蜀道之高,因為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是嘆蜀道之險,用勸遊者的口吻寫出,意味尤為深長。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嘆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用具體描寫方式,再現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圖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五、作業佈置

  1.找出詩歌中的典故。

  2.詩歌運用了哪些修辭?

  第三課時

  一、匯入新課

  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清沈德潛《唐詩別裁》)

  才氣揮霍,頓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隨地傾出萬斛也。(《李詩緯》卷一)

  二、背誦課文

  1.集體背誦。

  2.個別背誦。

  三、自由發揮讓學生談談自己喜歡的詩句,並說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2.“連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裡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3.“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麼描繪得如此動人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4.全詩最後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風雲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後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於勸人引以為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課堂小結這首詩是襲用樂府舊題,意在送友人入蜀。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至於本詩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歷代有各種不同看法。然而就詩論詩,不一定強析有寓意。但從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看,卻是在寫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時,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防守。詩採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嘆,迴環反覆,讀來令人心潮激盪。

  五、作業

  課後完成黃皮書

  附1:板書設計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嘆高蜀道來歷

  難行蜀道高峻

  二嘆險景物悽清——以“何時還”起

  可畏山水險惡主旨句二見

  照應

  三嘆戰禍之烈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蜀道難》教案 篇2

  樂府詩大多具有詠歎的意味。這首詩言蜀道之險,有“風人之義”,詠歎的意味尤濃,誦讀時必須把握這個基調,才能再現詩中的意境。下面試分層加以解說:

  1、“噫籲嚱……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4、“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裡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喟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5、“連峰去天不盈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峰”“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6、“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讀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為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8、“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蜀道難》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註釋,大體讀懂詩意。

  3、把握詩歌情感基調,走進詩歌神奇的藝術世界。

  4、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講授法:幫助學生疏通詩意。

  2、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3、合作探究:訓練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4、啟示法: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藉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裝置。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所描寫的蜀道之難及其載負的情感。

  2、進一步領略李白詩歌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種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誇張、想象、比喻等。

  3、詩歌主旨的分析。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蜀道難》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蜀道難》是開篇,在講解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同時要涉及詩歌誦讀技巧,為接下來幾篇詩歌的講解作鋪墊;《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寫蜀道之難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值得師生鑑賞其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匯入

  1、方法一:展示有關蜀道的圖片,讓學生透過視覺觀察蜀道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接著共同賞析幾篇描寫蜀道難的詩作,看看它們的表現手法,進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難》。

  2、方法二:可結合課後練習第四題,借用李白“謫仙人”雅號的由來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難》。

  【設計意圖】主要是激發學生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課程匯入部分是必須的,好的開端等於成功課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學生雖然熟知李白,但資訊是零碎的,所以教師應梳理作者資訊,讓學生對李白的認知成系統。

  2、創作背景。

  注:可結合唐代文人壯遊天下以求功名為大背景,特別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時的精神世界,然後引入賀知章對《蜀道難》的賞識。

  (三)樂府詩和樂府古題

  1、樂府詩相關知識。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創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是收羅漢至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彙集。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緻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

  2、樂府古題常識。

  亦稱“樂府往題”,樂府詩類別名。即“擬古樂府”。漢樂府“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足以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為漢末魏晉以來詩人所繼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藝術風格,並沿用其舊題寫了許多不再入樂的樂府詩。唐詩人更大量借用樂府舊題抒寫時事,從而賦予舊題以新生命。

  【設計意圖】雖然必修二中學習過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和樂府古題《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紹一下相關知識,有助於學生溫故知新。

  (四)文字解析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注: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聽:字詞讀音、句式停頓、情感基調。

  (2)學生齊讀。

  注:在學生齊讀之前,教師應結合相關資料,指導學生朗讀技巧。

  2、細讀文字,梳理文句(重點)。

  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按字句段的順序進行,類似於文言文的串講,但不等同於串講,在把詩句分離之後,要有句段的整體觀。結合註釋及參考資料讓學生了解基本文意,並在描寫內容和寫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適當的點撥,原因是《蜀道難》裡的詞藻比較新奇豐富,意象和技巧運用較多,學生理解有難度,也是為下文問題探究作鋪墊。

