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有關民俗作文八篇

民俗作文

有關民俗作文八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俗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俗作文 篇1

  今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圖書館舉行了猜燈謎活動。中午12點,在同學的電話聲中,我出發了。

  來到圖書館,只見一排排的燈籠紙高高掛,上面寫著各種各樣的燈謎,有化學、物理、體育、明星、地名……唉,這些我都不懂,只好向成語與猜字方向努力。在我走馬觀花之後,答案源源不斷地寫在了我的作業本上,有蒙的,有推理的,還有確定後肯定拿穩的。

  我來到兌答案處,那裡真是人山人海,擠得是水洩不通,我以老鼠的家傳秘方——鑽,順利地到達了正點位置。我雖過來了,但心裡卻擔心,對方能否看清我那龍飛鳳舞的狂草寫法。但並沒如我所料,火眼金睛的對號員竟對出了兩個正確,此時的我已經樂得手舞足蹈,獎品比較實用——廚房用的調料盒,嘴巴用的佳潔士。

  這邊剛剛要繼續,那裡卻催得急,只因母親要領我上外婆家,如不這樣,我還要大戰三百回合。但母命難違,最終只能以知足常樂來安慰自己。好有趣的猜燈謎啊!

民俗作文 篇2

  龍舟競速,艾香陣陣,粽香十里,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節日:端午節,而我最喜歡的端午習俗當然數賽龍舟啦!

  每到端午節,家鄉總是會舉行熱鬧非凡的龍舟大賽,這令我感覺很奇怪,端午節為什麼一定要賽龍舟呢?媽媽告訴我,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尋找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就以賽龍舟形式來紀念他們。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從此,端午賽龍舟便成為了一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去年端午節,我有幸能去現場感受了一番龍舟別樣的風味。

  我們早早地來到湖壩上,本以為我們搶佔先機,可以尋個好位置,不曾想,湖壩上早已擠滿了前來觀看比賽的人,真可謂人山人海。從上往下望,到處人頭攢動,有帶帽子的,有撐花傘的,就像是隨風逐波的麥浪,看來這炎炎夏日也抵擋不了人們的熱情啊!

  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位置靜靜等候比賽開始。盼啊盼,比賽終於在人們的翹首以待中終於開始了。選手們個個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纏著一塊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一架架龍舟便如一支支離弦的利箭,在本平靜無波的河上來去如飛,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紋。兩岸看龍舟的人都大聲吶喊,有的還把家中的鑼鼓都拿出來,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輕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連環響”鞭炮掛到樹上點燃。一時間,吶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起,在河面上迴盪,震耳欲聾。

  那些龍舟紛紛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地奔向終點。選手們奮勇揮槳,動作整齊劃一,堅實的肌肉隨著動作一起一伏,額上佈滿的汗珠反射著太陽的光輝。擊鼓的人更是興奮異常,身體一蹲一起,雙槌齊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氣都使上去,讓人擔心那鼓會不會被敲破。賽到緊張處,更是精彩異常。鼓點越來越急,搖板入水的節奏也在加快。只見兩隻龍舟齊頭並進,力爭上游,誰也不讓著誰。選手緊張,觀眾的心也跟著懸了起來,岸上的呼聲一陣蓋過一陣。待到分出勝負,又是一陣的歡呼聲夾雜幾聲懊喪的嘆息聲。

  比賽結束了,人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比賽場地,湖面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龍舟比賽可真是多姿多彩啊!

民俗作文 篇3

  元宵節,就是一個人知戶曉的節日,每個人不管有多忙都會抽出一些時間去陪家人:元宵節,就是親戚朋友從五湖四海趕來歡樂地聚在一塊兒,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欣賞那夜空中的光彩奪目的火樹銀花。

  大街上車水馬龍,到處張燈結綵。市中心周圍四條寬闊的馬路上燈火通明,使整個城市籠罩在燈的海洋裡,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我們一家在花園裡漫步,真舒服啊!

