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關於數學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數學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

關於數學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數學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1

  一、激發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最活躍、最現實並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探索學習的前提。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點。使他們在新事物的刺激下,產生不斷嘗試、探索創新的願望,並積極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來,專心致志地學習、探索。

  例如,在教學“工程應用題”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題:“一堆貨物()噸,由甲車單獨運要10趟運完,由乙車單獨運要15趟運完。現兩輛車合運,幾趟可以運完?”由學生任意補充總噸數,並列式解答。透過計算比較,有學生提出:為什麼貨物的總噸數不一樣。但最後的結果都是6趟?學生急於想知道其中的奧秘,求知慾望被激發出來。思維的積極主動性逐漸得到培養。

  二、控制情緒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事實上,任何一種活動要持續下去達到目標,都需要有強烈、深厚的情感投入。如何激發學生探索的情感與願望呢?

  1.營造氛圍。《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活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要尊重參與者的不同觀點。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異議,使課堂成為學生的論壇,讓學生在良好的精神氛圍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

  2.引發需求。學習發生的深層次根源來自主體的認知需要。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認知驅動力,正面引導自我提高內驅力。合理利用附屬內驅力;結合教學內容有機進行思想教育;循循善誘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障礙。透過學習成功的體驗不斷提高人生境界,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持久學習動機的根本途徑。教師要把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

  三、啟用思維

  “數學充滿著矛盾”,已知與未知、現實與需求、正確與錯誤的聯絡和交替不時造成學生的認知衝突。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和製造這些矛盾衝突,啟用學生思維。把學生帶入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探索性學習活動之中。

  1.樂於提問。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在的創新因素,設計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如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時,一位教師是這樣匯入的:“小朋友們,這個學期我們開展了作業評比得紅花的活動,我知道大家都得了不少紅花,老師向你們表示祝賀!能告訴我,你們得了多少朵紅花嗎?”學生爭先恐後,小明說:“我得了12朵。”小華說:“我得了8朵。”小航說:“我得了10朵。”教師把這幾位學生得的紅花一一貼出,問:“看了這幅圖,你們想到了什麼?”學生觀察,自由發言:“小明多。小華少。”“小明比張華多幾朵?”“小明比小航多幾朵?”“小華比小航少幾朵?”教師接著說:“你們能列出相應的算式並算出結果嗎?”學生興致高漲,進入了計算學習。

  2,敢於爭論。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爭論。讓他們彼此交流。相互啟迪,運用已學知識,旁徵博引,多角度表達自己的思想,能不斷開拓思路,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髮散思維能力。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圓面積練習課”中。讓學生解答這樣一題:“一塊蔬菜地的自動旋轉噴灌裝置的射程是12米。它的噴灌面積最大有多少平方米?”在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及時組織交流。

  生1:這12米,實際是圓的半徑。所以噴灌面積有3.14×12=452.16(平方米)。

  生2:這道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為題中沒有交待清楚噴灌裝置裝在菜地的什麼位置。如果菜地是一個長方形,噴灌裝置裝在長方形的角上,噴灌面積只有÷圓;如果噴灌裝

  鬥置裝在長方形草地的一條邊上,噴灌面積只有1/2圓或小於1/2圓;如果噴灌裝置裝在靠近一邊上,噴灌面積則有可能大於1/2圓而小於一個圓……所以說本題答案不是唯一的。

  生3:題中並沒說這塊草地是長方形,如果是任意圖形,這題的答案比生2所說的會更復雜些。

  生4:題目中已講明“最大”。那麼應排除各種因素,往最好的方向去思考。因此本題的答案應該是452.16平方米。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闡述探索成果,展示思維過程,透過爭論促進思維向全面性、深刻性發展。經常爭論能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3.善於拓展。數學問題在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它可以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形成積極探索和創造的心理態勢。對數學的本質產生一種新的領悟,進而生動活潑地參與“做數學”的過程。促進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有效發展。例如,在學完了分數應用題後,一位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題:“修路隊修一條長7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1/3,第二天修了餘下的1/3,還剩下多少千米沒有修?”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了6種解法。解法1:70×(1-1/3)÷2;解法2:70×(1-1/3)×1/3;