  3、小組合作,問題探究。

  (1)從課文可知,李白對“蜀道難”一詠三嘆,試概括三嘆的內容。

  參考要點:一嘆蜀道之高險,二嘆蜀道之驚險,三嘆蜀道之兇險。

  注:一詠三嘆是本詩的行文特點,也是讓學生宏觀把握詩歌的線索,結合第一部分的整體感知,透過此小題檢查學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說說全詩為什麼反覆詠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參考要點:首先明確這是反覆(復沓形式)的表現手法,那麼它的作用是什麼?應結合具體文字分析,立足於形式結構和詩歌主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既是作者詠歎的主題,也是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的標誌。它在第一段出現,像晴天霹靂震撼人心,開啟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現,承前啟後——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後面的“其險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現,曲終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關心之意,溢於言表。從形式上看,每次撥出這句話,都完成了一種韻律的轉換,即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的交替。

  (3)請結合具體文字,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參考要點: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誇張揚厲的筆法,流轉華美的韻律。(這是主要的藝術特色,在學生回答後,需要老師點撥和補充,學生如果體會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參考:關於這首詩的立意,歷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A、為憂慮房琯、杜甫而作,認為作者寫此詩是擔心身為劍南節度使的嚴武會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諷刺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入蜀,首倡者為給李白集作分類補註的元人肖士;C、諷刺四川軍閥章仇兼瓊;D、“即事成篇,別無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籤》和顧炎武《日知錄》為代表。經今人研究,前三種說法,或於史實不符,或於時間不對,都很難成立。所以我們以第四種說法為基礎,認為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有關主旨的爭議應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有所瞭解,但應提醒學生注意主旨的理解應有理有據於文字,不可牽強附會。)

  【設計意圖】古典詩歌解讀應以文字為本位,進行細讀,在學生整體感知後,由教師引導分層分析詩句,將詩歌壓縮的內容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澱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詩歌的字面意義,文字的深入才有了基礎和前提,體會詩歌的方法精髓在於文字細讀,所以在“細讀文字”部分重點是梳理字句,析詞解句是詩歌解讀的最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躍性地選取應試性的考點講解,而是注重發掘詩歌的內涵和藝術,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讀詩,讀懂詩,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狀態;“整體感知”到“文字細讀”再到“問題探究”,三個模組重視的是基礎,能力層級是提升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詩的方法。

  4、反覆誦讀,讀出韻味。

  可以欣賞不同的名家朗誦影片,幫助自己理解。

  【設計意圖】李白作品,渾如天成,不可節解,所以要多多誦讀,進行整體觀照。透過反覆誦讀、美讀,當能更好地領會這首詩的妙處。

  七、課後作業

  1、《行路難》(其一)與《蜀道難》寫作時間接近,請結合你對這兩首詩寫作目的的理解,對比分析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狀態。

  2、讀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說說它與李白《蜀道難》的寫作重點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蜀道難》教案 篇4

  一、匯入

  余光中先生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麼幾句,請大家一起朗讀一下。

  多媒體課件展示:(余光中《尋李白》片段)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提問] 寫的是哪位詩人?

  [明確] 李白。這首詩就叫《尋李白》。

  [提問] 我們學過很多李白的詩歌,你對李白詩歌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幾位同學來談。

  [參考] ①李白屬於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中誇張成分非常多。給人感覺非常豪放,他說的東西看了以後讓人過目不忘。

  ②李白的詩中洋溢著飄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詩向來直抒胸臆,狂放不羈,非常奔放,傾斜著浪漫主義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詩歌在我們讀來雖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義,但李白詩歌的字裡行間都充滿了自己的浪漫主義激情。我們欣賞李白詩歌也要帶著這種感情去欣賞。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寫他的詩,我們讀起來會很生動、具體,印象特別深刻。

  [小結] 豪放、誇張、豐富的想象,這些都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最具體的表現。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一首《蜀道難》。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藝術魅力。

  二、整體感知

  多媒體課件展示:《蜀道難》封面。

  1.[活動] 下面先請大家聽一遍課文錄音,聽的時候注意字詞的讀音。另外,把你預習過程當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詞劃下來。

  [提問] 朗讀非常的`精彩,聽完以後,你們有什麼感覺,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感到非常的恐懼、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動] 我們先看字詞,你們在預習的過程當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提問。

  [參考] “捫身歷井仰脅息”。解釋為“屏住呼吸”,為什麼解釋為“屏住呼吸”?

