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茶館》讀後體會

《茶館》讀後體會

《茶館》讀後體會

《茶館》讀後體會1

  春有涼風夏有雨,秋有落葉冬有雪,一年四季,年復一年,不變的是這所叫裕泰的茶館裡"莫談國事"的字句,變的是環境、是時代。《茶館》透過話劇的形式,用三幕還原了清朝、民國和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三個大時代背景下,符合那個時代的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茶館》見證了社會變遷的三個重要時期,它是無聲的,發聲的是在茶館的屋簷下,慢慢長大亦或是慢慢變老的人,藉助這所作為文化交流媒介的茶館,真情地演繹了人情冷暖,無情歲月。

  《茶館》的前期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大小人物聚集於此,人們飲茶遛鳥、說媒拉縴、拍板低唱和暢談著各種荒唐奇怪的新聞…看似平淡祥和的生活,卻把人們心中是聖人之懷還是螻蟻之輩展現得淋漓盡致,就像劉麻子所言:“咱們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花不完。”迂腐的思想不會讓一個國家進步,只會矇蔽能認清前進方向的雙眼。而可悲的是,劉麻子是多數人的代表,對於當時的手握錢權財勢的.人來說,寧願相信這樣愚昧的認知去及時享樂,也不願像秦仲義那樣,拿出自己的錢財去堅信“只有辦工廠抵制外貨,國家才能富強”。茶館平淡的背後是洋貨市場的充斥;是農村破產,不得不賣女兒才得以繼續的生活;是教員遭到逮捕,愛國者流亡逃竄,和被生活折磨至自殺的人…當人們活成了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哀河淌血何日可終呢?

  《茶館》給我最深的感觸就是“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能說成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化世界,現實生活中卻難以達到這份平衡。苦囚的歲月終會變成鮮活的枝丫,時代的悲哀終會成為歷史之鑑。文章用樸實簡單的對話道出了一個國家的悲哀,不僅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落後就要捱打的局面,更是為了讓我們明白不能再重蹈覆轍,不要再出現官僚腐敗和欺壓百姓的行為。我們需要的是像秦仲義一樣一心為國的人,像王利發那隨著時代進步不斷改造創新的精神。現在強大的中國,是先輩們用鮮血用淚水鋪開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茶館》讀後體會2

  前陣子,聽到了有種新型教學叫“後‘茶館式’”的,心中感覺非常好奇與新鮮,只感覺肯定是在一種很輕鬆地、無拘無束的氛圍下,在茶館裡大家就某事高談闊論。不過真很難想象在課堂上到底怎麼開展教學呢?暑假裡,我終有機會拜讀了本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所著的《後“茶館式”教學》一書。

  本書中,張校長生動具體地介紹了後“茶館式”教學的內涵及其精髓,並以各種教學例子來證明和闡述,非常令人記憶深刻——簡單來說後“茶館式”教學就是:讀讀、練練、議議、講講、做做!讀讀,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議議,就是提倡學生自覺議論,主動探討問題,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練練,就是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具體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它是學生學習知識、鞏固知識和形成技能的一條重要途徑;講講,即是講解、解惑,可由教師講,也可由學生講,變一言堂為群言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後茶館式教學"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自己學得懂的,或者部分學生自己學得懂的,教師不講。這一教學特徵體現了“先學後講”或“先學後教”的理念。當然,這個先學可以在課前,也可以在課上。這個先學,可以是學生先“讀”,也可以是學生先“練”,也可以是學生先“做”,甚至是學生先“議”。同時,也體現了“講是為了不講”“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

  第二,儘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為關注“相異構想”的發現與解決。不管學生的己有經驗,沒有學生的經驗與文字的對話,僅有教師對文字的解讀,這樣的教學就是灌輸。即使有的課堂教學有“暴露”,教師津津樂道的也是“閃光點”,而不是關注班中還有哪些“相異構想”。這一課堂特徵的呈現,不但在於“暴露”,更在於解決。

  歸納起來,後“茶館式”教學的特點是:一個核心,“議”為核心;兩個基本特徵,學生自己學得懂的或部分學生學得懂的教師不講,儘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為關注“相異構想”的發現與解決。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教學形式更加靈活,教學的價值取向更加明確。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應牢牢記住了張人利校長的一句話:“作為一個成功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要你做到一點,只要改進一點,兢兢業業的改進一點,勤勤懇懇地改進一點,紮紮實實地改進一點,而這一點你堅持做下來,那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