  四、體驗成功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每一個正常的人猶如一粒種子。只要能給予適當的環境,就會生根發芽、長大並開花結果。每個人在其內心深處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求。數學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當環境”,使學生開出“智慧之花”。結出“成功之果”。

  1.親歷探索過程。心理學家認為,透過讓學生經歷獲取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學生會在積極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滿足。學生一旦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就會從“試著探索”逐步變成“熱愛探索”。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發現有不少學生已會畫圓。於是我就直接先讓學生利用圓規來畫圓。結果,也有一小部分同學沒畫成功。我從中選出幾幅作品貼到黑板上,問:這些圓為什麼沒有畫成?有的說,針尖動了;有的說,圓規兩腳之間的長度變了……最後歸納得出:畫圓時,針尖不能動(定點)。針尖到筆芯的距離不能變(定長),旋轉時用力要均勻,不能改變圓規兩腳之間的長度。在此基礎上,再來認識圓的特徵也就水到渠成了。

  2.展示探索成果。成功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教學中我儘量讓每位學生都能展示探索的成果,讓更多的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快樂。例如,請你做個小小設計師:學校有一塊長20米、寬10米的長方形空地,計劃將這塊地的一半面積種上花草,你認為怎樣設計比較美觀呢?學生獨立思考一段時間後。先小組內進行交流,選出比較好的設計方案。然後把設計方案展示到黑板上。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從中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主動參與和探索的信心。再讓學生說出設計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相互之間又受到了啟發,達到藉助他人的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目的。

  教育家第多斯惠說過:“一個差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課堂中讓學生參與發現和探究知識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我們要努力讓自主探索成為實施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讓它成為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亮點。

  數學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2

  4月20日和21日,南通市小學數學“有效教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專題研討會在海門市通源小學舉行,我認為這次活動中所展示的數學課的的最大亮點是“有效的小組合作高效的數學課堂”。在以往的一些公開課上,我們常常看到為了追求合作形式而合作,或者一個問題學生無人舉手,趕緊小組合作,把合作學習當成了課堂的“避難所”。這次展示的幾堂課不僅僅是幾人圍坐在一起上課這種形式上的小組合作,而是老師們都注意把握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真正需要合作學習的時候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如何把握時機,讓學生合作學習更恰當,更有效呢?下面我想以幾節觀摩課為例談談小組合作學習。

  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要在有利於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時,巧妙地設定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認識幾分之一》這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教學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兩個以上的物體佔整體的幾分之一。丁冬梅老師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引導學生認識4個桃的之後,為了引導學生認識8個、12個桃的,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要求分一分;再讓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桃的過程,有沒有什麼發現;最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桃子的總數不同,為什麼每隻小猴分得的桃子數都佔總數的?透過組內操作、交流、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應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來分,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佔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這樣的學習過程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有效地突出了重點,幫助學生克服了難點,為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二、動手操作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動手操作探究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質,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丁冬梅老師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這一課時,引導學生認識8個桃的、12個桃的時,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再比如曹曉丹老師在教學《認識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幣》這一課中,對“人民幣可以怎樣分類”這一問題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在小組中透過思考、討論、操作發現可以有三種分法:按材料分成硬幣和紙幣;按人民幣的單位分成元幣、角幣和分幣;按數字分,把數字相同的分為一類。

  三、探究問題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學數學《圓的周長》一課是學生在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新知識學習的。本課的重點是透過滲透轉化思想,使學生能利用舊知識,自主推匯出新知識。在動手操作探究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質。例如在徐鳳坤老師在教學《圓的周長》時,雖然課前學生根據老師精心設計的預習單進行了預習,但在課堂上還是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展示、交流測量圓的周長的方法,並且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