  [明確]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說明蜀道是很艱險的、路途是險峻的。人們在這種狀況下會產生恐懼的心理,所以作者說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險峻有關係,是害怕。

  “乒崖轉石萬壑雷”的“乒”字:發出很響的聲音。

  2.下面我問大家幾個字詞。

  多媒體課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後面的高是反覆,同義複用。李白還有詩,“危樓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當太白有鳥道當:阻擋,擋住。

  以手膺坐長嘆 膺:胸。成語:義憤填膺。

  劍閣崢嶸而崔嵬 崢嶸:山石突兀、高峻的樣子。

  所守或匪親 或:倘若,如果。表假設。

  3.[提問] 大家初讀這首詩,感受最深的一句話,記得最牢的一句話是哪一句?

  [明確] 難於上青天。

  多媒體課件展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這句話在全詩裡面反覆出現了三次,可以說是貫穿全詩始終的一句主旨句。由這個主旨句我們可以基本上把握住這首詩的基本內容和情感,感嘆蜀道之難是這首詩的基本內容和情感。為什麼作者要感嘆蜀道難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三、具體研習課文

  1.賞析第一小節

  (1)感悟

  [活動] 首先看第一小節,先把第一小節自由朗讀一遍。找出第一小節中敘述的句子、描寫的句子。看看它敘述了哪些內容,又描寫了哪些內容。

  [活動] 請一位同學找敘述的句子。

  [明確] 敘述的句子: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娥眉顛。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

  [提問] 敘述了什麼內容?請一位同學概括。

  [明確] 敘述了蜀道長期閉塞的狀況,以及蜀道間重山疊嶺的地貌和蜀道的由來。

  [小結] 交代了蜀道的由來,以及秦蜀之間不通人煙,長期阻隔的情況。

  [提問] 描寫的句子有哪些?請一位同學回答。

  [明確] 描寫的句子: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提問] 描寫了什麼?

  [明確] 描寫了蜀道山勢的險峻。

  [小結] 這些敘述和描寫都非常生動。之所以生動,是和詩人那種浪漫主義激情有著密切的關係的。請大家自由朗讀其中的句子,選擇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一句來鑑賞一下。

  [參考] ①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龍回日”的神話故事,作者還用了上下對舉的方式說明蜀道難行。寫出了山勢之高,綿延接天。萬仞之深,極望迴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寫得令人心驚肉跳。

  [小結] 主要用了神話,突出了蜀道的高峻,連太陽神見了它都要繞道行駛,意象可謂闊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巧妙地化用“五丁開山”這個神話傳說故事,寫出了開蜀道的難。寫出了古代人與自然的鬥爭和改造自然的強烈的願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難。這句話顯得很有氣勢,寫出古代勞動人民在劈山架路的過程中的悲壯的業績。而且這句話還運用了傳說故事。極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第二句寫出了蜀道山勢迂迴,地勢極為複雜,是一種會讓人迷惑的山路,走進去就像迷宮一樣。突出了蜀道的迂迴盤旋曲折的特點。

  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攀緣。”——按理說黃鶴飛得很高,連黃鶴都飛不過去,可見蜀道山勢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緣技術比較好,這種山連猿猱都攀不過去,可見山勢的險峻。

  [小結] 透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側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實際上是一種以虛襯實的寫法。由此可知,第一小節裡有大膽的誇張,有豐富的想象,還引用了神話傳說,虛實結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壯闊,感情奔放,讀來確實有攝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

  (2)誦讀

  [提問] 如果要透過朗讀來體現他的這種浪漫主義激情,該怎樣表達?

  [活動] 首先看看敘述的句子。怎麼讀比較好?請一位同學範讀。(生讀)

  [提問] 為什麼這樣處理?

  [參考]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娥眉顛”是做敘述,就是做了一種鋪墊。讀得要相對平一點。“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講了蜀道的由來,這部分是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應該是介紹了蜀道的由來。語氣應該讀得比較重。

  [活動] 全班齊讀。從“蠶叢”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提問] 下面描寫的句子又應該怎麼處理呢?為什麼?

