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精品】民俗作文600字彙編8篇

民俗作文600字

【精品】民俗作文600字彙編8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600字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民俗作文600字 篇1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頭等大節日。中華民族這個具有傳統色彩的民族,過著頭等大日子的傳統習俗可是規規矩矩的、一點也不能少。

  貼春聯。貼春聯是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春聯上寫著對新一年的祝福。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門中還有一個福字。我們通常會將福字貼倒,意為福到了。這看似簡單的習俗。

  放鞭炮。我們會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生性異常兇殘,每年冬春之交就會出來傷害人畜。比較聰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個妙計:在院中擺放“年”愛吃的東西,當“年”來時,大家就放鞭炮、敲鑼鼓,是“年”落荒而逃。從此,放鞭炮的習俗也就儲存了下來。

  壓歲錢。這個習俗是小孩們的最愛,這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美好的祝願。吃團圓飯。我最愛的還有團圓飯,生在北方長在北方的我最愛吃餃子,而在北方的團圓飯中餃子又必不可少。餃子可以包很多餡,樣子也各異,是最具傳統色彩的家常便飯了。

  包餃子是一門學問,別看家中長輩手十分靈巧,包餃子迅速而美觀。其實,餃子的厚薄、餃子餡的多少、煮餃子的時間……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也許少了或沒有做好哪個環節,餃子就沒有那麼美味了。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

  一、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二、餃子有餡,便有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去,以寄託人們對新一年的期望。餃子這一節日佳餚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想過春節不只是吃餃子之美味,更是享受傳統節日的風俗帶來的歡樂。

民俗作文600字 篇2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的民俗文化。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俗信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古代女子最重視“乞巧節”

  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紅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在閩省,廣東省及東南亞一帶,最時興於七夕拜七姐。這的確是舊日女兒家的大節日。大部份的省都有慶祝七夕的七巧節,唯大都當作一般慶典慶祝。閩,廣省則相當的重視,尤其是廣東省,大夥兒擺七湊熱鬧,十分隆重。

  談到七巧節,不得不提人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牛郎本來是民間的一名孤兒。一天,天上的織女和緒仙女下凡遊戲,在銀河洗澡。為牛郎耕田的老牛勸牛郎奪取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結婚後男耕女織,他們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滿。可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的便讓天帝給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來,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就此拆散。牛郎上天無路,後來還是老牛獻出它的皮讓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見就要追到織女,豈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揮,天空出現一道天河,他們倆隔兩岸,只能哭泣。後來,他們的愛情讓天帝給感動,答應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鳥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民俗作文600字 篇3

  鬼節,顧名思義,即鬼過的節日。光是看到這個“鬼”字,我就有點膽顫了。在上古神話中難以見到死後世界的描繪,“鬼”字最初也並不是現在的意義。甲骨文中“鬼”本是會意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是個可怕的腦袋,意即像人的怪物。 這樣的鬼,這樣的節,也難怪大家都懼怕了。

  我們先來說說鬼節的傳說吧。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開啟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

  下面我們來說說鬼火吧。如果酷熱的盛夏之夜,你耐心地去凝望那野墳墓較多的地方,也許你會發現有忽隱忽現的藍色的星火之光。這迷信的人們所說的:“那是死者的陰魂不斷,鬼魂在那裡徘徊,”即所謂“鬼火”。有的人還說,如果的有人從那裡經過,那些“鬼火”還會跟著人走呢。難道真的'是鬼火嗎?是死人的陰魂嗎?不是的,“鬼火”實際上是磷火,是一種很普通的自然現象。它是這樣形成的:人體內部,除絕大部分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外,還含有其他一些元素,如磷、硫、鐵等。人體的骨骼裡含有較多的磷化鈣。人死了,軀體裡埋在地下腐爛,發生著各種化學反應。磷由磷酸根狀態轉化為磷化氫。磷化氫是一種氣體物質,燃點很低,在常溫下與空氣接觸便會燃燒起來。磷化氫產生之後沿著地下的裂痕或孔洞冒出到空氣中燃燒發出藍色的光,這就是磷火。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聽了以上敘述,你對我們這的鬼節也有了些瞭解了吧。你的家鄉又有哪些民風民俗?

民俗作文600字 篇4

  春節快到了,我瞭解了一些關於春節的習俗,現在,讓我來講給大家聽吧!

  掃塵

  二十四,掃房日。臘月二十四,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人家這樣做是為了要把所有不高興的事統統掃出門,祈求新的一年好運常伴!

  貼春聯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聯的種類比較多,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在門的中心部位;“框對”貼在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頭的橫木上……

  倒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的是福氣、福運,代表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一些人喜歡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裡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但是小朋友們在玩爆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喲!

  拜年

  大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便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春節習俗,就請自己去查資料學習吧!

民俗作文600字 篇5

  生活越來越好了,可是人們卻感到年味淡了,過年沒意思了。民俗文化逐步遺失,是年味越來越淡的重要原因。走,跟著杭州市濮家小學四(5)中隊的喜氣洋洋小隊去千年古鎮——塘棲,訪民俗、尋年味。

  一踏進廣濟橋邊標有“古鎮年味節”的大紅“牌坊門樓”,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一串串的大紅燈籠。紅紅的燈籠,映紅了人們的臉,瞧,我們站在這裡合影,個個臉上喜氣洋洋。

  下了廣濟橋,街道兩邊店鋪林立,年貨琳琅滿目:匯昌米糕、粢毛肉圓、粽子、鑊餈、梅花糕、臭豆腐……我們不僅大飽眼福,口福更是不淺。最吸引人的要數老火灶打年糕了。高高的老火灶上,炊煙裊裊,米香瀰漫。用這個灶頭蒸出來的年糕又黏又緊,咬在嘴裡軟而不松,有彈性卻不粘牙,好吃得不得了。

  剛出鍋的米團,還冒著熱氣,一位爺爺揮著大木槌,不停地給米團翻身。

  看著爺爺的動作這麼輕盈、熟練,我們也手癢癢了,想試試。一拿,才知道大木槌是這麼沉重,我們四個小夥子一起來也很費勁,爺爺太了不起了!