  四、“開放性”的數學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數學教學中一些“開放性”問題答案不唯一,而一個學生的思想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全面地去思考,這種情況下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劉耀兵老師在教學《倍的認識》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藍花的朵數是1份,但朵數未知,紅花有12朵,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劉老師先讓學生猜猜藍花是幾朵,在練習紙上畫一畫、圈一圈;再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小組長注意收集不同的想法;最後再進行全班交流,發現藍花的朵數可以是1朵、2朵、3朵、4朵、6朵、12朵,紅花的朵數依次是藍花的12倍、6倍、4倍、3倍、2倍、1倍;再比如丁冬梅老師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這一課上,教師設計了“如果有6個桃子,可以平均分給幾隻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這一開放性的問題,也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透過討論、操作發現有3種不同的分法: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平均分給6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些桃的。

  學生在這樣的小組學習中共享智慧、互相啟迪,有效提高學生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合作學習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適時恰當地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也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

  數學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3

  一、最佳化課堂教學設計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系統地分析教學內容、研究教學物件、確定教學目標、解決教學問題和評價教學結果的過程。最佳化課堂教學設計,重點應突出以下兩個方面:

  (一)最佳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它主宰著整個教學活動。一般來說,教學目標的確定需要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媒體,進行必要的內容重組和最佳化。在數學教學中,要透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七年級數學中對平行線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課,它與以往所學的相交線有著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時後面學習在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都是建立在平行線基礎上的,所以在備課時應注意,透過這一課的教學,使學生能利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解釋平行線的形成和發展,採用假設的方法來推理得出,在同一平面內,兩直線不相交就平行,讓學生體會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解決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從而引申到現實生活中,當自己遇到矛盾時,也要勇於面對矛盾和解決矛盾,同時也就提高了學生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據此,我提出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從現實情境中發現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能從複雜的圖形中找出平行線;

  2、能用符號表示平行線,瞭解兩條直線平行與相交的對立關係;

  3、學會用三角板、量角器、方格紙畫平行線,積累操作活動的經驗;

  4、在實際操作活動中,探索並瞭解平行線的有關性質,並會用平行線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說理;

  5、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二)最佳化教學過程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一般分為組織教學、複習引入、講授新課、練習鞏固、課堂總結五個階段。最佳化教學過程,重要的是要打破程式化,要充分考慮教材內容、學生現狀和教師自身的特點,圍繞教學目標合理、科學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教學節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出學生活動與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這樣才能打破教學過程比例失調、節奏緩慢、氣氛鬆散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每一課時教學內容一般講都是有自己獨特的教學要點需要學生掌握,要讓學生把握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必須突出重點,從而起到提綱結領的效果,便於學生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每一課時又往往有一些知識點學生難以明確,難以掌握,作為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握重點要點,找出難點,化解難點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為了讓學生明確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在黑板的醒目位置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透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如在講授《平移》這一課時,其教學的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圖形結構和形成過程,經歷製作過程認識平移在圖案設計中的應用,難點是透過平移,遠離模仿進行有創意的圖案設計。教師可從我們身邊周圍許許多多美麗的事物和圖片引入,讓學生欣賞許多優美的圖案,然後展示這些圖形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對圖形的結構和形成過程有一個直觀的瞭解。為了強調圖形的結構和形成過程,教師事先準備好圖形,可以讓一兩個對美術感興趣的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優美的圖形,這樣更直觀,也培養了學生在美術方面興趣。學生透過觀察黑板和電腦螢幕,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得出一些圖形的結構和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對此就會有深刻的瞭解,教學效果會明顯提高。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手段。對教師來說,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現代化教學手段有其顯著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引導學生探究重點、難點問題上,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板書量大的內容,如平面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題,複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填空題、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藉助於投影儀來完成。對於比較抽象,學生難於理解的內容,如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平分線的性質,對稱圖形的概念和性質等,藉助電腦來生動形象地展示所教內容。從而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達到了化難為易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點