  [參考] 下面描寫的句子首先應該讀得比較緩慢。因為這一段描寫蜀道的高和險,讓人有一種處身於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別是“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句更應該讀得比較緩慢,讓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種盤旋情形。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緣的“愁”應該重讀。因為這兩個字強調了蜀道的高和險,連黃鶴之飛都過不去。“尚”和“愁”是修飾這兩句話的重點。所以當重讀。

  [點評] 師範讀糾正。(比較讀,①重點強調尚、和愁。②拉長“尚”和“愁”,到兩句詩後面略慢,稍輕。)

  [活動] 讓學生比較哪種更好。簡說原因。

  [明確] 第二種。“尚”和“愁”拖長,起到強調兩個字的作用。而且語速使人感覺到重點是在“不得過”和“愁攀緣”上面。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勢的高和險峻這個重點。

  [小結] 正因為山勢險峻,連黃鶴和猿猱都過不去,人當然更過不去。所以有時候要突出一個意思,不僅僅是用加重語氣的方式。有的時候反而降低聲調,讀慢一些,更能突出這個詞句的含義。

  [活動] 生齊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小結、提問] 這幾句表現人難以攀越蜀道的無可奈何之感覺。最後剩下開頭的兩句話,這兩句應該怎麼讀?

  [參考] 開頭兩句讀得應該比較有氣勢。因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全文出現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讀得比較有氣勢就可以突出全文的這個重點。

  [提問] 怎麼讀才能有氣勢,怎麼讀?

  [參考] 語序要緩慢一點。應該抓住重點“難”。(師範讀)結構比較緊湊。(生範讀)

  [明確] 應該讀快一點,強調“難於上青天”。再重點強調“青天”。因為上蜀道比上青還難。突出蜀道的高。前面兩句直抒胸臆的話,最前面三個嘆詞“噫籲曦”稍微拖長讀。(師範讀)後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讀慢一點,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範讀。

  [活動] 全體學生齊讀。(從開頭……難於上青天。)

  [點評] 難於上青天還應該讀得聲音高一點。更果斷一些,有力一些。充分突出這首詩的主旨。因為一開始它就奠定了這首詩的豪放的基調。我們應該透過朗讀把它體現出來。

  [活動] 生再齊讀。

  [活動] 生再齊讀整個第一小節。讀的時候注意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激情。

  2.賞析第二小節

  [活動] ①這是第一小節,我們透過誦讀一起來鑑賞了一下。接下來看二小節,第二小節有兩處描寫的文字,請分別把它勾畫出來。

  ②這一段的鑑賞我要交給大家,請大家先選擇其中一處改寫成散文並體現出這首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不要擴充套件,只在原來的基礎上稍做拓寬就可以了,並且要能體現出他浪漫主義的風格。)

  ③(幾分鐘後),先將寫的東西在四人小組裡交流,然後每個小組推舉出一名寫得最好的同學在全班交流,

  [改寫參考一] 只見在那個滄桑的千年古樹上,一隻單薄的鳥兒站在最單薄的那根樹枝上用勁啼叫,彷彿心中充滿哀怨。成對的鳥兒一前一後穿梭在林子裡,好不自在。一片的空山寂寥、肅靜,只聽見杜鵑在夜色中啼血。

  [改寫參考二] 連綿的山峰高大險峻,彷彿聳入雲霄。一棵枯松倚掛在懸崖上,似乎即將跌進深谷。湍急的流水與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之勢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較量。它們使出最大力氣撞擊山崖。發出雷鳴般的聲音。

  [改寫參考三] 只見鳥兒在高高的古樹上悲哀的鳴叫著,雌鳥緊跟著雄鳥在林間盤旋。又聽見杜鵑在朦朧的月光下悲哀的鳴叫,似乎在為空無一人的山峰悲鳴。

  [改寫參考四] 接連不斷的山巒直聳入天,在夜色中更顯得可怖,崖邊的幾棵松樹機警地掛在絕壁邊,鬼魅而妖冶。奔騰的激流與瀑布相撞,發出雷鳴般的巨響,衝擊著山崖,一塊塊碎石沿著幾乎垂直的崖面滾入了濤濤的江水中,轉眼便不見了。

  其他同學評一下,哪個同學改得最好,為什麼?請兩位同學。]

  [點評] 第一處描寫營造的是讓人驚恐,非常淒涼的氛圍。第一段寫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改寫不僅僅是擴充套件、想象就可以了,還要忠於原文。

  [提問] 這一段如何透過朗讀體現詩人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寫有兩部分,這兩部分描寫處理是否相同,為什麼?

