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懷抱青山望聖賢散文

懷抱青山望聖賢散文

懷抱青山望聖賢散文

  在靈臺縣朝那古鎮往西南方向去三公里處,是晉代大醫學家皇甫謐的故居——皇甫灣。從朝那西盤旋路皇甫謐雕像開始,沿著通往皇甫灣的大路一路走去,公路兩旁新建的民居小康屋整齊有序,建築風格頗具特色,炊煙裊裊中,把現代文明與中華農耕傳統文化結合得天衣無縫。在這個地處中國黃土層最厚重的高原上,無論是忙碌轉動的太陽能風燈、路邊的北京現代小轎車,還是巨型剷車和農戶的溫棚牛舍,都不能讓人忘懷千年之前馬拉驢馱、耕讀傳家的中華文明走過的風塵年代。

  很快來到慕名已久的針灸鼻祖皇甫謐生活過的故地皇甫灣,正值春光明麗的又一個人間四月天,趁著清晨涼爽而又精神百倍的好時光,沿山路繞山而行,眼前的景觀使人心潮起伏,百念頓生。

  遊仙山:留戀人間四月天

  一切自然的造化,並不會因人類的貧窮和奢華而變化,也不會因時光的流失而褪色。這裡沒有懸崖峭壁、森林茂密的丹霞地貌,也沒有巨山巨石、大河奔流的磅礴氣勢,卻祥和靜謐,清泉脈脈蜿蜒迴轉,野花點點星羅棋佈,戀鳥啾啾深處藏幽,纏山的小路,繞過一山又一山,山勢小巧玲瓏。童趣的產生讓人不禁想起那些純真無邪的幼年時光。當年意氣風發時,從《封神演義》中對終南山的描摹而產生了一系列遐想,曾寫過這樣幾句詩詞:“千山萬壑茫無際,路途煙雨故人稀。野菊芬芳山色麗,白蘋紅蓼覆溪水。美雉去,山雀雁至,嘹嘹嚦嚦驚人寐”,雖不和格律,卻一直記在心間,感覺有一種內在的韻律。每次想起,總讓人心動,都會記起那種純真與清幽交融的意象萬千的年代。如今,正值春日好光景,沒有野菊芬芳,卻是滿眼春光。原以為這裡只有一個灣,而進入其中,才知道有三山九灣,而且每個灣的山勢都極為相似,按風水科學來說,非常適合人類的繁衍生息,避風向陽,水脈旺聚,也足見當年皇甫家族的興旺所在。

  最西邊的一個灣叫高莊灣,遠望去一片黃黃的油菜花開得正盛,以前的住戶都搬走了,只剩下幾個歷史的眼睛一樣的老窯洞和幾顆老樹,樹形古老慈祥,嫩芽初生,一種枯木逢春的形態,那一片黃的閃亮的油菜花像從地上散發出的陽光,給這個祥和靜謐的山灣染上了一層鮮亮的顏色。近處幾枝盛開的桃花給人一種“常恨春歸無覓處,不覺轉入此中來”的情景。路邊藍色的馬蓮花、黃色的蒲公英像晨光中零落在地面的星星,後面山崖上一簇不知名的紫色花木,妖嬈無比,像一個紫色妖姬站在那裡,豔麗迷人卻無法走近。

  晨露還未褪盡,在初升的陽光裡,葉片和花枝一樣色澤靚麗,精神抖擻。美麗的雉雞不時從身邊的草叢裡呱呱叫著飛出,嚇人一跳,偶爾有幾聲杜鵑和畫眉的叫聲此起彼伏,像琴簫合奏,把個沒有人煙的皇甫灣頓時渲染得生機勃勃。

  悟玄機:群山蒼茫看寶地

  作為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我相信中國風水的科學性,雖然沒有仔細研究過八卦定位,但我發現那些所謂的風水寶地就是最適合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總是背風向陽,聚水聚氣,草木抖擻,安靜祥和。可是,我有一種感覺,皇甫灣的勝景遠不至這些。