  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的統稱。教是為了學,如果教學方法不夠恰當,就不能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更談不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了。每一堂課都有相應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教師要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物件的不同以及教學裝置的改變,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裝置的變化,靈活選用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在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學生思考討論,學生練習和學生歸納等等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透過自己的觀察,探索,動手操作,發展其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有時,在一堂課上,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一般說,只有當大多數學生都掌握了儘可能多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效率才算時比較高的。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是好的教學方法。我們要努力探索,互相交流,確保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高。

  五、實施情感教育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因此提高教學效率不但要保證教師教的效率,更要保證學生學的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生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更應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和反應。及時與學生溝通,採取積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教育情感。特別對於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更加關心和體貼他們。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的差異,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給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意識到只要自己的努力,學習成績就會提高,同時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熱愛數學,學習數學。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確保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效率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教師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教師在教學中踏實努力,精選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學方式,創造寬鬆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形式多樣地進行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可以期待的。

  數學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4

  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於教師觀念的轉變,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鼓勵、思考……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流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這說明了一個道理:教師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要確定“以人為本”的觀念,把課堂教學看作自己也是學生人生中的一段激盪的生命經歷,鼓勵、激發學生去不斷探索,把學生的“發現”與“創造”視為最有價值的勞動成果,教師與學生平等地對話,與他們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湧動。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時的一些認識:

  一、聯絡生活、感知數學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而且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在實際問題和數學模型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數學、感知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主體(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既符合自身的認知規律,又有直覺洞察、直觀猜想、合理歸納與活動思維過程,有利於提高自己對數學的認識。

  二、身臨其境,探索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知識的內在結構和學生的學習規律,提供現象和問題,創設思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行觀察、思考、探索。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時,我們可以按下列步驟來創設情境。

  1.求三個一元二次方程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一般來說學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來,然後計算,學生可能體會不到什麼,此時課堂氣氛比較平穩。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這時很多學生會感到很繁,怕動手計算,課堂出現沉悶現象。此時教師立即口答出答案,學生就會感覺到很驚奇,為之一振,進而產生疑問:“老師怎麼會看出答案?這裡會不會有規律?”課堂出現竊竊私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

  3.提出問題:你能根據你開始的計算和老師的結論觀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嗎?學生們躍躍欲試,開始投入到觀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問題:你敢肯定你所猜測到的結論是正確的嗎?再一次激發學生的鬥志,使他們敢於說理、敢於證明,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三、由點到面,觸類旁通

  複習不是簡單的知識重複,而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複習中的最大矛盾是時間短、內容多、要求高。複習既要做到突出重點、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絡,讓學生在掌握規律中理解、記憶、熟練、提高。比如在複習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和根與係數的關係時,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根與係數的關係和二次函式的有關知識相聯絡,根的判別式可以作為判別二次函式的影象與x軸的交點個數的依據:當△>0時,拋物線與x軸有兩個不同的交點;當△<0時,拋物線與x軸沒有交點;當△=0時,拋物線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即頂點。如果拋物線與x軸有兩個不同的交點,用根與係數的關係可以求拋物線與x軸的兩個交點之間的距離,可以判別拋物線與x軸交點的位置(交點是在座標原點的左邊還是在座標原點的右邊)等等。這樣在複習過程中把知識拓一拓、伸一伸,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面對的是獨立、有個性、有思維的學生,課堂教學設計應適應學生的發展,應隨“學情”的變化而變化。課堂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完全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情況的瞭解。只有教師具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為學生考慮,才能真正做到教學服務於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5

  在沒參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認為,教小學數學是很簡單很輕鬆的事,現在想想真的錯了。因為太沒有工作的經驗,參加工作的二個多月以來,磕磕絆絆,諸多困難。參加了這次觀摩會,讓我受益良多:

  1、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學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創設,學情境中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教學時,我們往往是從情境中提煉數學資訊,從而構建數學模型,最後還要在實際中應用。特別是王銳老師執教的《旋轉》一課中,王老師創設學生玩“大炮打魚”的遊戲情境,一個學生到講臺上遮住眼睛,王老師把魚的位置藏好,再找一個學生來指揮上面的學生怎麼旋轉大炮一定打到魚。經過老師精心的設計,學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轉的三個要素—旋轉方向、旋轉角度、旋轉中心。這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為之感動和敬佩。