  [明確] 不相同,因為第一段是講“悲鳥”和“子規”,體現了一種比較悲涼的氣氛。應該讀得稍微慢一點。顯得氣氛比較悲涼一些。下面一句描寫的是山勢的險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讀得快一點,氣勢要稍大。使人能體會到險要的感覺。

  [活動] 生示範讀。(從“但見悲鳥號古木”……“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連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轉石萬壑雷萬壑雷”。)

  [點評] 第二處讀得快一些。語調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動] 全班學生齊讀這兩處描寫。(從“但見悲鳥號古木”……“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連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轉石萬壑雷”。)

  [提問] 這段裡面還有幾個抒情的句子,應該怎麼念?

  [明確] 這段裡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對朋友的擔心,勸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現出來。

  [活動] 齊讀。把它和兩個寫景的句子和在一起。(從“問君西遊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3.賞析第三小節

  [提問]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兩段有什麼不一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 前兩段都是以長句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數都是短句,以四字句為主。好處:與前兩段形成了一種語言上參差不齊,整散結合的特點。更加自如地表達出作者奔放熱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詩歌語言富於變化。

  [小結] 由此可見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僅體現在詩歌的內容上,還體現在詩歌的語言上。語言上靈活多變,句式參差不齊,自如地表達詩人的情感,這也是浪漫主義風格的一種特徵。

  [提問] 一起來看第三自然段,這一段的韻腳有什麼變化?首先把壓韻的字找出來。

  [明確] 第一個:開、豺壓ai韻。

  第二個:麻、家壓a韻

  第三個:嗟

  [小結] 前面幾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韻腳的變化比較少,基本上比較一致基本上是壓an韻。第三段韻腳變化一共發生了三次。為什麼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呢?因為第三段主要講的內容是感嘆蜀中戰禍之烈。主要表達了作者的一種強烈的情感。韻腳多變也就更加靈活自如地表達出作者強烈的情感。換句話來說,就是作者強烈的情感透過韻腳的變化表現出來了。

  [小結] 由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知道浪漫主義的另一個特點是章法靈活多變。

  [提問] 第三段四字句比較多,這些四字句應該怎麼讀?

  四字句應該讀得節奏比較快一點。因為它表現出蜀地戰禍比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種比較真心誠意和確實希望這樣的勸戒。應該讀得比較快、堅定一些。

  四字句節奏短促而有力,讀時兩字一頓,要稍快一點。

  [活動] 齊讀(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側身西望長諮嗟”。)

  [提問] 這兩段分別從什麼角度來突出、詠歎蜀道之難的呢?

  [明確] 第二段詠歎蜀道之險。第三段突出蜀道經常發生戰亂。突出蜀地之亂。

  多媒體課件展示:

  嘆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難 嘆蜀道之險(第二段)

  嘆蜀中戰禍之烈(第三段)

  透過一個詠歎句反覆出現,使得詠歎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媒體課件展示:

  前人對蜀道難的高度評價:

  逼真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

  ——沈德潛《唐詩別裁》

  《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也

  ——殷番《河嶽英靈集》

  首二句以嘆詞開其端,末二句以嘆詞結其尾,首尾相應,關鍵之縝密也。白此詩極其雄壯,而鋪敘有條,起止有法,唐詩之絕唱者。

  ——朱諫《李詩選注》

  [活動] 這些是前人對《蜀道難》的評價,我想請一部分同學對這篇課文也來評點一番。用很精簡的一句話。把你閱讀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寫出來。其他同學也思考,在書上寫一下。

  [參考] ①感情豪放,筆法飄逸。

  ②氣勢雄偉,引人入勝。

  ③句不拘長短、聲不拘高下、韻不拘同異、筆隨興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參差、筆意縱橫。如天馬星空,非太白不能為也。

  [小結] 1.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特色

  (1)李白的詩具有非常強烈的思想感情。

  (2)鮮明的個性。

  (3)具有豐富的想象,奇特的誇張,並藉助非現實的神話和奇麗驚人的幻想來描繪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抒發美好的理想願望和強烈的感情。

  (4)結構上跳躍多變。

  (5)風格多樣,但以雄奇、飄逸為主。語言熱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鑑賞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特點。至於這首詩的內容,比如說它的主旨,他的寫作的目的,甚至寫作的時間歷來眾說紛紜,未有定論。我希望大家在下課以後能夠多去翻閱一下這方面的資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動] 齊讀課文。 全國優質課教學錄象整理

