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明文> 烏鎮說明文

烏鎮說明文

烏鎮說明文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尤其是在作文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說明文,說明文的內容具有高度科學性,語言具有嚴密準確性的特點。那麼你有了解過說明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烏鎮說明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烏鎮說明文1

  滋甜的雨露微微而落,古老的街道蜿蜒切曲饒,含著風行子的暖風拂過指尖。走下火車,杭州的優雅盡顯眼前,楊柳、水花、寶塔……但這些都不是我今天想去的地方,因為這裡我已經來了無數次了。

  我所要前往的是烏鎮,大約兩小時後,我到了西塘。口中哼著一曲《青花瓷》,也許只有這首歌才適合這個江南四大古城之一的烏鎮了吧!

  裡面是有許多街道的,街道上人來人往,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甚至有中國以外的客人。大家拍著照片,吃著小吃,談著話臉上洋溢著笑容,街旁的樓房古老無比,有的牆壁上還留有許多刻痕,這為古鎮平添了許多歷史。

烏鎮說明文2

  正所謂“百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風俗。北方是粗獷和野性的象徵,相比之下,唯美的南方更喜歡用水作代名詞。而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是浙江省桐鄉市的烏鎮水鄉。

  讓我們先穿溯回古代,那時烏鎮還不叫這個名字,叫烏墩。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烏鎮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裡。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界,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秦時,烏鎮屬會稽郡,後來“分而治之”,分為青墩鎮和烏墩鎮。到了南宋,一位叫“惇”的皇帝上位,為了避諱,改為青鎮和烏鎮。1950年,兩鎮合併,統稱烏鎮。

  烏鎮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有著不同於其他地域的獨特習俗。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大家只是吃元宵和賞花燈罷了,而烏鎮人有走十橋的習俗:入夜後要三五結伴出遊,途中要走十座橋,路線不可重複,婦女要把盛放一隻平時煎藥的瓦罐帶上,與其他人結伴而行,走到橋上時把瓦罐和藥渣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以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裡無病無災。

  烏鎮的特產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烏錦。製造烏錦的是一臺有近二千個部件,一百多道工序的織錦花樓機。大花樓機從繪圖到成品需百餘天,一天僅產5~6釐米,可謂“寸金寸錦”。

  夕陽已殘,今天也只能介紹到這兒了。想去烏鎮看看的,別忘了帶相機哦!

烏鎮說明文3

  烏鎮隸屬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蘇州市吳江區,地處江南水鄉。

  烏鎮原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全鎮轄13個社群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陸上交通有貫穿鎮區的縣級公路姚震線,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相銜接。

  烏鎮是典型的江南地區漢族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烏鎮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是全國二十個黃金週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

  2014年11月19日始,烏鎮成為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永久會址。

  烏鎮具典型江南水鄉特徵,完整地儲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陳運和詩《烏鎮剪影》贊“一個現代文明影響不大的世界一張古老色彩依然濃重的史頁”。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樑、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總體格局,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這個水網體系連線京杭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在烏鎮的佈局中,由於歷史上曾地跨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加之吳越文化的積累、沉澱,觀念上明顯受中國傳統儒文化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小橋流水,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現30多座其中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梯雲橋和利濟橋。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於明清,有些橋還題有橋聯。

烏鎮說明文4

  烏鎮,像許多古鎮一樣,有穿過小鎮的河道,有傍水而築的樸實民居,有小船在河上盪漾……烏鎮是一個具有文化氣息的地方,少了一些商業氣息。我很喜歡那裡的人、那裡的景、那裡的文化……

  剛走進西柵景區,遠遠望去就是一座座石橋立在河上,如果沒有那些橋,河水、景色也就少了一絲生氣。大的橋讓人感到舒快,小的橋讓人感到舒心。可我就體會不到,我走在上面就是提心吊膽、忐忑不安,總以為自己會掉下水去。石橋是由一塊塊石頭壘起來的,無論怎樣去看,都很精緻,可以說為是巧奪天工。

  在那裡,令我最感興趣的是:乘小船。我央求父母帶我去,他們就不肯,說是太貴,180一人呢,切,過去一看,180一條船,最後,還是帶我去乘了,那時是晚上,夜景可美了,不過,有點冷……

烏鎮說明文5

  烏鎮地處桐鄉市北端,距市區13千米。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烏鎮歷史悠久,譚家灣遺址是烏鎮的源頭。去年暑假,我參觀了烏鎮,使我流連流連忘返。

  首先在遊船碼頭乘船,船上的人滿了,然後船伕就開始划船,且嘴裡不停的吆喝著……船不久開始慢悠悠的動了起來,船身並不停的搖擺著。此時此刻,兩邊都是密密的蘆葦,過了一會突然出現了一座橋,船伕不緊不慢的搖船過去,頓時開朗了許多,右邊是在水中的房屋,左邊垂柳拂地,船仍然不停的前進,當我剛領略小橋流水人家的時候,船到了碼頭。上面是一座橋,隨即我開始順著橋往右拐,出現了一條寬窄相間的小路,就順著小路往東走。

  首先遇到的是茅盾故居,由茅盾的祖父沈硯耕經手,分兩次從兩家房主手中買進,作為全家住宅。東單元的兩間兩進先買,稱作“老屋”;西單元的兩間後購,稱作“新屋”。“新屋”、“老屋”結構相同,風貌一致,中間僅隔一牆,樓上樓下均設門連通,渾然一體。臨街四間,樓下是一式的木板排門,外罩半截的木矮門;樓上則是一排不透光的木板窗。“老屋”第一進樓下東面一間為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