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彙編8篇

民風民俗作文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彙編8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踏入苗家門坎,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掛在屋樑上的各種糧食,它們是苗家人的驕傲,是五穀豐登的象徵。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稱作“每人靠”,意思是每個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門口掛著的牛角是用於驅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來敬酒的工具。在苗家眾多的迎賓禮儀中,最隆重、最具風格的莫過於敬牛角酒。傳說到苗家做客時,只要摸摸牛角就會給你帶來好運,同時還得踩踩堂屋中間的木板,這塊木板稱“平安橋”,能讓人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時,主人會穿上節日盛裝。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臨。有時甚至還擺下酒席。客人到家門口時,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門,告知女主人貴客已經臨門,女主人唱著歌開門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來了客人要殺雞宰鴨,由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將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按苗家風俗,客人不能馬上一個人吃完,須與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無私。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情。不一樣的風俗造就了 來自不一樣的節日風俗,今天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苗族的風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苗族人確實是尊老愛幼,真情實意,熱情好客,非常注重禮節的。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山西從北往南,地傑人靈,民風古樸,民俗各異,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怎可一語而概之?只是擇段講來,大家開心一笑吧。

  講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個神話能流傳下來,是因為它有一個好的故事核心;一個美好的故事,能演繹出一曲千古神話,比如農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動就是這樣……

  一條彎彎曲曲的汾河,順著山勢穿過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東、河西兩塊高地。河東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住著娥皇、女英兩位少女。兩位少女的父親叫堯,當時已八十多歲,白鬍子老長,是當時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這就是自己六十多歲才生出的兩個寶貝女兒漸漸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堯經過仔細甄別“檔案”,決定對一個叫做舜的青年進行考察。

  舜在河西頭住著。河西山丘相連、地脊民窮,舜自然是個窮後生。因為生母早逝,家裡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歡他,特別是他的後母和弟弟象,總想謀害他、獨吞家產。他卻毫無怨言,以仁愛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堯瞭解了這些情況後,不由對身邊的人感嘆道:以仁報毒,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於是決定把兩個女兒都嫁給舜。

  在歷山上種地的舜,聽到這個訊息後,當然高興的不得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堯這個老頭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道理,雖然讓他白撿了兩個美女,卻不給女兒一點陪嫁,就打發女兒去了他家,更不用說給他個一官半職了;而是讓他繼續在歷山上面朝黃土背朝天。舜心裡並沒有什麼不樂意,還是帶著兩個漂亮的妻子在歷山繼續過種地的苦日子。但讓他更沒想到的是,娥皇、女英兩位妻子,雖然出生於皇家,高貴無比,卻並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爭過大、小外,還是賢慧的很,兩人一過門,就脫掉皇家冠服、換上農家布衣,二話沒說,就和他一道下地幹活、操持家務了,更了不起的是,她們還關心民間疾苦,平時平易近人,急時扶危濟困,幾年過去後,兩人臉曬黑了、手變粗了,和一般農家婦女沒什麼兩樣了,此時的舜,在兩位妻子的幫助下,把他“承包”的歷山治理的井井有條,已成了河西當地冒尖的富裕戶、模範戶。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舜和兩位妻子致富後不忘鄉親,經常幫助周圍百姓,就連當時死活看不上舜的家裡人也和他們搞好了關係,使舜的聲望直線上升,河東的人都願意遷移到河西居住,這時候堯看時機到了,於是就名正言順地提拔舜為接班人,還把他扶上馬,又送了一程……

  而河東、河西的百姓,不僅為他們當地出了兩個天子而自豪,更為娥皇、女英兩女下嫁的賢慧所感動,故以其後輩自豪,爭相敬奉。鑑於堯籍羊獬,舜籍歷山,自堯女嫁舜以後,兩地便結成了聯姻親眷。歷山人稱舜為爺爺,稱娥皇、女英為娘娘。羊獬人稱舜為姑父,稱娥皇、女英為姑母。河東、河西兩邊以親戚形式走動,於是洪洞後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傳至今……

  講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談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兩姓之好,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壞,對於當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頗多。比如中國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別是**禁忌在世界各國都非常嚴格。在中國人眼裡,**不僅傷天害理,且為禽獸不如的行為。再婚禁忌也很嚴格。這裡我們只談常見的有關婚禮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親時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認為是十分不吉利的,說明二人無緣頗為忌諱。打碎器皿有分、碎、爛、折的表述,而這些語言對於婚姻,對於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莊重正式的場合,人們都有此忌。