《蜀道難》教案 篇5

  【教學內容分析】

  《蜀道難》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必修3的課文。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是唐代詩歌。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蜀道難》具有一種示範的作用。這種示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展現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時期的作品風貌,從而感受時代與文學的聯絡;另一方面的作用,在於透過引導學生誦讀、鑑賞《蜀道難》,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會閱讀其他唐詩作品。

  在詩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物件。這個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詩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點燃了盛唐詩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詩歌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窺豹的作用。通過了解李白的詩瞭解李白,又進一步瞭解唐詩的風采。在之前上過的唐詩引導課的基礎上,我希圖透過誦讀與鑑賞兩個層面結合李白這位詩人來閱讀他的詩。使學生能被古典詩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學情分析】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行文上有別於學生經常誦讀的格律詩,它不像格律詩一樣以對偶句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這就增加了誦讀時情感把握的難度。高中的學生在思想上漸漸從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達上卻正相反由開放轉向了封閉。而詩歌閱讀鑑賞恰恰需要的就是學生敢於開口去誦讀,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了矛盾。

  在詩歌教學上,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歌,對詩歌的意象有一定的瞭解。而要了解唐詩乃至整個古典詩歌的魅力,僅僅瞭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難》的教學上,意象是一個跳板,它連線著學生的已知與未知。學生可能會被古奧艱深的用詞抑制了興趣,但詩歌豐富的想象世界與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導學生主動誦讀主動探究的一盞明燈。

  【設計思想】

  針對學生對誦讀古詩的畏縮情緒,我決定以兩條主線貫穿全課。一條主線在於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涵三個有著層層遞進關係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一首詩歌。另一條主線在於梳理分析《蜀道難》的句法特點、主旨情感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探究李白對樂府舊題詩的創新和超越,進而探討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而這兩條線的交匯之處就是詩人“李白”。第一條線屬於“表”,第二條線屬於“裡”,正是如此,讓學生表裡結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詩人李白之“大”。在授課過程中,採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表現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於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深入瞭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目標:透過誦讀品評賞鑑,體會想象、誇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迴圈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藉助於“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鑑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鑑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多媒體影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兩課時內容簡介】

  本公開課為第一課時,主要立足於引導學生學會朗誦,進一步熟悉其樂府舊題詩歌的特點

  ,體會李白詩風的豪邁飄逸,。在內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藉助於“剝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詩的情感主旨。

  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鑑賞和品味本詩的語言和藝術手法,進一步瞭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形成。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匯入:

  以賀知章對李白《蜀道難》的評價——“子,謫仙人也!”引出教學文字。

  教學過程:

  一、初讀文字,粗品詩意。

  (一)、《蜀道難》解題:

  《蜀道難》屬魏晉早有的於樂府舊題。這個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

  《樂府解題》:“備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三)、朗讀指導:

  1、教師指正個別易讀錯的字音。

  2、提問學生:朗讀應注意的要素。

  朗讀要素:節奏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為例,教師示範並指導朗讀。

  “噫籲嚱……難於上青天“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4、學生再讀。

  (四)、問題研討:

  1、《蜀道難》為樂府舊題,本為寫行旅之艱難。李白作為唐人再寫舊題,是簡單的再重複還是另有創新之處?

  李白詩歌的最高建樹就是樂府舊題詩歌的創作。我們能借助於本詩的學習,以瞭解李白這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對樂府舊題詩的繼承和創新?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導。

  (讓學生結合初高中以來所學過的樂府詩歌,進行比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師總結:

  第一處創新:句法的推陳出新。

  樂府詩歌,尤其是初唐以來,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善於把3、4、5、7言等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為一種雜言體。大量使用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奔放的語言風格。這是繼承了楚辭和漢樂府的傳統,加以推陳出新。句式的創新,有利於情感抒發的自由和變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羈,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靈魂。(PPT展示:)

  二、再讀文字,淺探主旨。

  (五)、學生聽名家範讀,再次朗讀。

  (六)本詩內容主旨淺探。

  1、教師提問:本詩題為“蜀道難”,此道到底有多難?詩人運用什麼手法把蜀道之艱難表達淋漓?