  當我站在歇馬店和車坡頭的位置時,看到對面蒼山重重,此起彼伏,一望無際,有點“一覽眾山小”的景觀,卻又不全是,而眼前的這一片山巒不知到哪裡終止,想必黃昏肯定是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天籟之美。從那茫茫的山脈中,隱約可見一絲絲清亮的溪流,猶如人體的六百三十九塊肌肉間隱約可見的毛細血管,我突然想起了針灸的穴位,如果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成就來源於地脈之氣,那麼,我想他當年站在這裡的時候肯定看到了這番景象,由此而引發對人體脈絡的思考與聯想,倘若有一處山間的.水流不通,就匯聚成一灘死水,那麼在這青山綠水之間的某個要塞地方如果暢通就保持了整個山脈之間的溪流回轉,進一步必然想到在人體的某個堵塞處刺一針,疏導一下,便會經脈暢通,這是否是我的異想天開呢?

  由此推斷,皇甫灣的風水之美遠不在於只適合人居,而作為曾經誕生了一代聖賢的風水寶地,還能給予更多的關於生命的玄機之思考,這對醫學事業的發展進步,對針灸專家的深入研究,是否提供了一定的禪道,也許只是我個人的幻想而已。

  無論如何,少年的皇甫謐生活在這裡,在那個荒蠻的年代能創造出如此空前的醫學奇蹟,必然是他的意識中先有了思想的根源。他二十歲才開始讀書,成年後專注於研究,在戰爭紛紜的年代,讓針灸之術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亮點。而我的少年時代也在貧窮與飢餓中多少次在這裡爬涉,至今才想到這一點,這也就是聖賢與凡人的差距,是一種仙道吧。

  問千秋:天長水遠人何求

  有緣和莊浪一位老先生走過這裡的時候,他教了我一個筆架山的名詞。他還說,這個地方所出的人物大都是有才華而不聚財,不管這個預言是真是假,一切都會煙消雲散。但皇甫謐確是這樣的人,他才華蓋世而清貧一生,據史書記載,皇甫謐的一生,經歷了三個朝代,生於漢末,長於曹魏,逝於西晉。因受儒家正統思想薰陶,面對曹魏代漢,司馬氏專權,立志不仕。魏國宰相司馬昭、晉武帝司馬炎都曾徵召皇甫謐進朝做官,皆以病、老為辭,惟向晉武帝借書一車,雖疾羸不堪,仍苦讀不輟,披閱不怠。死後葬於靈臺縣獨店的張鰲坡。他留給後世人最珍貴的財富就是精湛的針灸醫術。

  皇甫謐四十歲時,因繼母去世,從新安回朝那奔喪,自此永居故土。四十二歲患嚴重風痺症,不為病魔屈服,悉心鑽研針灸,以《皇帝內經》中《素問》、《靈樞》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為據,總結驗證,刪其浮辭,論其精要,撰成《針灸甲乙經》,成為我國醫學經典著作,為後世針灸學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皇甫謐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世界針灸學之祖”、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當我們的國家逐步走向現代化,再一次尋找文化依託的時候,我們不禁會想起皇甫老先生,我們不僅把他當著一個旅遊資源或經濟發展的支撐點,更重要的是發現他終極一生所追求的事業和這種不為富貴名利所動的精神,他的思考與創造留給我們永不磨滅的精神財富,遠遠高於那些倒賣資源而腰纏萬貫的現代貴族,如果一個民族不再發現和創新,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為名利而奔忙,缺失的正是這種精神和信仰。古人遊走與山水之間,吟詩作畫,賦樂對弈,人情至真至美,享受心靈的快慰,而現代人在物質生活相對豐厚的條件下,不能在太平時代去創造,卻為了爭奪資源自相殘殺,鬧得天下烏煙瘴氣。真是可嘆可悲!

  中國大地上像皇甫灣這樣的好去處不少,但遊歷之後,我們也許留下了不少的靚照,可我們的思想深度又會怎加多少呢?人的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能留下什麼痕跡呢?願我們每個人都不辜負自己生命裡的大好時光,走過每一處風景的時候找到屬於自己心靈深處的幸福感與踏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