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無知無慾平安喜樂散文隨筆

無知無慾平安喜樂散文隨筆

無知無慾平安喜樂散文隨筆

  有一次看武俠電視劇,情節大都忘掉了。但有一句臺詞卻給我留下了很深影響。那就是“醉眼看世界,無求品自高,做人要醉眼看世界,處事要無求品自高。”

  故事大概是這樣子的,主人公先前大富大貴,而且又武藝非凡,精明能幹。後來他的生意被別人以不正當手段所吞併,他破產了,變得一文不值,最後淪為乞丐。甚而連他最為自負的武學,也被別人一次次挫敗。一個人一生一世窮苦,並不可怕和痛苦;可當一個人先前大富大貴,後來什麼也沒有時,那才是更加可怕與難受的。一個人得不到什麼,得不到一件事物,並沒有什麼要緊。本來就不是屬於自己的事物,爭取到了也好,爭取不到了也好。對於自己來說,和先前相比並沒有什麼損失,只不過是內心有點失落與遺憾罷了。而相反,一個人失去了先前自己所擁有的.事物,而且是對自己而言是比較珍貴,那才是最最痛苦的。人人都有趨利避害、喜得惡失之本性。它的存在和人類出現一樣古老,一樣客觀而亙古不變。

  其實,世間的事物,紛紛擾擾、真真假假,並不一定要事事較真。有些時候,還是不必太認真、太執著為好。將事情看開一些,看淡一些,反而就會輕鬆、愉悅的多。而相反,一個人計較越多,思慮越多,就會失卻很多做人的樂趣。而且也很累,很辛苦,與生命的本性和真諦相違背。正如莊子在《南華經》中講:“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終日,泛若不繫之舟。”說的,就是這一道理。

  佛法上講 ,一個人的痛苦,來自於他的慾望。慾望越多,隨之而來的痛苦也就越多。之所以有那樣多欲望,是因為太看重“我”的存在,太在意自己的這張臭皮囊。這是我的,那是我的;這是該屬於我的,那也是該屬於我的。我的手足眼耳鼻舌,是我的吧。可是我死去之後,化為一堆灰燼,它們都還會存在,還會屬於我嗎?當然不會,可見爭來爭去,結果到頭來還不是什麼也沒有,還不都是一場空。這樣說雖有些悲觀厭世,過於消極,但也不是毫無道理。尤其對於入世太深之人,倒可以使他們 有所重新認識和體會生命中許許多多事物。

  佛經中有“天女散花”這一典故,說的是佛祖口吐蓮花、妙語連珠,正在為眾菩薩、羅漢講述佛法之時。這是空中音樂響起,天女頓現。天女盤旋飛舞,不時從空中撒落花瓣,姿態輕靈飄逸。這些花瓣有許多落在眾菩薩,羅漢身上,她們很不好意思,想要抖落身上的花瓣。而看佛祖,身上卻沒有一片花瓣。這時天女說:“你們身上有花斑,是因為心中有所執念和慾望,而佛祖已達到六根清淨,無知無慾、平安喜樂之意境,所以他的身上不曾粘有花瓣。"

  小孩子天真無邪,自在快樂。我們每一個成年人都喜歡他們,好多時候會產生羨慕與嫉妒。就連基督耶穌都說:“讓小孩子都回到我的身邊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小孩子沒有太多欲望和意念,當然可愛和快樂了。其實我們成年人,在好多時候,是可以做回小孩子的。用天真、童稚的心靈和眼光去看待和分析事物,一定會很是輕鬆而有趣吧。