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體會範文(精選4篇)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體會範文(精選4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體會範文(精選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體會1

  第一就是我感覺到了社會人際關係是複雜的,這一點給我的感受很多,在工作當中一切都是自己事情,不會像在學校同學老師都是熱情的,工作沒做好就是自己的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我做一個長期的規劃,特備是處理在工作中的人際關係,這是比較讓我為難的,在學校一直接觸的不是這些,都是接觸的同學接觸的老師,這些都是我自己去處理的關係,在日常跟同事相處當中我一直都是安分的做好自己,也會很熱情的去幫助別人,我認為在工作當中也是需要相互幫助,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的,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自己認真。

  這將近兩個月的工作使我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在學校的時候是很少有實踐的經歷,通常都是跟同學跟老師打交道,也有過校園實踐,這次給我的感覺是不同的,所以我很是珍惜,我覺得這些都需要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這是在工作中的一個的信心,樹立好自己的信心很關鍵,所以這次我對自己很滿意,我經過了一系列的打磨樹立的信心,這是工作的信心,一開始面對這次繁瑣的工作,我是沒有很多信心,兩個月下來我從自己不會的工作慢慢的熟悉,到順利,這其實就在很大程度上給了我信心。

  這次社會時間活動讓我知道自己還需要加強實踐能力,因為畢竟馬上也快步入社會,這是一個開始,大學的時間我一直覺得很久,可是自己確實的覺得時間很快,特別是在經歷了這麼一次實踐之後,這樣的感覺給我更加多了,我看到了更多的工作中要掌握的技巧,就像跟人說話一樣,一個說話水平,言行舉止就決定著他人對自己的映象,在現在時間結束了我才清晰的感受到了實踐帶來的收穫,我也希望在接下來能夠有更多這種機會。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體會2

  大一的暑假如期來臨了,相比過去的其他暑期,這個暑期是最有意義且豐富多彩的。作為一名新聞傳播系的學生,我熱愛新聞事業,所以我利用暑期兩個月的時間來到了北京廣播電臺和《今晚報》重要新聞部開始了我的實習生活。

  我在報社的這段時間使我收穫很大,在實習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我開始了一系列的工作。也讓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平面媒體,瞭解了新聞產生到報道的過程。熟悉了專業裝置的應用,也對新聞記者的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明白了身為一個新聞系學生所肩負的責任,明確了今後學習工作的目標。

  來到報社的第一天,我就被分到了重要新聞部,這是一個負責頭版和二版新聞的部門。也就是說我的第一次實習就面臨著十分艱鉅的任務,看到辦公室裡的知名記者們進進出出,忙裡忙外,電話響個不停,採訪的任務更是接踵而來。我的心裡也產生了一絲的緊張與不安,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這麼重要的任務。我的實習老師也在不斷的鼓勵我幫助我,第一天下午,我就要隨指導老師到北京市昌平區採訪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農民伯伯。這次的採訪使我學到了很多關於人物訪問的技巧,也體會到了記者這個工作的責任性。

  期間我還參與了新聞編寫的工作,並且學到了版面編輯的技巧,老師們很有耐心的對我講解整個的流程。記憶深刻的另一個採訪是我臨時接到任務要隨指導老師一起去我國內蒙古大草原,做一個關於牧民生活和環境保護的系列報道。匆匆準備了行囊便出發了,一路上我們克服了很多的困難才艱難的到達了目的地。而那裡的特殊氣候和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都是我們不適應的。但好客的牧民們非常熱情的招待了我們,這次我們還來到天然生態保護區,調查報道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態。而且我還參與了拍攝工作,第一次接觸專業的裝置,在老師的幫助下很成功的完成了當天的拍攝。這次的實習經歷讓我收穫頗豐。兩個月來在報社和廣播電臺的實習經歷加深了我對新聞工作者的認識。隨著新聞傳媒體制的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媒體市場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媒體人”這個行業顯然是火熱的,尤其是記者這個備受關注職業的。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體會3