  晉南聞喜在結婚的當日,男女雙方在飲食中忌帶葷、不準吃豬肉,據說如果吃葷兩人便不能白頭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帶卻與此恰恰相反,結婚當天必須殺豬並以豬頭祭祖宗,供奉於祖宗牌位前。同時,還要用掃帚蘸著豬的熱血在洞房的牆上劃幾個“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晉中一帶,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時,一定要“偷”一個茶杯,所謂偷,就是女方看見也不能說,茶杯是一定要讓新郎帶上的,且必須完整帶回,不得破損。否則,對於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種不祥的預兆。這裡似乎是說日後待新娘要象對待這個杯子一樣,小心愛護,好好照顧,珍惜珍愛。

  在汾陽,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輸兩個水碗,當地俗語叫做zhunzhun,因為有“偷兩 zhun zhun,快抱孫孫”之說,所以偷碗被賦予了抱孫子的含義。

  新娘離開孃家時,過去要坐轎子,在雁北和呂梁的山區中人們常常乘一種頗有特色的“騾馱轎”,坐轎子是一定要掛上弓、箭和鏡子的,現在這些習俗都已逐漸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親還是要給女兒一面銅鏡或現在樣式新穎的鏡子帶上。它的用途並非用來梳妝打扮,是為了在路上避邪驅兇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時,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鏡給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紅布蓋頭。而新人來回最忌走自己已走過的.路,以避走回頭路之嫌,當然也不能走辦喪事人走過的路。

  蓋頭與墨鏡的作用都是避免與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禮隊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瘋人病人等,怕衝了“花套”與喜慶,是不吉利的徵兆 。碰上了是要倒黴的 ,以後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災多難。這是任何一個結婚人家所不願意看到的。結婚這一天也忌諱談論什麼與死、病有關的事情,也忌天氣時陰時晴,人們總是把這些事情聯想到婚姻的命運。

  在一個村子裡如果有兩家辦喜事,人們都忌落在後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稱後婚,所以不願意落個“後”字。而且也忌兩結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則要交換所戴的鮮花或者手絹,這樣才算吉利。

  晉南一帶,對於相同時間裡村裡同時舉行婚事和喪事是極力迴避的,辦喜事者尤為不悅。迎親的隊伍也忌途中遇上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頭等物,如果避猶不及,則須用紅布蓋住,或用白石灰劃線圈住。

  而在呂梁、汾陽一帶,迎親隊伍如果在半路與送葬隊伍相遇,對於結婚者來說還是個好兆頭,是吉利祥和的。也許是紅白喜事都是喜吧,人們並無此忌,雙方互扔鋼嘣兒以示招呼。

  新娘下轎後,有屬相相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對人對已之不吉。在五臺縣,廚師們還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邊,鎖起廚房,全部迴避。據說,廚師是新娘下車時相犯的主要物件,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於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後,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換所有的衣服,換下來的衣服一般不再穿著回孃家,特別是鞋子是絕對不能再穿回孃家去,否則對於孃家兄弟極為不利。這似乎可以作為“嫁出去的女兒,撥出去的水”的註腳。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在我們全國各地,有不同的省,也有不同的民族,課本上不是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嘛,所以,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我家鄉山東的節氣風俗習慣。在這裡,我就給大家講講立春、夏至和立秋的風俗。

  立春裡的風俗最好玩。在山東的各地都有“咬春”或“嘗春”的習俗。在農村,很多人認為,立春的時候咬一口生蘿蔔,就可以消除春天睡懶覺、賴床的習慣。在臨沂地區的一些農村,立春這天人人手裡拿著一個生蘿蔔,待立春時刻到來的那一瞬間,人們就會不約而同地咬下蘿蔔。據說誰在立春那一瞬間咬住了蘿蔔,誰就青春永駐,長生不老。不過我認為,這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幻想,因為我到現在還真沒聽說過有那一個人真是青春永駐,長生不老呢!