  最值得引人注目的,還是那“非花卻比花甚之”的煙花了。一顆顆五彩的煙花騰空而起,一粒粒“金砂”噴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綻放。煙花炸開以後,一顆顆亮閃閃的`東西飄落下來,真好像一顆顆彩色的流星;有的煙花炸開以後是雙層的,接著變成美麗的形狀了;有的炸開以後就好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還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環,把天空變得光彩奪目,幾聲脆響,夜空又綻放出幾朵美麗的花朵。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有五顏六色的滿天星,金黃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牽牛花,火紅的玫瑰花,粉紅的月季、銀色的百合……,絢麗多彩。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綵球,似一朵朵雪花,好像一顆顆拖著綵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赤橙黃綠青藍紫,樣樣俱全,奼紫嫣紅,把夜空裝點得美麗、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晝。“通!”山上又升起個通體發紅的大火球。它飛到半空,“啪”的一聲,化作千萬顆小火星飛濺開來,拖著長長的、閃光的尾巴緩緩落下,好似翩飛的蝴蝶,從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風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個調皮鬼,給它們塗上七彩的顏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顆顆發亮,五顏六色的火焰拖著長長的尾巴,爭先恐後,前仆後繼地躥上夜空;瞧!那邊升出了“天女散花”,這裡出現了“孔雀開屏”!哇!再瞧瞧那裡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頓時成了“花”園,“花”的海洋,璀燦奪目,火樹銀花,多美呀!整個鎮區都沸騰了……

  隨著一聲聲的炮響,人們在驚呼,在讚歎,夜色中,人們微微揚起的臉上也變幻著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們不也好像一朵朵美麗的煙花嗎!

民俗作文 篇4

  我的老家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裡——大柘鎮塘根村,那裡的婚禮風俗習慣非常傳統,近似於影視中的古代婚禮。

  新娘一到,新郎家就“噼裡啪啦”燃起鞭炮.“嗚裡哇啦”吹響嗩吶,熱鬧極了。吹嗩吶的有七八個人,節奏歡快,鏗鏘有力,高亢明亮,那場面用語佔真是無法形容;你看,從花轎裡走下來一位大姐姐,接著一位老婆婆馬上扶她走進大廳,新郎早已在那恭候多時啦。那老婆婆拿來一根紅綢帶,讓新郎,新娘握在手中。司儀大喊一聲“肅靜”,整個大廳頓時鴉雀無聲;司儀清了清嗓子,喊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然後,旁人立刻端上來一盤食鹽和一盆山石,寓意他們夫妻的婚姻海誓山盟。咦,這時大家的目光怎麼都投向一個小男孩身上?原來那個小男孩正向新郎、新娘獻I二兩個紅彤彤的雞蛋,雞蛋寓意早生貴子,這兩個雞蛋寄託了親人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願。

  接下來該是敬茶的時候了,新郎、新娘端起伴娘托盤中香味濃郁的茶,走向父母,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茶敬給他們。父母高高興興地接過茶,一面細細地品味著,面從懷裡掏出一個大紅包遞給新人,這又是長輩對他們和和睦睦、白頭到老的衷心期盼。

  “送入洞房!”司儀大喊一聲。頓時整個大廳人聲鼎沸,新郎、新娘在眾人的笑聲中走向自己的快樂天地。房門前,擺放著兩盆生機勃勃的石竹,寓這對新人的生活蒸蒸日I二、和和美美。窗戶貼滿了大大小小的喜字。床上的被褥,枕頭煥然一新,希望這對新人在新的生活中能有更好的發展,在人生中再添一幅美麗的畫卷。

  老家的婚禮習俗可真寓意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民俗作文 篇5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一間民俗精品屋,主要了解了解旗袍。當然,精品介紹人員就是在飛飛旅行社當導遊的我啦!大家可以叫我小劉。就是我來帶領大家參觀,好了,話不多講,開始參觀吧!”

