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人故事> 歷史名人故事:司馬懿

歷史名人故事:司馬懿

歷史名人故事:司馬懿

  導語: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以下是語文迷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司馬懿的名人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人物介紹】

  司馬懿(179-251)即晉宣帝,字仲達,漢族,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死後諡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懿為宣皇帝。

  【人物故事】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蜀魏在渭水邊的北原對峙,司馬懿先是識破諸葛亮的計謀,使得進攻北原的蜀兵都損失慘重。

  後來,鄭文詐降蜀,被諸葛亮看出破綻,被迫修書給司馬懿,叫他前來劫營。來劫營的魏兵遭伏擊,全軍十傷八九,主將秦朗也死於亂箭之下。上方谷司馬懿再次中計,險些喪命,結果渭南的營寨盡落入蜀兵手中。

  司馬懿敗退回渭北,自己燒了渭水浮橋,在北寨傳令說:“渭南營寨,現在已經落入敵人手中,諸位將士如果再說迎戰,一律斬首。”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每日派人來魏營挑戰,魏兵只是堅守不出。

  為了引誘司馬懿出戰,諸葛亮採用激將法,派人給他送去一封信和一盒子衣物,司馬懿當眾開啟盒子一看,裡面是紅紅綠綠的女人衣物以及金銀首飾。

  信中寫道:“仲達你既然是統領中原數十萬大軍的主將,不披上堅硬的鎧甲拿起銳利的武器,在戰場上與蜀兵一決雌雄,卻畏畏縮縮躲在老鼠洞裡逃避刀箭,這跟女人有什麼兩樣呢?

  現在我派人送了些女人衣物來,如果你還不出戰的話,這些衣服你最好還是穿上,做個徹頭徹尾的女人。如果你還算個男子漢的話,不甘心受辱,那就按期決戰吧!”

  司馬懿看了信,不動聲色,欣然接受了這份饋贈,並若無其事地和來使交談,詢問諸葛亮飲食、睡眠等瑣事,並不涉及軍事。

  使者回答說:“我們丞相日理萬機,事無鉅細都親自過問,每天吃的很少。”

  司馬懿對眾將說:“諸葛亮事務繁忙,整天勞碌奔波,進食卻那麼少,他還能活得長久嗎?”

  司馬懿更堅定了堅守不出、疲憊蜀兵的決心,魏軍將領心裡十分不滿,不甘受辱,紛紛要求出城,與諸葛亮一決勝負。

  司馬懿推說魏明帝有令,讓堅守勿動,不敢違背君命。眾將再請戰,司馬懿說:“你們既然要戰,讓我先奏明皇帝,明帝說戰,那時我們竭盡全力,與諸葛亮大戰一場,怎麼樣?”

  於是千里迢迢向朝廷請戰。

  明帝也知道司馬懿的意思,就不準眾將出戰,司馬懿又得到朝廷的支援,眾將也無可奈何。

  於是,不管諸葛亮用什麼辦法,魏兵只是按兵不動,疲勞蜀軍。諸葛亮求戰不得,只好在渭濱分兵屯田,作長期較量的打算。

  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心力交瘁,病故軍中。姜維等人按照其生前囑託,秘不發喪,組織蜀軍撤退。司馬懿領兵追趕,但唯恐中了諸葛亮的計謀,不敢窮追,便率部返回關中。

  終於,司馬懿不費一兵一卒,達到了他預期的目的。

  平定遼東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一直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

  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58年),明帝曾叡把太尉司馬懿從長安召回京師洛陽,命他率軍前往遼東征討公孫淵。

  魏明帝問道:“四千裡遠征作戰,雖說要用奇謀取勝,但也要有足夠的兵力,不應當過於計較軍費開支的多少。據你推測,公孫淵將採取什麼樣的計謀對策?”

  司馬懿回答說:“放棄城邑而預先逃走,這是上策;憑據遼水以抗拒我軍,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單純防禦,這是他成為俘虜的最下策。”

  明帝問:“這三種計策,公孫淵將會採用哪一種呢?”