  經過千錘萬擊的年糕到了案板上,爺爺把年糕搓成長長的橢圓形,用一根細繩將年糕切成了饅頭狀,太神奇了。

  接下來開始捏年糕,爺爺先把年糕切出兩塊薄片,捏成圓形,黏在小方塊的年糕上,用紅顏料一抹,真沒想到,爺爺那雙粗糙的手,一轉眼工夫竟能捏出如此好看的元寶。

  我們隊員們也來體驗用細繩切年糕、動手捏年糕,跟著爺爺學做元寶。

  爺爺還告訴我們,打年糕是中國古老的年俗,寓意著年年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古鎮濃濃的年味,你感受到了嗎?

民俗作文600字 篇6

  大家好,我是少數民族——苗族的小姑娘。苗族這個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我就帶大家走進我苗族,瞭解我們苗族的民風民俗吧。

  苗族大約有740多萬人口,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帶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在山嶺之中,給人一種祥和的氣氛。

  苗族人還認為世上有鬼神,他們認為鬼有兩個種類,一種為善鬼,也就是神,會給人帶來幸福、好運。而另一種則是惡鬼,他們認為,死去的人或動物的怨恨化做的惡鬼,會帶來黴氣、厄運、災禍。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認為盤瓠(一種神犬)或楓樹楓木為他們的始祖,把它們當作祖先來崇拜。很有意思吧!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則迷信鬼神和巫術。苗族人對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認為是靈性的體現,如果遇到,就會對其頂禮參拜。他們大多數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極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他們的飲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裡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極為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他們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介紹完飲食,就要介紹服飾了。在我們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愛戴銀飾。銀飾的種類也很多:有銀花冠、銀牛角、銀花帶、小銀花墜……

  這就是我們的民族——苗族,我們的民風民俗是獨具一格的。

民俗作文600字 篇7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具不同的特色,各有不同的習俗。如:西藏的藏戲、雲南的竹竿舞、維吾爾族的賽乃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為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藏戲在歷史上多半隨節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主要在拉薩、日喀則等地演出,形式與風格具有強烈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藏戲最大的特點和優勢:不用戲臺,就可以在廣場演出,演出時,貼近觀眾,易於人們接受。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稱為“頓”,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不用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藏戲傳統目具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結諾桑》等,大多含有佛教內容。民間藏戲劇團在西藏是十分普遍的。隨時可見農村的廣場上,或大帳篷,或扯大帆布,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引得方圓十里的群眾趕來觀看。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藏戲藝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賽乃姆(集體舞)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有時獨舞,有時兩個對舞,三五人或十幾人同舞也很常見,大型活動中心還會出現百人共舞的壯觀景象。每逢喜慶場合,維吾爾族人都要唱歌、跳舞、表演節目。其實,除了能歌善舞,維吾爾族還有許多饒有趣味的風俗。同學們如果你想更多地瞭解各地的民風民俗,就和我一起走進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一座茅山,一方風水,拉動一方經濟,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這就是民風民俗,你是否走進了民風民俗的大觀園呢?

民俗作文600字 篇8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美麗的家鄉——江山,除了春節貼春聯、守歲及一些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些獨特的民俗風情呢。

  最獨特的當然是“麻餈節”,又稱老佛節,已沿襲了上百年了,據說當時人們為了慶祝當年豐收並期盼來年有個好收成,家家戶戶都要宴請親朋好友來家做客吃麻餈,那場景比過年還熱鬧。

  每年的冬至就是我們家鄉的麻餈節。到了那天,奶奶早早起床,把前一天洗乾淨的浸泡了一天一夜的糯米濾幹、蒸熟,倒入一個石臼裡。然後二叔上場了,只見他倆腳分開站立,二叔高高揚起巨大的木質錘子,用力敲打著石臼裡的糯米糰,奶奶則在二叔舉起錘子砸下去的那間隙,把手往水裡一浸,迅速而靈活地揉一下糯米糰。我看著心癢癢,趁著二叔休息空隙,抓起錘子也想試試,可誰知我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錘子卻絲毫不動,怪不得二叔在這麼冷的天,還額頭上冒著汗呢。到了中午,家裡的客人都到了,大人們一邊喝著小酒,一邊話著家常,小孩則歡快地搶著美味菜餚。不一會兒,孩子的打鬧聲與大人的划拳聲融在了一起,堂屋裡顯得愈發熱鬧了,這也寓意著這家子來年會有更好的運氣。

  “六月廿四賀村墟”也是我們家鄉的獨特民俗。一到那天,來自四鄰八鄉的村民早早來了,在不足幾百米的道路兩旁擺放著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商品,攤前小販的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農村人淳樸,只要你砍的價格不低於成本,他們都樂意成交。小孩子對這樣的交易不大感興趣,他們喜歡前往那些特色美味的小吃攤前品嚐美食。油炸豆腐的香味早就沁入鼻間,被烤得焦黃的紅薯整齊地擺在鐵架上,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剝開了皮,伴著騰騰熱氣大吃起來。

  像這樣的民俗,在我的家鄉還有很多。比如鄉下趕集、鳳林的南塢三月三……你們有機會一定要來我美麗的家鄉領略這些獨特的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