  來到精品屋內,許多琳琅滿目的精品映入眼簾,我一下子看到了一件藍底白花的旗袍。“旅客朋友們,快來快來!旗袍在這呢!據我瞭解,旗袍可是滿族的傳統服飾呢,是二十世紀初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清代年間的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等都是常用的題材!”

  “大家看看這個旗袍,可能還不知的旗袍的歷史呢,其實旗袍原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所以稱為‘旗袍’。接著,民國在30年代和40年代都是旗袍的黃金時代,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嗯……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在三十年代中期發,袍底落地遮住雙腳,俗稱為‘掃地旗袍’。哈哈!聽我講了這些,是不是對旗袍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呢?”我自豪地向遊客們介紹著旗袍。

  “原來旗袍有這麼多的歷史呢!”一位旅客受益匪淺的說道。

  “對了對了,還忘了告訴大家:旗袍還有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呢!——京派與海派。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當然,藝術是透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嘍!”

  “ok!介紹完畢,我的工作也做完了,經過這次的講解,我相信大家一定對旗袍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沒錯!旗袍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哦!”

民俗作文 篇6

  傣族又稱擺夷族散居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築以竹樓為主上下兩層,以木、竹做樁、樓板、牆壁,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棲人,下養家畜、堆放農具或其他物品。

  傣族人的服飾也很有特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女子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髮、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襬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當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傣族還有許多特色燒烤如,香茅草烤魚,是一道傣族風味菜。一般先將洗淨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後置於火上燒烤,烤後魚香四溢。真是讓人垂涎掛齒!

  傣族最重要的節日要數潑水節了,潑水節其實是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清明節前後舉行。

民俗作文 篇7

  過去的家鄉有一個習俗,每逢“立秋”這天,就要吃肉、吃魚,名曰:“貼秋膘”。

  立秋這個節氣,正好在“三伏”當中,正是一年當中最炎熱的時候。立秋之後,就只有末伏了,其意就是說暑熱就將要過去。家鄉有一句諺語“立秋十天懶過河”,也正式印證了出伏後的涼爽。

  在暑熱當中,大家的飲食受到影響,身體有些消瘦。要把天熱厭食而掉的膘,吃些魚肉重新補回來,這就叫“貼秋膘”。每當立秋的前一天,大家都要到集上買一些雞鴨魚肉,到立秋這天,吃上一頓。這時,正是瓜果梨桃的成熟時期,同時也要買一些回來,大家共同品嚐。

  在鄰里之間,話語之間順便都要問一句,你家“貼秋膘”了嗎?

民俗作文 篇8

  3月1日,神奇小隊在吳山廣場河坊街舉行了“火紅樓道火樣情,中華文明我繼承”的活動。一開始,大家一起聚在一起,注意力都不在尋訪上,而是對著一些玩具出了神。但走在何坊街上,各處商埔林立,到處都有新奇的玩意,走了不一會兒,我們就發現了桂花酥,只見兩個正壯年的男子,一人一錘的在捶打桂花酥,越打越薄,不會兒一塊桂花酥就成了,在我們不停的要求下,他們讓我們也參與捶打桂花酥。我們一個一個輪流,你捶一下,我捶一下,一塊桂花酥就完成了。

  接下來,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吹糖人的老爺爺,我們看到了一些帶顏色的麥芽糖,在老爺爺的手下聽話地變成了一隻只羊、一隻只雞,以及各式各樣的動物。老爺爺說這是他從他師傅那學來的,要吹成小動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吹的氣不能太大,太少了,要均勻的控制。然後他說可以讓我們也試一些簡單的吹法。陳書顥想吹一匹馬,但是因為難度太大,老爺爺讓他吹成了一個葫蘆,哈哈,他還為此不高興呢,但這傳統的手藝也不是我們一學就會的呀,吹成一個葫蘆已經不錯啦。

  傳統的文化還有很多很多,等待著我們去慢慢發現,並繼承它們,讓這些傳統的東西一代一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