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散落鄉間的炊煙經典散文

散落鄉間的炊煙經典散文

散落鄉間的炊煙經典散文

  很多年來,每次和熟悉的朋友坐在一起,有意或無意提及故鄉的事情。抑或是一個人靜下心來,細細回味曾經在農村生活的一點一滴。除了記憶中的一些人和事,更多的是曲徑通幽,縱橫交錯的田間小道;鳥語花香,雞鳴狗吠的萬籟聲響。除此之外,就是群山環抱,錯落有致的紅磚青瓦,或被白灰粉刷,或被瓷磚裝潢的漂亮刺眼的院落。院子裡照舊養著雞鴨豬狗,院外拴著牛羊馬驢。房前屋後,地頭山坡周圍是密密匝匝,茂密濃郁的樹林,林子裡大多長著槐樹、白楊樹、杏樹、核桃樹,還有令孩子們垂涎三尺的酸啾啾、野毛桃、羊奶奶、林楸等。

  然而,把自己的思維無限濃縮,在可圈可點的細碎認知裡,對故鄉夜思夢想,久久無法釋懷和無限戀眷的情景,還是早晚從各家各戶煙囪裡飄散出的那嫋嫋娜娜扶搖直上的炊煙。炊煙裡夾雜著飯菜噴薄欲出的香味,隨著田野裡一陣陣山風調皮地吹過,誘人的清香便散發得到處都是。此時的村莊,被炊煙整個包裹得嚴嚴實實,在晨曦霞光的襯托下,或黃昏夕陽的掩映下,深深地陶醉於農人幸福熾熱的情感中。

  黃土高原的鄉村,一年四季都是熱鬧祥和的。春天裡人們忙碌著整地運糞,播種除草;夏天裡頂著烈日揮鐮收割,拉麥碾場;秋天裡緊張有序地耘地,掰剝玉米,挖刨洋芋;待到冬季早早地把冬小麥種在地裡,幾場大雪來臨,田野裡到處一片白茫茫的景象,此時的村莊顯得寂寥深邃,靜謐安靜。在四季輪迴日復一日的歲月中,故鄉時常變換的是農人們千姿百態忙碌穿梭于山頭地塊,院落巷道的身影,不變的總是飄落在田野上空起起落落的炊煙,以及洋溢在人們眼神裡那光芒四射的激情。

  一個村莊的歷史,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元素,總是鄉親們淳樸憨厚的臉龐,親切融洽的鄉音。記憶中的鄉村,炊煙升騰的時間和地點,還不僅僅侷限在早晚秸稈劈劈啪啪燃燒的片段。在孩子們熱鬧淘氣的活動中,炊煙應該定義為兩種不同的概念,一種為按部就班家家戶戶廚房裡散發的炊煙,另一種是隨時隨刻瀰漫在山坡田野的炊煙。凡是在農村出生和長大的孩子,在童年純真爛漫無憂無慮的日子裡,除了自家熟悉不過的廚房味道外,還熟悉另一種炊煙的味道,那是因為他們大都有偶或躲過家裡人,來到山坡田野偷燒玉米棒子,烤煮洋芋野果的經歷,而這就是對第二種炊煙的切身詮釋。

  我在鄉村生活期間,每年到了夏秋兩季,特別是放暑假的那段時間,便是我們最快樂和期待的日子。八月的田野,滿山遍野的麥子剛收割完。這時的玉米稈雖然正在節節拔高,揚花抽穗,但身裹碧綠外衣的棒子已有七八分成熟。我們偷偷地從地裡掰回幾個,在樹林裡撿拾一些枯樹枝,然後來到後山坡上,找個不易被人察覺的角落,架起火堆,把剝光皮的玉米棒子插在樹枝上,不用費多大的火候,就被烤得焦脆噴香,一口咬下去,一股甜絲絲的.面腥味道,鮮嫩可口,勝過任何美味佳餚。

  有時,我們也會三五成群,分工明確,明目張膽地來到山坡上燒東西吃。在出發前,我們早早地約定好誰去撿柴禾,誰去掰玉米,誰負責拿佐料。到了山上,如果人手少,大家一起上,挖好坑架起火後,各自拿著玉米棒子,或蹲或坐或站,圍著火堆煙熏火燎地烤東西吃。待到地裡洋芋也枝蔓纏地,欲待成熟的時節,我們還會刨一些洋芋,埋在火堆裡,等玉米吃完,又接著飽餐一頓烤洋芋。

  每當這個時候,山坡上便升起迷迷濛濛的青煙,如果遇上柴火潮溼,或東西沒有烤熟的時候,大家對著火炭吹噓起來,此時滿山滿坡黑煙滾滾,空氣中瀰漫著燒焦的洋芋味道,似各家各戶廚房煙筒裡冒出的炊煙。有時,如果遇上貪心的玩伴,你追我攆,高聲大嗓地爭奪他人食物,四野裡便響起粗狂爽朗的笑聲,把個成熟誘人的田野,點綴得更加生機勃勃,情趣盎然。

  很多年過去了,時常想起小時候的一些事情。在那個物質還很匱乏的年代,我們不能像現在的孩子一樣,接受很好的教育,消費高檔的東西。但我們也有自己難忘的童年,有一輩子銘記在心,無法釋懷的童年往事。農村就是我的根,鄉村就是我一生的牽掛。那飄飄緲緲,四處零落的炊煙,滌盪著我對往昔美好時光的憧憬和嚮往。炊煙升騰的地方,就是我夢想開啟的地方。炊煙的味道,也就成了我磕磕絆絆,揮之不去的情感寄託之處。

  人們常說,故鄉是一個生活的代名詞,也是一個人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食糧。對我來說,故鄉除了感激和懷念以外,農村生活的零散記憶和瑣碎事物,比如說群山、叢林、田野、鄉路,還有輕紗漫霧,如影隨形的炊煙,便是我靈魂最終的皈依。

  懷念那一縷親切溫暖的炊煙,懷念那一方脈絡清晰的聖地,要懷著虔誠的心靈去輕歌淺唱,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