  詩人運用比喻和反覆手法,直接抒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PPT展示)

  2、教師提問:蜀道之難的具體體現為哪兩個關鍵字?

  "高、險"(PPT展示)

  3、學生小組合作,從"高、險"兩個方面分析本詩內容。

  4、教師指導總結: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悽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PPT展示:)

  5、教師提問:本詩主要寫蜀道之高險,目的何在?只是單純的以寫景為目的還是另有他意?

  6、學生討論,請個別學生談談看法。

  7、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與學生“剝皮抽筋”讀法。

  讓學生劃出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並組成一詩。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詩的骨幹句子集中起來:

  v 噫吁戲!危乎高哉!

  v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v 問君西遊何時還?

  v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v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v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v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v 側身西望長諮嗟!

  詩歌主旨:贈別友人入蜀,對友人去蜀地的憂慮和惜別之情。

  胡震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

  (PPT展示)

  9、教師總結:

  第二處創新:主題的現實意義。

  本詩雖是引用樂府舊題,詩的內容依照傳統的題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現著充沛的時代精神,有著針對現實的主題。

  10、課後作業:

  小組合作:對文字進行評註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煉字、修辭等,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

  (此課後作業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

  【板書設計】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悽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

《蜀道難》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瞭解李白的詩歌特徵。

  2、 賞析本詩藝術特徵:a 將神話傳說、想象和誇張融為一體的特徵;b 章法上主旨句

  重複出現,副句多變;c 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

  3、 體會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

  教學過程:

  【匯入語】

  20世紀美國旅行家泰魯·保羅在《遊歷中國》一書中斷言:“有崑崙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公元20xx年七月三日22時20分,隨著一聲汽笛聲長鳴,鋼鐵巨龍穿過崑崙山,翻越唐古拉,驕傲地騰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線的貫通,讓對中國人持懷疑論的洋大人們收回了他們的成見,如果歷史真的有輪迴,還有一位具有詩壇統治力的大人物也會大跌眼鏡。誰呢?

  【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就屬於後者。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其歌詞內容多寫從長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艱難險阻。現存梁簡文帝、劉孝威等人作品,都寫過蜀道之難,但內容單薄,藝術性不高。李白這篇則以切身體驗為基礎,結合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透過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雄放的語言和窮極變化的句式、韻律創造出奇險壯觀的藝術天地,把“蜀道難”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與杜甫並稱“李杜”。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漫遊十餘年,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李白是屈原之後,古代詩壇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對他極為傾服。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指出:“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二人詩風不同,而各臻絕詣。

  對這首詩的創作曾有一些附會史事的說法,如以為它是諷刺唐玄宗避安史亂入蜀的,幾乎沒有定論,同學們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考證。但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此詩作於天寶初年,這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前夕,詩人在表面繁榮的背後,彷彿已經預感到潛伏著的社會危機,深感於人生道路的艱難。

  【梳理內容,指導學生背誦】

  1、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豪放,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唏”是驚異之辭。“危”“高”,同義重出,極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凋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4.“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裡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但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嘆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5.“連峰去天不盈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峰”“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6.“劍閣嶺煉而崔嵬……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要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讀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為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8.“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蜀道難

  嘆蜀道之高(高險)

  蜀道的來歷

  蜀道的高峻

  蜀道自古難行

  嘆蜀道之險(驚險)

  景物悽清

  山水險惡

  蜀道自古可畏(勸阻友人)

  嘆戰禍之烈(兇險)

  劍閣險要

  慘象環生

  早還家

  (告誡友人)

  【藝術賞析】

  1、將神話傳說、想象和藝術誇張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如用五丁開山、六龍回日的神話傳說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用人行青泥嶺上捫參歷井的想象寫出青泥嶺的困危之狀。用黃鶴不得飛度、猿猱愁於攀援的誇張寫出人行走難上加難。用古木荒涼、鳥聲悲悽的景物來寫遊蜀者的羈旅愁思。

  2、章法上,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現: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並非簡單的重複,因為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尤其,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它。

  3、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獨特個性:句式以七言為主,又雜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隨心所欲,窮極變化。語言或勻稱對偶(上、下),或散漫舒展(第一句),或精煉凝重(但見、又聞),或通俗輕快(嗟爾)。擺脫了一般詩歌中節奏統一板滯的現象,造成了參差錯落、變化有致的美感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