  幾天前我們還在三角村裡舉著我們的旗,陪伴著還沒升起的日頭高唱著我們的歌,現在的我已經安然的坐在家中,腦海中念念不忘的依舊是下鄉的情形。每到早晨就會想到早操,吃飯時就會想起我們的歌,見到小孩就會想起三角小學的孩子們,那裡有我們的牽掛,那裡有我們種種的回憶,這樣刻骨銘心的回憶叫我們如何能夠忘記。

  離開三角小學已經好多天了,腦子裡迴旋的依然是孩子們在一起玩長繩、踢毽子的情景,這邊幾個孩子過來高高興興的問:“老師下節課上什麼啊?是哪位哥哥姐姐給我們講課啊?”那邊又傳來小女孩與小男孩爭吵不休的聲音,以及耳邊不斷傳來的哭泣聲···也許當時這些對於我們來說是無窮盡的煩惱,那時的我們每天想的都是怎麼能讓那些淘氣的孩子在課堂上安分,能夠在課堂上安靜下來以不打擾其他孩子們上課,下課怎麼調節孩子們之間的打鬧···又有誰會知道是他們帶給我們最多的回憶,讓我在煩躁的時候想起他們的時候是笑著的,這個假期很漫長,時而就會翻開手機看看他們的照片,很懷念,真的很懷念他們。記得班會的時候,我們都給孩子們做了寄語,我們與孩子們合唱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我很沒出息的第一個哭了,有個小女孩跟我們說:“老師,我不想讓你們走。”我們抱在一起哭,老師捨不得你們,你們在這裡,我們的情就留在了這裡。離開的那一天,我沒有哭,姐姐說那是因為沒有孩子來送你,我笑了,還好他們沒有來,我們不可能永遠留在這裡,既然我們的選擇是離開,就別再有那麼多的負擔吧。不知道這個假期這些孩子們過的怎麼樣,那些淘氣的孩子給我們起過很多外號,現在想起才知道那些難聽的外號我是多麼的想再一次聽他們甜甜的叫起。也許我們不會再去三角小學,我感謝他們帶給我這些甜美,沒有這些美好我想我始終不會明白那是怎樣的情感,怎樣的留戀。

  下鄉的幾天每天的工作都是重複的,半天在校支教,半天到村裡進行調研。調研的工作我是比較薄弱的,怎麼說呢,也算是不太會與村民進行溝通吧。與村民的交流過程中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這其中也有很多好笑的事情發生。一開始我的調研很拘謹,有很多想要從村民那裡得知的資訊不能直接向村民提出來,而我就是那麼直直的給問了出來,整的氣氛蠻尷尬的。村裡家家戶戶都有狗,我們的到來狗狗們貌似都不太歡迎,汪汪地衝我們大叫,而且都是來勢沖沖,全心全意的保衛著家裡的安全。寧哥曾經說過男生是用來幹什麼的,是來為女生保駕護航的,擋車擋狗都是男同胞們的工作。確實男生們任務艱鉅啊,狗狗們個個身體強壯,絲毫沒有退讓,尤其是它們的叫聲著實是讓我們害怕。三角村的村民聽說我們到學校裡給孩子們免費講課,都很友好的接待我們,但是有的村民因為曾經受過騙不太相信我們,我們怎麼向他們表明我們的好意他們也不肯接受,那時的調研確實艱難,即使我們有被村民趕出來,我們也要堅持下去。調研的時候我們最喜歡的是能夠進屋裡與村民聊天,最起碼在屋內很溫暖不用在外面凍著,順便走了很久可以歇歇腳,好事有時候也會成為困擾。就是因為屋裡太溫暖,聊著聊著就容易犯困。記得有一次和聰哥出去調研,被一位叔叔請進屋內聊天,聰哥看我不太會說就幫我與叔叔聊天,坐在暖和和的炕頭上聽著聽著我就睡著了···如果哥不跟我說話估計我還能睡很久。說出來有點不好哈,畢竟偷懶不是什麼好事,嘿嘿,下不為例。