  2、以生為本。如今資訊社會中不斷創新才能讓一個企業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作為育人工作者,要以發展的眼光,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於學習基礎知識的小學生而言,我們的教學不能生搬硬套,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起點。作為一名新教師,總認為因為知識“過於”簡單,所以認為這對於學生而言也很簡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並不成熟,接受新事物複雜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們自認為簡單的事情,其實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簡單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講臺上的第一節課“秒的認識為例”,很有幸的是,觀摩課上,晁老師上了和我相似的課“分的認識”,晁老師處理時和分的關係上時,讓男生看分針,轉一圈就喊停;讓女生看時針,轉一大格就喊停。學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時的關係。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震撼了,設計的很好,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3、作為一名新教師,要多看書,多聽課,多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讓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寬。

  這次的觀摩學習是短暫的,留給我的思考卻是長久的。名師們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對新理念純熟運用的能力,都將成為我今後奮鬥的目標。

  殷旭升

  《搭配中的學問》是三年級上冊的一個實踐活動課,教材以配菜為素材,提供了3天菜譜供學生進行一葷一素的配菜活動,作為主例題,而將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褲子及一件裙子)作為鞏固練習,試圖讓學生體會搭配中的規律,學會有序思考,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兩位老師根據本地學生的生活經驗,“反客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為主例題進行教學,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回顧兩位老師的課堂,都以探索學習活動做保障,憑藉有效學習支援學生的學習,有探索和練習可以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真實和紮實。下面具體回放兩位老師的教學過程,再次品味兩們老師的良苦用心。

  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絡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兩位老師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絡起來,寓數學知識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數學。用現實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學生的記憶,以學生最常接觸的搭配衣服為情境,營造氛圍,用“猜一猜”活動,將現實和課堂、生活與數學有機聯絡起來。

  “猜一猜”:此環節兩位老師都透過簡單的情境將學生帶到本課的主例題,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褲子有一件裙子,上裝下裝各選一件,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憑藉自己已有的經驗,能夠進行猜測和判斷,但此時更多學生的搭配是零散的、無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複、不遺漏。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由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擺一擺”這一環節,教者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讓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律並提升歸納瞭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

  “擺一擺”:之前的猜測和想象,需要具體的操作活動來佐證和擴充。兩位老師在課前都作了充分的準備,以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讓全體學生進行動手搭配,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此後兩位老師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了課堂的魅力。其中一老師在學生操作完成後,請三個典型的學生上臺演示,一個是以上衣為主線,一個是以下裝為主線,另一個而出現了遺漏,透過學生的反饋和總結,得出不遺漏、不重複必須按一定的規律進行搭配,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而另一老師在學生上臺搭配後,在反饋時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為主線)或一件下裝(以下裝為主線)恰到好處地利用了教學資源,生動、鮮明、直觀地體現了按一定規律進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環節兩位老師以不同的作課方式達到了相同的教學目標,起到了異曲同工之效。 許小美

  最近我又在觀看了杜郎口中學的幾節教學影片,我感受到杜郎口精神的實質就是充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渴求慾望,實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個學校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杜郎口的課堂活了,真正告別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學生當之無愧的成了學習的主人,走進課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滿激情的人,正像杜郎口人說的那樣“主動是學習之本,活躍是課堂之魂”。