  司馬懿答道:“只有賢明智慧之人才能正確估量敵我力量的對比,並能預先對所用計策作出正確取捨,而這並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現在我孤軍遠征,他將認為我軍不能堅持多久,因此,他必定先據遼水對抗我軍,然後再坐守襄平進行防禦。這是中下兩種計策。”

  明帝又問:“此次出征往返將用多少天?”

  司馬懿回答說:“去時行軍一百天,回來路上一百天,進攻作戰一百天,用六十天進行休整。這樣,一年時間足夠了。”

  於是,司馬懿率軍向遼東進發。公孫淵派遣部將率領數萬步騎兵時駐遼隧,構築圍牆塹壕二十餘里,以此抵禦司馬懿進攻。

  魏軍諸將都想立即發起進攻,但司馬懿卻說:“敵人構築防禦陣地,這是企圖長期拖住和疲憊我軍,進攻它正好落入其圈套。

  正是王莽時期王邑不肯繞過昆陽堅城而強攻硬打,幾乎導致全軍覆沒的嚴重教訓。敵人的主力集中在這裡,其老巢必定空虛,我軍含此不攻而直搗襄平,出乎敵人的意料之外,打敗公孫淵是必定無疑的。”

  於是,便命令魏軍多插旗幟,偽裝成要出擊敵人陣地南端的樣子,將敵人的全部精銳吸引到這裡。

  司馬懿卻率領大軍偷偷越過遼隧向北,放棄眼前之敵不打而直驅襄平,一路打敗敵將的攔截,順利地完成了對襄平的包圍。這時,眾將又請求迅速攻城,但司馬懿又未同意。

  隨軍司馬陳珪提出疑問說:“往年您率軍攻打上庸,只用了五天就破城殺了孟達。如今長途跋涉而來,卻變得安穩緩慢起來,對此,我實在有些迷惑不解。”

  司馬懿耐心解釋說:“上庸之戰,孟達當時兵少而糧食夠吃一年,我軍將士數量相當孟達軍的四倍,但糧食則不夠一個月食用,以僅有一個月存糧的部隊去與有一年存糧的敵人相較量,怎麼可以不採取速戰速決?

  用四倍於敵的兵力去打擊敵人,即使損失一半兵力而戰勝了敵人,也還是應當乾的。因為,這不是從計較人員傷亡,而是從計較糧食多少這一情況出發所採取的作戰行動。

  如今的形勢是敵眾我寡,敵飢我飽,加之大雨如此不停,攻城器械未備,似此而急忙攻城又有什麼作為呢?

  我軍從京師洛陽出發以來,我所擔心的不是敵人向我軍進攻,而是擔心敵人不戰而逃。現在敵人的糧食將要用盡,而我軍對敵尚未完成合圍攻城之勢;如果採取掠奪其牛馬、抄取其柴草,那麼這就無異於驅使敵人逃跑。

  戰爭是一種詭詐多變的行動,善於因變制故才能取勝。敵人憑恃其兵多,因此雖已處於飢餓困難的境地,但卻仍然不肯束手待斃。對於此種敵人,我們應當偽裝成無能為力的樣子穩住它。如果我們貪求小利而驚跑他們,這不是好的計謀所為。”

  不久,雨過天晴,司馬懿令部隊製作攻城器械,並迅速發起進攻,箭飛如雨,攻勢迅猛。城中故人頓時陷於糧盡的困難境地,飢餓嚴重以至發生人吃人現象。

  公孫淵窘急無奈,便派部將王建、柳甫出城乞降,請求解除對襄平城的圍困,並表示公孫淵君臣一定自縛前來請罪歸附。

  但司馬懿斷然拒絕,並將王、柳二將殺掉。公孫淵見派將乞降未成,便突圍而逃;司馬懿揮軍緊追不捨,趕到梁水岸邊將其殺掉。

  至此,遼東地區完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