  村子裡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都走遍了,我們對村子裡的每一處都很瞭解,所以我們對它有很特殊的情感,三角村就像是我們12個人的家,想到它,很親切,很溫暖。與村民接觸多了,有很多的感觸。以前提到農民,就會想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的農民不一樣了,並不是家裡只是以種地為生,雖然還是不乏幹農活,但是家裡的勞動力越來越多的去鎮裡工廠打工,農活已經成為生活裡的一小部分,但是村民的那種樸實向上的精神依然存在,值得我們廣大學生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下鄉最深刻的當然少不了我們吃土豆的日子了。一日三餐,做法很多,土豆片,土豆條,土豆泥,土豆湯,大雜燴。雖然每天都在吃著拌著大醬醬油的飯和土豆,但是我們吃的很快樂,我們12個人圍在一張桌子前分著土豆,唱著我們的歌,那是真的很開心。我們每天都分工做飯,我真是夠笨啊,不會做飯也就算了,土豆絲切的都成泥兒了。那時我就特別佩服亞哥和小區,亞哥是什麼活都會做,小區切土豆片那叫一個好啊。我們在吃飯之前要把飯都分出來盛好,因為我的飯缸跟亞哥的飯缸很像,所以,每次做飯的小朋友都特別的眷顧我,我的飯真是夠慘烈,每次都要忍受著剩飯的壓力,我那時最想說的是,我沒有那麼能吃!真是吃不了啊,每次在他們進來之前我都偷偷的把飯盛到別的飯缸裡去,還有剩飯當然也不會放過他們啦,記得亞哥吃過我最多的剩飯了,那時對亞哥真的是不勝感激,由衷的感謝啊!還有一次吃麵條,剩的實在是吃不了啊,我又著急去看已經來學校的孩子,我在聰哥面前放下麵條我就跑啊,還好我跑的夠快!吃飯是每天最開心的時候了,雖然那時的飯菜很不可口,但是我們12個人心連著心,朝著同一方向努力,充滿了力量。

  1月9日是我的生日,是下鄉的第二天,支教的第一天,那天我還犯了紀律呢,晚間學習手機忘記上交了,沒想到有人給我打電話就響了起來,被紀律員沒收了,但是關機沒關上,又一次響了起來,還是亞哥幫我關的,別提有多感謝了。那已經是第二天了,晚間大家高興的吃著晚餐,突然有人關了燈,我第一感覺是有人惡作劇,回過頭,看見小龍哥舉著打火機唱著生日祝福歌走了進來,聽著大家為我唱著生日歌,在打火機的火焰下,我許下了今年的生日願望。今年的生日,因為有了你們,不再是白色的,因為有了你們,無意義的生日變成了幸福時刻,感謝你們,感謝你們陪我渡過這個難忘的生日。人世間有一種感情,凌駕於物質之上,沒有一點雜質,潔白無瑕。

  下鄉的最後一天,我們只吃了一頓早飯,飢腸轆轆的我們等待著豐盛的晚餐。傳說中下鄉的最後一天會包餃子,為了最後的餃子,挺著再長時間的餓的不行的肚子也是值得的。餃子中會有肉當然也是會增加興奮點的,所以一天都處於興奮狀態。到了晚上,那幾個可惡的老傢伙逗我們,說沒有餃子,讓我們去做飯。哇,當時猶如肝腸寸斷,別提有多失落了。我們幾個來到廚房,翻做飯的材料,突然,聽見尖叫聲,回過頭就看見磊磊喊著:“有肉,有肉!”跑過去我們幾個就抱在了一起,不再有土豆,香噴噴的餃子想起來就讓人興奮。當然心動不如行動,還是趕快動起手來才能快點把它吃掉。我們就該忙啥的忙啥,會幹啥的幹啥。包餃子的時候才好玩,看餃子的形態就知道是誰包的餃子。到了最最激動人心的時候了,搶餃子也是一種學問,餃子進到肚子裡才是王道。真的太開心,太開心了。