  而“嘗春”類似剛才說的“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餅和春盤。這種習俗早在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杜甫的詩裡說“春日春盤細生菜”講的就是“嘗春”。不過現在人們已經用麵條、餃子代替了春餅、春盤。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都要吃麵條,俗稱過水麵。諺語裡都說“冬至餃子夏至面”。不過,在山東也有的地方在夏至時煮新鮮的麥子吃。

  而到了立秋這天,山東南部的地區的兒童比賽採集楸葉或桐葉,剪成各種花樣,或插於鬢邊,或佩於胸前。山東在立秋後,天氣仍然很熱,但一些地方的人們卻忌諱在立秋洗澡,他們認為立秋洗澡不吉利,會長痱子或者拉肚子。不過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天天洗澡,也沒有拉過肚子,或許這和某個歷史故事有關吧。

  這就是我家鄉山東的風俗。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裡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裡,殺豬後會請村裡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隻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麵裡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裡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麼事都圍繞著“圓”,那麼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了。

  ……

  我的家鄉雖是個小縣,但卻有著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不同的,不同的國家喜歡的衣著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人穿的韓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服飾,在當地被稱為著物,因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又叫賞花幕。和服不用紐扣,只用把結的腰帶,腰帶種類很多,打結方法也不同,廣泛使用的是太鼓結,就是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一個紙或布做的芯。由於打結很費事,二戰後又出現了改良帶和文化帶。

  韓袍是韓國人的傳統服裝,它的樣式適合韓國的氣候,和韓國人起坐習慣,女性的韓服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上衣和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還加了明豔華麗的錦繡。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家鄉濮陽,是一個年味非常濃厚地城市。

  濃烈地年味從臘月初八就瀰漫在城市地各個角落,煮香粥、購年貨、求平安……臘八節最重要地事情當然是喝臘八粥了。臘八粥主要是由大米、燕麥、花生等熬製而成,又香又黏,香飄滿堂。古時窮苦人家過年,家裡也沒什麼好吃地,只好一收缸底,把家裡能熬得都熬上,從而變成了臘八粥,這種習俗也流傳了下來。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年味漸漸就變濃了,祭神、買芝麻糖祭灶開始了。過了二十三,家裡人開始購置年貨,雞鴨牛羊豬肉大塊大塊地買回家,從此家裡一直漂浮著肉菜地香味。

  除夕真有趣。在外地工作地親人不論多忙都會抽空回家,吃頓團圓飯。那頓飯真是豐富啊——熱氣騰騰地餃子、清香四溢地鱸魚、色彩鮮豔地炒菜……大家喜氣洋洋地吃過團圓飯,就開始圍坐在電視機旁觀賞“春節聯歡晚會”,不過新年鐘聲敲響不能睡覺,全家人要一起守歲。黨你睡覺時,你會發現,枕頭下面已悄悄地藏好了幾百元大鈔,啊哈,那是爸爸媽媽給你地壓歲錢。把壓歲錢放在子女地枕頭下面,也是一種民俗,傳說壓歲錢會壓住妖魔,不讓妖魔靠近孩子們,如果不放壓歲錢,孩子就會被咬摸摸頭,從而導致高燒不止。

  大年初一更是熱鬧。長輩們開始串親戚,而跟著大人們地小孩子享福了。到了親戚家,不僅會吃到香甜地飯菜,還有收到壓歲小紅包。這天,親朋好友家地孩子們聚到一起,迎來了燃放鞭炮狂歡季,每個人都會拿出各式各樣地花炮一比高低,摔炮、擦炮、五響炮、煙花、旋轉小馬、煙霧彈……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春假地最後一個高潮便是正月十五鬧元宵了。這一天,熱鬧勁兒一點也不亞於初一初二。賞花燈、猜燈謎、鬧元宵,更有打扮得花紅柳綠地民俗秧歌隊,踩高蹺地,劃旱船地,鑼鼓喧天,熱火朝天!

  快樂地日子總是那麼短暫,春節匆匆地來,又悄悄地走了,我又在期盼著明年春節地到來……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節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節”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節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節”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節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節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節、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我們的祖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有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但是我最喜歡春節。因為春節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還可以得到壓歲錢,男孩子還可以放鞭炮呢!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節日,關於春節的來歷是這樣的: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這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裡的人們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後來有一位老人,告訴大家,“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在我們的家鄉,人們在除夕前好幾天,就開始準備過年了,人們會買鞭炮、買春聯、準備年貨、買新衣服,人們還要徹底打掃衛生。除夕之夜,我們還要吃餃子,每年包餃子的時候,媽媽會在一些餃子裡包上硬幣,誰吃到了有硬幣的餃子,就代表著誰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的。吃完餃子後,我們都會守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

  到了春節那天,我很高興,因為我可以穿新衣服,而且還可以收到很多壓歲錢。另外我發現別人也都很精神,也很高興,到處都充滿了歡樂的笑聲!

  我喜歡春節!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它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