  (一)新課改與教師、學生一起成長

  在參加了多次關於新課堂教學改革的培訓後,把大腦徹底的洗刷了一遍,有人說“換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麼都是新鮮的:排了幾十年的課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圓周會議”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佈置也太沉悶了,教室佈置要有個性化,課堂是學生的……。校長教師在一起,聽講座、提問題,激昂的轉變觀念、互動、自主學習、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動搖的,沒有絲毫懷疑的,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條就要重新審視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詮釋了。許多新鮮的詞句“自主、快樂、高效”如急風驟雨,容不得你半點猶豫就劈頭蓋臉而來,看著大家突然忙碌起來,我的壓力驟然而升:不學習,就要落後,不轉變觀念,就要被淘汰!容不得半點猶豫,帶著“自主、快樂、高效”的新理念用於課堂實踐,讓孩子們自主,讓孩子們快樂,讓孩子在自主快樂中實現課堂學習的高效。幾節課下來,看著孩子們亂哄哄,孩子們自主快樂了,一節課下來,體會只有一個字:亂!剛剛湧起的一點激情也逐漸冷卻下來。難道新課改就是亂,亂就是新課改?我疑惑了:難道這就是課堂教學改革?不,課改決不是這樣!是不是哪裡做不到位呢?透過實踐,漸漸地,我的思維變得開闊了,對課改的理解逐漸撥雲見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為把課改想得過於神秘而無法企及;之所以感覺亂,是自己的思維還定格於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從心理上還沒有徹底的接受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其實,課堂教學改革只是一次契機,它就是我們一直在做,而且從未間斷過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學識的人將它完整的歸納並積極推廣的教育理念。它並不清高,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樂、高效的!

  契訶夫說過:“書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的加溫,傳授越多,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教學中,我深深地會到課堂教學改革會讓教師輕鬆,讓學生快樂;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新課程中的教師也將煥發出新的生命。教師將與課堂教學改革同行,將與學生共同成長。

  (二)多聽聽學生的心聲

  師生之間多多交流,會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也是課堂教學改革資訊的反饋,多聽學生的心聲,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課上,一個學生怯生生地對我說:“老師,咱課上能不能換位呀,我喜歡和某某一起做作業。”原先也有很多同學希望這樣,但我都沒允許過,怕他們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著他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課堂教學改革對課堂教學要求就是讓學生自主,於是便微笑著點了點頭說:“老師滿足你的要求!”他聽後非常高興,2個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業做得非常優秀和成功。等課上了一半的時候,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這下可不得了了,好幾個同學說都願意自由組合,我一想這樣課堂不就亂套了呀,等換完座位就該下課了,我就沒答應他們的要求。等下課鈴聲一響,我剛走出教室,感覺一個“小尾巴”跟了上來,回頭一看,怯怯地問我“老師為什麼同意他換座位,不同意我們換,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們呀?”一句話問的我語塞,我趕緊說“不是,不是,我怕換位耽誤大家的作業時間,下次上課之前可以提前換好就可以了,ok?”

  這,給了我一個小小的啟發:如果在課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創作,能激發孩子們的創作熱情,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而現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更愉悅地把學習積極性參與到課堂中來,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我便答應了所有學生們的要求。我又跟同學們說:“我滿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滿足老師的要求,做出讓老師最滿意的創作,而且還要注意課堂紀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響別人。”再上課時,我發現每一自由組合的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創作和學習。透過好的學生和相對弱一點的學生的搭配組合,對後進生的轉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對他們的合作創作都滿意地點了點頭,說:“真不錯,繼續努力!”

  每一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想法,只要老師願意去聽,細心去感受,就會深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探知他們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會在教學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地探索、實踐、領悟。與此同時,不要忘了多和學生交流,多聽聽學生的心聲。

  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結合自身與學校實際,學其精髓,把握內涵,深刻領會,提高課堂效益。在教學中,我要嘗試讓學生自己來實踐知識的獲得過程,自己對照課本進行自學,並且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自我。學習是一種快樂,我們也“學著樂,樂著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活動的課堂、自由的課堂、和諧的課堂、激情燃燒的課堂、迴旋著生命旋律的課堂。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地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以上是我對實施新課改的一點初淺體會,新課改讓教師原有的角色發生變化,新課改也為教師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相信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激發自身的活力,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一定會使學生向“學會學習”這一最高目標邁進。相信自己也會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成長,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在教學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不斷進行教育教學上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