  記得在下鄉之前,我們鬥志昂揚,所有下鄉隊員站在一起高喊著口號,唱著鏗鏘有力的《切格瓦拉》,我們的心連在一起,我們共同朝著同一方向努力,那股強烈的力量一直陪伴著我們,那股力量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灰心,因為我們還有其他並肩作戰的隊友們,我們大家永遠在一起。下鄉中我們相互扶持,團結互助,我們是一個集體一個團隊,我們是一家人。我們的生活算不上艱苦,天氣不是很冷,每天都能吃飽飯,住的地方也很好,記得下鄉中姐姐生病了,病的很嚴重,姐姐的堅持與辛勞我很心疼,同樣都是女孩子,我很佩服她,無論多麼辛苦,她都沒有停歇過。還有三位哥哥,更不用說了。小龍哥對我們很仁慈,對我們很好,聰哥總是在我們心情低落的時候想辦法逗我們開心,亞哥更像是大哥哥一樣照顧我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之後,心情都很不好,哥哥們就讓我們說自己小時候的事情,磊磊講了很多她小時候的趣事,給我們逗的哈哈大笑,還有一個彩虹糖的故事啊,相信大家應該都不會忘記吧,原本一個及其壓抑的場面最後卻是笑的肚子痛收場。哥哥姐姐們還要幫這我們緩解心情,真的對我們很好。其實在下鄉之前我已經做好被罵的準備,姐姐們都說曾經的每一個下鄉隊員都被罵哭過,經歷過我才知道,也許是小龍哥對我們太過仁慈,最起碼我沒被罵哭過,下鄉中哭過很多次,第一次哭是因為想念和我一起努力4個小姐妹,第二次哭是因為社團發展史,第三次哭是在最後一天的班會上,每一次的流淚無不因為感動,感恩與感情,民生帶給我的太多太多,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光輝亮麗,那是多少的淚水與汗水才創造出了今日的民生之窗,這些我們無法想象,更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民生走到今日,民生人沒有權利在鮮紅的旗幟上沾上一點汙點,民生人身上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沉甸甸的溫暖,沉甸甸的愛。

  為成為下鄉中的一員感到驕傲,下鄉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感情與感恩,更是自我的一個提高,一個昇華。還有認識了你們,我很幸福。感謝你們,感謝下鄉,感謝民生。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體會4

  經過幾天這樣的走訪,原本就“嬌弱”的我們有些吃不消了,我們一個個疲憊不堪,臉和脖子都曬黑了,有得甚至還脫皮了,但我們大家卻沒有人叫苦、叫累。本以為滿腹經綸的我們可以藉此大顯生手,可每每遇到實際問題時,我們卻掏空頭也搜尋不到答案。時常陷入尷尬之中,也總是在這時,我才真真的意識到自己所到的知識是那麼的有限

  儘管我遇到了很多我以前沒有見過的問題,也有很多當場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常也感覺很無助,很尷尬,但是有了一個團結向上的團隊,一切的問題都以不在是問題,一切的不知道也都會變成知道,正可謂的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做事。我們隊每個人都是強悍而又謙讓的人,一起的七天,我想難免會有些摩擦、偶爾也應該有些爭執的,可我們大家好像很有默契是的,即使有不同的意見或見解,都會相互的體諒和比較,最終得到一致的答案。

  半個月的暑期社會實踐就這樣的結束了,然而活動的每個場面卻深深的印在我的老海里,雖然是有苦有累的十五天,但我覺得這是一次不錯的經歷,我又結識了幾位新的朋友,開闊了眼界,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也增長了不少才幹。

  這次的社會實踐,讓我有著很大的感觸:人的一生中,學校並不是真正永遠的學校,而真正的學校只有一個,那就是社會。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使促使大學生投身改革建設,向工農群眾學習,培養鍛鍊才幹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的有效途徑。透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我們在校大學生在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

  十五天的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們終身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感情,拉近了我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我們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作為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才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裡。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為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希望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從實踐中得到鍛鍊。

  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將擺正心態,正確定位,發奮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時代的需要,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